《红楼梦》戏曲元素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研读《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感受其对人物塑 造、情节组织、主题表现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
在通读《红楼梦》前 80 回的基础上,梳理出书中的戏曲元素,即戏曲演员、戏曲活动、戏曲剧目、戏词戏语等内容。思考 :戏曲元素在小说阅读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初读《红楼梦》往往是一回接一回地阅读,通读后,还可以进行专题阅读。专题阅读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也是同学们走上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这节课我们就用专题形式来阅读《红楼梦》。
二、任务引领
核心任务: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习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一书,采用了专题研读和拓展阅读两种形式,前者涉及人物研读、事件研读、诗词研读,后者涉及建筑文化、节日风俗、楹联匾额、植物文化等。而抓住《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有助于读者理解这部小说,但《手册》一书中并未安排这一内容的研读。现在,出版社要修订《手册》,增加戏曲元素研读版块——“红楼氍毹”,特向同学们征稿。
请大家合作完成以下任务,为组稿做好准备。
任务一:分类梳理
按照课前预习要求,梳理出小说前 80 回中含有戏曲元素的内容并列表分类。
提示:可利用回目中的提示信息来检索,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另外贾府在节庆和过生日时常有戏曲演出,也应重点关注。
小结:分类梳理是进行研读探究的基础。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红楼梦》中含有戏曲元素的内容很多,需要进行分类聚焦,重点分析那些关合全书“大关节”的内容,比如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评论《点绛唇·寄生草》,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记》,林黛玉偶听《牡丹亭》等。
任务二:研读探究
同学们梳理出的这些戏曲元素的内容不能直接成为《手册》中“红楼氍毹”的内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形象塑造、情节组织、主题表现三个方面整合相关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子任务1:《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请每个小组从表中的“戏曲活动”里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利用戏曲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的。
示例1:贾珍看戏
第十九回写贾珍摆酒请族人看戏庆元宵,上演的是《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等戏,“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足见演出场面热闹、花哨,伴奏多用锣鼓,加之高亢的声腔和喝彩叫好声,响成一片。通过写贾珍看戏重感官愉悦,作者塑造出一个文化素养不高、欣赏水平有限的纨绔子弟形象。
示例2:贾母“导”戏
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庆元宵,贾母命芳官唱《寻梦》,却提出“只提琴与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命葵官唱《惠明下书》,则要求演员“不用抹脸”。可见贾母深谙戏曲精妙所在,她听戏的方式也与其他戏迷不同,轻热闹而喜“清淡”。通过描写贾母听戏,作者塑造了一位会享受、品位高、情趣雅、见识广的“福寿老人”形象。
示例3:宝玉悟戏
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对《山门》一剧中《寄生草》的评论,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曲词印在宝玉心头,使宝玉顿悟禅机。《寄生草》实际暗含着看破红尘、不受羁绊之意。贾宝玉虽然并非彻悟,但他意识到自己在人世间,只有自己才属于自己,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
第三十六回,贾宝玉因只看了《牡丹亭》戏文而意犹未尽,特意去央求龄官给自己唱《袅晴丝》。龄官给了宝玉从未受过的被人厌弃的经历,这让宝玉清醒地认识到他不可能得到众多女儿的泪水,只能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龄官对宝玉的冷和对贾蔷的热,让宝玉重新审视自己,从而产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情悟。通过描写贾宝玉赏戏,作者写出宝玉由“悟禅”到“悟情”的精神蜕变过程,使宝玉这一形象更加丰盈,也为宝玉后来的彻悟出家埋下合乎情理的伏笔。
问题一:写贾珍听戏,为何要写宝玉“只略坐了一坐”?写贾母听戏,为何要写薛姨妈的惊讶?
明确:写宝玉和薛姨妈都起到对比衬托贾珍和贾母形象的作用。贾珍所好不过是繁华热闹而已,宝玉“见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往各处闲耍”。两相对比,贾珍之俗和贾宝玉之雅一目了然,凸显贾珍审美品位不高。贾母命芳官唱《寻梦》时“只提琴与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薛姨妈很惊讶:“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作者是用观戏经验丰富的薛姨妈来衬托贾母戏曲鉴赏水平之高,借此体现了贾母的身世、胸襟、智慧、阅历。
问题二:三个示例,同为看戏,三个人物的赏戏水平呈现出怎样的层次关系?请具体分析“宝玉悟戏”对塑造宝玉形象的作用。
明确:从戏曲元素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贾珍看热闹—— 贾母看门道—— 宝玉悟人生”,三者构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且有对比的意味。其中“宝玉悟戏”最为深刻,宝玉由看戏感悟出人生奥义。宝玉“悟禅”源于宝钗论戏,宝玉“悟情”始于龄官。启迪宝玉对人生和爱情领悟的并非“四书五经”,而是被人们用来消遣娱乐的戏曲。由此可见,戏曲元素在塑造贾宝玉形象方面具有重要的功用。
小结:深入挖掘这些戏曲元素中所蕴含的深意,不仅对读者理解人物形象有益,而且对理解全书主旨也大有裨益。
子任务2:在《红楼梦》中起到预示作用的戏曲元素可称为戏谶。有些戏谶预示着小说主要情节的发展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走势,有些戏谶预示着贾府的衰败,甚至关乎全书主旨,不亚于判词的作用。戏谶也是作者运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事手法之一。请每个小组从梳理出的 “戏曲活动”和“戏曲剧目”中选择相应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利用这些戏曲元素来预示小说情节发展的。
提示:注意十二女伶和十二钗之间的联系;探究戏曲剧目的寓意。
示例1:女伶预衰败
为了迎接元春省 亲,贾府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筹办了家庭戏班,一次竟花了五万两银子。十二女伶的“风流云散”,预示着贾家的没落衰颓。
示例2:点戏的玄机
两次所点的剧目预示贾府走向衰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点的《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预示着元春必将由得宠而夭折,而这又与贾府的盛衰息息相关。第二十九回,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在神前点了三本戏。这三本戏各有寄寓:《白蛇记》寄寓贾府兴起,《满床笏》寄寓贾府极盛,《南柯梦》寄寓贾府盛极而衰。
小结:《红楼梦》中所写戏的剧目埋下大量伏笔,与故事情节形成紧密关联和照应,推动着情节的深入发展。
子任务3:从戏曲元素服务于主题表现的角度,戏曲元素对阐发《红楼梦》主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楼梦》具有极其丰富的主题意蕴,有反封建说、人情说、宝黛爱情悲剧说……无论哪种主题意蕴,都离不开作者通过描写宝黛感情的发展来表现小说主题。讴歌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西厢记》和《牡丹亭》表达出“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曹雪芹借这两出戏促进了宝黛感情的升温。请从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六回中选择相应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利用戏曲元素来表现小说主题的。
示例1:曲词动芳心
第二十三回,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他巧用戏语自比张生,将黛玉比作莺莺,既暗示了对黛玉的爱慕之情,又试探了黛玉的反应。黛玉听罢“带腮连耳通红”,亦用戏语反唇相讥,“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机智地化解了尴尬。林黛玉听《牡丹亭》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曲词,会被深深击中,令她不由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皆因当宝玉的情感世界向黛玉打开之时,她才深悟曲词之味。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黛玉的复杂心理,而是借助梨香院优伶演习的《牡丹亭》曲来表达黛玉渴望爱情又担忧爱情幻灭的感伤之情,以此推动着宝黛感情的发展。
示例2:戏语巧传情
第二十六回,宝玉到潇湘馆,听到黛玉“细细的叹了一声道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是《西厢记》中崔莺莺思念张生的忘情之语,暗喻黛玉对宝玉的情意。宝玉对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惹得黛玉撂脸落泪。宝玉亦是借《西厢记》戏语对黛玉大胆表白。宝黛化用戏语,表达各自心声皆是忘情之语,表达出小儿女的纯真爱情。
小结:《红楼梦》中所引的《西厢记》和《牡丹亭》是宝黛爱情的催化剂。阅读 《西厢记》和 《牡丹亭》 有助于深入体会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戏曲元素进行分类梳理和研读探究,初步完成了《手册》中戏曲元素研读版块的专题内容的组稿工作。在研读探究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红楼梦》中戏曲元素对人物塑造、情节组织、主题表现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了开展《红楼梦》专题学习的方法。课堂有限,探究无限,同学们课后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继续研读探究,力求写出具有独创性的文稿。
四、作业拓展
1.将研读探究的成果整理成《手册》“红楼氍毹”的内容,寄给出版社。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了一组伶人形象,她们身份各有不同,重情讲义,自尊自爱:她们虽有奴才之身却丝毫没有奴颜媚骨,身处污浊之境却风姿濯濯,秉持着高洁的人格尊严,备受凌辱却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世人对戏曲演员甚是鄙夷,而贾宝玉不仅不轻贱她们,反而格外敬重她们。他钦佩龄官、宠溺芳官、庇护藕官、结交玉菡、亲近湘莲。理清贾宝玉和她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把握贾宝玉丰富的内心世界,亦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请从梳理出的伶人中任选一位,分析其在塑造贾宝玉形象方面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