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明确学习任务
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联读杜甫晚年的三首诗歌;
进行一次诗联赏析的训练;
积累一点关于杜诗的知识。
师强调做笔记:我们怎样更好地品析杜甫晚年的诗歌呢
出示品析杜诗晚年悲歌的角度
体味层次: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
感受音律: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
赏析诗联:字词的精妙、句中的深情。
二、杜甫晚年悲歌联读(一)——《旅夜书怀》
1.观察它的结构——宏大的背景、悲切的诗人,一共两层。
2.用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读出沧桑感。
3.教师示范品析,重点欣赏“垂”、“涌”二字。
4.师小结:专家所评论的杜甫诗歌风格——杜甫的悲哀有其特殊性,那就是,他虽然悲哀的是个人的命运,但不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三、杜甫晚年悲歌联读(二)——《登高》
1.读背景材料
2.朗读训练:读出沉郁、舒缓、沧桑之感
3.屏幕显示诗歌大意,生读。
4.学写:写景写物抒情古诗的“诗联赏析”。
(1)师作赏析指导:
“诗联赏析”,主要有八种取材角度
联意阐释 层次分析 画面欣赏 字词品味
意象解说 手法理解 情感体味 意境探求
“诗联赏析”,可着眼于十种关系
人物 时空 动静 声色 高下
远近 视听 宏微 虚实 景情
(2)学生选取本诗的首联,学写“诗联赏析”,并交流分享。
(3)教师小结讲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联意诠释:首联着重刻画作者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高、下、点、面,一一得到表现。
层次分析:诗人先写高处、远处——秋风迅急,秋天辽阔,猿啸阵阵;再写低处、近处——沙洲清晰,岸滩白沙一片,鸥鸟盘旋江面,景象寥落凄清。
画面欣赏:写登高所见,六个特写镜头, 密集的意象,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字词品味:深秋时节,潭寒洞肃,沙洲小渚,孤单冷落,所以说“清”,天高霜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意象解说:惨淡的画面,折射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可以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手法理解:除了渲染、象征之外,从修辞来看,对称也是极其精妙的,全联字字精当,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情感体味: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突出老迈漂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写哀景即是抒心中的凄凉之情。
意境探求:这是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那滚液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
(4)积累杜诗的一点常识:沉郁顿挫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往往又不完全停望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这就是古代诗话评杜诗的“沉都顿挫”。
四、杜甫晚年悲歌联读(三)——《登岳阳楼》
教师讲析:《登岳阳楼》宏大的背景、渺小的诗人,沉郁顿挫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1.完成了一个任务——三首诗的联读;
2.体味到了怎样体味层次、感受音律、赏析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