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忧伤 理智地告别——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再别康桥》的多重情感。
2.《再别康桥》《雨霖铃》对比阅读。
【教学重难点】
批文入情,情感解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独立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诗意导入: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的作用时讲过:“读历史会让人明智,读诗歌会使人灵秀,凡所阅读,都会沉淀为我们的性格。”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新月派重要代表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吧。
【过渡语】
这么美的诗文,要求同学们齐读,注意要读对字音,把握好节奏的快慢急缓、重音和轻音,声音的抑扬顿挫,请努力读出感觉和味道,这就衔接活动一了。
活动一:吟诵涵咏,感悟情感
一、朗读指导
读法指导:/表示停顿较短;//表示停顿略长;△表示末字是韵脚;__表示重音(重音可重读也可轻读);⌒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
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把握平仄、押韵、节奏。
二、具体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3.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4.注意感情起伏。
【过渡语】
孩子们朗读过后,暂不做任何评价!然后请大家欣赏全国著名艺术家徐涛的经典朗诵。最后进行对比,让孩子自己朗读欠点火候,这就是情感的把握不到位抑或是情感理解肤浅。
【教学意图】
1.让学生明白诗歌朗诵的重要性,知晓朗诵的基本要求。
2.巧妙地衔接到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上来,同时自然过渡到活动二的内容。
活动二:披文入情,解密情感
诗句赏析(2分)
情感解密(2分)
【教学意图】
1.培养文字输入的语言阅读能力。
课前向学生提供了五篇与《再别康桥》相关——诗人徐志摩、新月派、创作背景、在康桥的生活轨迹和当时时代政治背景,以及名家赏析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快速阅读并圈画。
2.培养文字输出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全文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文,对诗句进行赏析,情感解密。综合运用自评和他评。
【过渡语】
古今诗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但表达和呈现缤纷多彩。即使是同一题材,作品也各具魅力,我们来完成活动三的对比阅读,存同辨异——这是高考中古诗文鉴赏的新宠题型。
语言组织的格式为:柳词中,结合词文+赏析(2分),并表达了什么情感(1分); 徐诗中,结合诗句+赏析(2分),并表达了什么情感!(1分)
活动三:对比阅读,辨析情感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北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同为送别诗,它们在离别时抒发的情感上都各有特色,请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体会两首诗艺术风格的差异!
【教学意图】
1.巩固活动中的思维模式;
2.训练诗歌鉴赏答题规范化;
3.了解高考关于古诗文鉴赏的新动向。
【答案明确】
①柳词告别的是爱人,按照时间顺序,从别前到别时再到别后,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萧瑟的秋景、天晚阴沉的暮色、骤雨初霁、寒蝉凄切等自然之景和长亭分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恋恋不舍的场景描摹,下阕想象别离后,自己即便再逢良辰好景,也是虚设,徒增枨(chéng)触。刻画了离人间的肝肠寸断,渲染了离别时凄凉伤感的氛围,抒发了离别时的浓愁悲伤,奠定了悲痛哀婉的情感基调。(词文分析2分+情感表达1分)
②而徐诗告别的是康桥,通过描绘色彩绚丽的康河美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微波如烟的哀伤之气氛,同时又流露些许喜悦、甜蜜,作别的西天的云彩,用“轻轻”“悄悄”“沉默”,在惆怅忧郁中掺杂了潇洒恬然,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奠定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词文分析2分+情感表达1分)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有人高度评价《再别康桥》,说它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现代诗,犹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交相辉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孩子们,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了。希望我辈青年眼中有光,心中有诗;虽然生活有时是一地鸡毛,但有诗歌畅享陪伴,让生活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