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词作的豪放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细读文本,概括情感,理清脉络,把握主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概括,感受赤壁的雄奇壮丽和周瑜的雄姿英发。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内涵,认识和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完整概括情感,理清抒情脉络,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概括,理解词中苏轼的人生态度,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及启示。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以杨慎的《临江仙》 引入,思考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与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系。
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学习任务一:诵读作品,感知豪情
学生自读,找学生范读,教师点评
初步把握哪些内容可以体现豪放的情感
三、学习任务二:析题读文,整体把握
解析题目的意思,分析词牌和题目的含义
整体把握上下片的内容,知道侧重表达的内容
四、学习任务三:细读文本,把握主旨
主旨探究: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豪放词中消极情感 ,这与苏轼的旷达乐观是否矛盾?
分析概括每一句的内容和情感,用下列句式来描述,认清词作的情感真相:
“看到……想到……感慨(感叹)…… ” 或是 “面对……产生……”
例句:看到江水流逝,想到风流人物被历史淹没,感慨人在时间和自然面前的( )
“想起……产生……”
“想到……感叹……”
例句:想起周瑜当年的风采,产生了对( )
本词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根据前面的内容分析和情感概括,提炼关键词,完善自己思维导图,概括主旨,思考其是否消极思想占主导?
2、主旨拓展:联系自身,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你的启示?
五、课后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1、念奴娇·赤壁怀古(略) 2、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貔虎:原指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与《满江红·赤壁怀古》上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不尽相同,试做简要分析。
六、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视导公开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反思
一、课堂学习目标落实
这节公开课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词作的豪放风格 ; 2.通过解析题目,细读文本,概括出内容情感,把握主旨 ;3.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人生如梦”内涵,理解苏轼人生态度及启示。
课堂教学是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来展开的,我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案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1、2个目标都已经基本完成,我能够通过诵读点评,还有对题目的解析,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让学生熟悉文本。但对于文本主旨的把握,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特定的句型去概括思想内容,花的时间不少,占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解答分析总结,最后才基本得出整首词的复杂情感,对主旨的把握还是不够准确深入。因为当时设计的问题比较难,学生找不到切入点,经过教师反复引导,依然难以落实。
再有就是第1、2个目标设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一定帮助,但占用的时间也不少,所以对于通过解答疑难问题,探究矛盾问题而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教学意图,实施起来就是有所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主旨的深入理解,缺乏文本内容的支撑,所以到后面,就只能是自己草草做一个小结,直接点出相关的思想主旨。至于拓展和检测练习这两个环节就没办法完成。
二、教学流程的反思
这节公开课设置的三个教学任务,是运用诵读加分析,还有就是学生自主概括、小组讨论、师生互相探讨的形式来展开的。课堂导入是由《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入手,然后就围绕诵读的内容展开,再分析标题和大意。这些环节都要求学生去读与说,也在相应的学案上去写,占用的时间还是不少。这些内容其实应该是课前去完成,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讨论文章的主旨上。在第3个环节,围绕文本的细读,安排学生去写,并且做一些交流探讨,呈现自己的思考结论。这里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探讨文本的矛盾之处,那样才能够真正的将思考引向深入,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文章的思想主旨。
这节课本来是放在第2课时,但第1课时在介绍诗歌发展流程,作者的生平介绍,以及乌台诗案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花了不少时间。对词作的字词翻译也做了解析,但是对学案的任务,没有预先安排学生完成一部分,等到学生在课堂上才做,就占用比较多的时间,致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两节课的课时安排流程安排不够恰当,加上课堂时间的掌控不够好,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头重脚轻的问题。
三、课件与板书设计反思
课件是沿用以前自己制作的课件模板,也借用了其他老师公开课的课件内容,本来预计有30来张幻灯片,后来一再精简,也就压缩到20张。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呈现的内容还是偏多,因为有时候展示的课件内容都得讲解,占用的时间自然就增多,没办法跟学生有直接的互动。再有就是对学历案的运用,也要对学生多点指导。我自己对学案的设计以及运用方面,还是稍显粗疏。在试讲过程中也没有用这种模式,临时运用学历案教学,感觉也是不够灵活,显得比较被动。
板书设计方面,其实也已经在自己的思维导图设计那里做过两次,但是从整体的思维导图设计来看,还是稍显繁琐,要临时书写完成并不容易,尤其是要在黑板上另外板书。当时在黑板上只写了个标题,具体的内容要点也没有及时写上,板书就显得空洞,重点不突出。所以板书设计这块,还是应该力求精简,抓住要点,突出关键词,呈现主题和思想,才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反思
上公开课前,安排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主要有看苏轼的补充材料,了解乌台诗案的背景,以及做好相应的翻译,画思维导图等。在具体的学历案使用方面还是不够及时,只是在公开课前才发下去,所以学生就没有预先做里面的内容,只能在课堂上临时完成。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诵读,然后去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去分析题目,提炼关键要义,以及逐句分析,运用相应的句型来概括思想内容,学生都有参与。但是在这样短的时间里面,要全部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还是会比较吃力。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跟上,他们的知识积累,也不能够应对较为综合复杂的问题,所以在针对这些复杂问题探讨的时候,没办法深入思考,去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以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得立足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外能够有效预习,在课堂上才能留出更多时间,用来展示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或者进一步的巩固深化,那样的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