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溶液练习题-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一、单选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酸奶 B.矿泉水 C.冰水 D.玉米糊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豆浆
C.蒸馏水 D.碘酒
3.25℃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则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4.甲和乙(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数据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S/g 甲 31.6 45.8 85.5 110 169
乙 87.6 94.9 110 122 148
A.t2℃应介于 50~60之间
B.a 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
C.t2℃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所得溶液中甲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D.甲中混有少量乙,要得到较纯净的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5.如图是M、N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两种物质在t℃时溶解度相等
B.M中含有少量N,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M
C.t1℃时分别将M、N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M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2g晶体
6.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D.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固体溶解于水时温度会降低
D.食用油加入水中搅拌,可得到溶液
9.现有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乙为1000g,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水,析出食盐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克和n克,则m、n的关系是( )
A.n=2m B.n=m C.m=2n D.无法确定
1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将10mL饱和Ca(OH)2溶液加热到50℃,会使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95gCaCl2溶液蒸干得到15g固体,则原溶液中CaCl2的质分数为15%
C.从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的10mLH2SO4溶液的质分数仍为10%
D.20℃时,50g水中溶解了18gNaCl,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11.实验室配制100g10%氯化钠溶液,下列对该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配置时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10g,用量筒量取90mL的水
B.称量后的氯化钠加入量筒中,再向量筒中加入水至液体体积为100mL
C.用量筒量取水时若仰视凹液面最低处,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于10%
D.装瓶时如果少许液体洒出,则配置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小于10%
12.K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能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B.4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KNO363.9g
C.分别将t℃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
D.40℃时,从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蒸发掉水的质量:KNO3二、填空题
13.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 (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其理由是溶液具有 .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这说明在20℃时,36g食盐溶解在 g水中,恰好可以形成 溶液.
14.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 ℃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析出固体质量较少的是 (填“甲”或“乙”)。
③t1℃时,将60 g甲、乙物质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
三、计算题
15.某补钙片的主要成分为CaCO3,每片钙片重1g( 假设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且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钙片中钙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如图实验: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钙片用于补“钙”。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 ( 填序号)。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探究题
16.如图是小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烧杯、 、 .
(2)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
(3)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4)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7.欲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下图是某同学配制溶液的操作过程。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B操作中应称量NaCl的质量是 g;若称量时错把氯化钠放到了右盘(1 g以下用游码),其他过程没有误差,则实际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所需量取水的体积为 (水的密度为1 g/cm3),量筒的规格应为 (填“10 mL”或“50 mL”)。
(4)F操作中溶液洒落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但D操作时有少量水溅出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量取水时仰俯视读数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
18.下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实验一,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 是否有关。
(2)用实验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x 处选用的物质为 。
五、综合题
19.硫酸钾是常用的钾肥,特别适用于烟草、葡萄、甜菜、茶树等农作物。某实验小组利用废硫酸液制备晶体,其制取流程如图:
(1)反应Ⅰ中,将研成粉末的目的是 。
(2)反应Ⅱ后,分离操作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和玻璃棒。
(3)反应Ⅲ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物质
溶解度
则反应Ⅲ的化学方程式为: ,你认为反应Ⅲ在常温下能实现的原因是 。
(4)整个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0.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回答: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静置沉淀 B 吸附沉淀 C 蒸馏 D 过滤
(2)我国淡水资源并不丰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请你写出一条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
(3)水是常用的溶剂,把少量的面粉、牛奶、蔗糖、植物油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4)请你任写一个有水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水生成的反应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1.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时,将物质加入到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是 填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
(2)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____ 写字母序号。
A.一定相等 B.一定不相等 C.可能相等
(3)时,除去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是 填写“蒸发溶剂”,“升温结晶”或“降温结晶”。
(4)现将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此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酸奶不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不属于溶液,A不符合题意;
B、矿泉水是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溶液,B符合题意;
C、冰水属于纯净物,C不符合题意;
D、玉米糊是混合物,但不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不属于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D
【解析】【解答】A、牛奶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
B、豆浆是固体颗粒和水分子混合,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
C、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D、碘酒中碘分子和酒精分子混合,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各物质以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形式相互混合。
3.【答案】D
【解析】【解答】A、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不符合题意;
C、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质量会随硝酸钾溶解增加,至饱和状态时保持不变分析。
4.【答案】D
【解析】【解答】A. 分析表格知道甲乙溶解度相同的温度介于之间,故A不符合题意。
B. 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的大,所以a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故B不符合题意。
C. 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都减小了,所以降温后甲乙仍为饱和溶液,但t1oC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故此时的饱和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的大,故C不符合题意。
D.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故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5.【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t1℃时,M和N相交于A点,故图中A点表示t1℃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不符合题意;
B、M、N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M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M中含有少量N,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M,不符合题意;
C、t1℃时分别将M、N饱和溶液升温到t2℃,M、N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t1℃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升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符合题意;
D、t1℃时,M的溶解度是25g,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说明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5g晶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答案】B
【解析】【解答】: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B、如果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就会导致滤液浑浊,所以错误,故可选;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过滤的操作方法分析,过滤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的是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缘,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7.【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不符合题意;
B、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为 ,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溶解度最大的是乙,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乙,故不符合题意;
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g,故符合题意;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Q点是甲的不饱和溶液,所以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解答;
B.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分析解答;
C.根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解答;
D.根据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Q点是甲的不饱和溶液,所以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
8.【答案】C
【解析】【解答】A. 溶液不都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错误;
B.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比如常温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比较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浓度很小,故错误;
C. 硝酸铵固体溶解于水时温度会降低,故正确;
D. 食用油加入水中搅拌,可得到乳浊液,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液不都是无色透明的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分析。
C、根据固体物质溶于水的热效应分析。
D、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9.【答案】B
【解析】【解答】两溶液为相同温度下,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析出的食盐可看作是蒸发掉的水中溶解的食盐,蒸发掉的水的质量相同,则析出食盐晶体的质量也相同。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分析
10.【答案】C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常温下将10mL饱和Ca(OH)2溶液加热到50℃,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说法不符合题意。
B、将95gCaCl2溶液蒸干得到15g固体,原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 ,说法不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从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的10mLH2SO4溶液的质分数仍为10%,说法符合题意。
D、20℃时,50g水中溶解了18gNaCl,由于不知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则无法判断该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进行解答。
C、根据溶液均有均一性的特点进行解答。
D、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进行解答。
11.【答案】A
12.【答案】D
【解析】【解答】A、温度一定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也是一定的,玻璃棒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4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KNO363.9g的说法错误,应该是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63.9g达到饱和状态,溶液的质量是163.9g,不符合题意;
C、t℃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升温到40℃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二者相等,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4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的溶解度,从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蒸发掉水的质量:KNO3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一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玻璃棒只能加快溶解速度来解答;
B、根据40℃时,KNO3的溶解度是63.9g的含义来解答;
C、根据t℃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KNO3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来解答;
D、根据4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的溶解度来解答。
13.【答案】不会;稳定性;100;饱和
【解析】【解答】解:溶液具有稳定性,故常温下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的现象;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克,即20℃时在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136g饱和氯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不会;稳定性;100;饱和.
【分析】根据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以及溶解度的概念来分析此题.
14.【答案】20;乙;>
【解析】【解答】①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叉点溶解度的数值相等故为20℃;
②将t2℃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析出固体质量较少的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乙;
③t1℃时,将60 g甲、乙物质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故答案为:20;乙;>.
【分析】①交点处表示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降温时析出固体质量较少;
③将60g甲、乙物质分别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因为在该温度下甲全部溶解,乙固体有剩余.
15.【答案】(1)A
(2)解:碳酸钙的质量为
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解答】(1)钙片中所含的“钙”粗略地描述了物质的组成,所以是指元素。
故答案为:A。
【分析】(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质量,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溶液质量,从而计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16.【答案】(1)玻璃棒;量筒
(2)溶解、称量
(3)⑤③①④②
(4)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即实际所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
【解析】【解答】解:(1)熟记常见仪器的性质、用途和名称,尤其是玻璃仪器,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烧杯、玻璃棒、量筒;(2)图③表示的是称取氯化钠固体的质量;图②表示的操作步骤是溶解;(3)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NaCl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NaCl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⑤③①④②.
【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2)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1)药匙
(2)7.5;13.3%
(3)42.5 mL;50 mL
(4)偏低
【解析】【解答】(1)根据图示可知,①是药匙;(2)配制50g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称量时错把氯化钠放到了右盘,则所称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7g-0.5g=6.5g,实际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13.3%;(3)所需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其体积为42.5mL,量筒应选择50mL;(4) 量取水时仰俯视读数会导致所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就偏小。
【分析】(2)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药品和砝码放反时,根据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计算称量的药品质量;
(3)溶液的的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即为溶剂的质量,根据水的密度再计算溶剂的体积,选用量筒的量应与所量液体体积接近;
(4)仰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小,而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偏大,最终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8.【答案】(1)溶剂种类
(2)CO2+H2O=H2CO3;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解析】【解答】(1)实验一溶剂种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是否有关。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湿润的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变为干燥的二氧化碳,通过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湿润的二氧化碳可以使石蕊变色,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所以x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分析】(1)根据溶液知识和对比实验特点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浓硫酸用途知识分析。
19.【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
(2)漏斗
(3);常温下的溶解度小
(4)、
【解析】【解答】(1) 将研成粉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其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
(2)反应Ⅱ后,分离操作将固体和液体分开,过滤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3)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Ⅲ中虽没有不溶物,但常温下硫酸钾的溶解度小,在生成物中会以沉淀的形式出现,故反应可以进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观察上述流程,发现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故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和碳酸钙。
【分析】(1)根据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知识分析;
(2)根据过滤知识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溶解度概念及表中信息分析;
(4)根据制取流程图示分析。
20.【答案】(1)C
(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合理即可)
(3)蔗糖
(4)CaO+H2O=Ca(OH)2;不一定
【解析】【解答】(1)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只是除去了水中不溶性杂质,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杂质,所以单一净化程度最高提蒸馏。
故答案为:C;
(2)我国淡水资源并不丰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防治水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②生活废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③农业上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
(3)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牛奶、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4)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O=Ca(OH)2;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中和反应,比如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不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分析】(1)蒸馏水时纯净物。
(2)根据防治水污染的措施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4)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21.【答案】(1)饱和溶液;
(2)C
(3)降温结晶
(4)
【解析】【解答】
(1)该温度下,c在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g,所以15gc加入到50g水中,最终形成的溶液是饱和的;该溶液的质量分数=10/60×100%=16.7%;
(2)根据图知,该温度下a、c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质量相等的a、c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但题干中无“相等质量”,所以该题选C;
(3)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a)中含有少量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c),采用的提纯方法为降温结晶;
(4) 由图像知,t1℃下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将t1℃下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后,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 此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分析】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者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