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6: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京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本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4000多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坊、手工作坊等遗迹。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A.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王权摆脱神权的束缚 D.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2.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3.春秋时期,宗族之间的兼并频频发生,“纳其室”“分其室”“兼其室”“取其室”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春秋初期的晋国有宗族十一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韩、赵、魏三家。这些现象说明
A.宗法分封体制日趋完备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历史主流 D.百家争鸣局面受到压制
4.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5.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征战不断,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为此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
A.施行仁政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变法革新
6.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驰道宽五十步(约69米),路面用铁椎筑土,使之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约7米),是皇帝专用御道,驰道两旁民众可以行走。秦朝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全国经济 C.加强各地联系 D.改善交通状况
7.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入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反映出当时
A.人们对封建制度不满 B.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C.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8.如图中政治制度的确立,目的在于
A.削弱和分化相权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加强中央的集权
D.对地方进行监察
9.《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
A.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B.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C.释放奴婢取得成效 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10.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A.促进了国家认同 B.巩固了汉朝疆域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1.东晋时期,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都因拥有长安、洛阳两京而自称“中国皇帝”,反指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方政权则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南北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遇到了重大阻碍
C.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 D.统一逐渐成为南北方共识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陶瓷业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沿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则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也被进一步改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政治局势差异影响手工业发展 B.政治中心随经济发展而转移
C.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D.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13.北魏孝文帝倡导汉化,易汉服。胡服多是头戴帽子,上身穿窄袖子的紧身长袍,足穿长靴,或者穿裤褶服以适应骑射的习惯。汉服则多是宽松长大,凌风飘逸。这些代表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生活及文化特色,在南北朝期间,由对立到融合、渐趋统一。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民族隔阂消失 B.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C.民族交融加强 D.北方政权分裂局面促成
14.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繁荣
15.唐朝统治者将己姓或亲属姓氏赐予臣服于唐朝的边疆民族首领。贞观时,唐太宗赐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姓李,唐武宗赐回纥部落首领姓名为李思忠、李思贞。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 B.扩大唐朝的统治疆域
C.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
16.下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势力的加强 B.少数民族同中央政府矛盾激化
C.农民阶级的日益扩大 D.中央政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7.唐代三省之间尤其中书和门下两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龃龉,时有假公济私故意扯皮,常出现一些“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事情,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诸多政事被贻误。唐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实行
A.六部制 B.内外朝制度 C.科举制 D.政事堂制度
18.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实行两税法 D.精简政府机构
1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
A.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B.对经济效益思想的重视
C.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D.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
20.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21.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时间(年) 官员数(人) 户数(户) 户、官数比
140 7567 9698630 1282
609 12576 9070414 721
737 18805 8973634 477
1190 42000 12355800 294
A.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
C.科举取土人数增多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22.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23.王安石对北宋面临的秩序危机曾进行过深入的阐述。他说,“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益穷困,而风俗日益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得到人民强烈支持 B.侧重于解决边防压力
C.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24.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25.金世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革除了海陵王暴政带来的弊端,开创盛世局面,“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这一盛世反映了
A.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统治 B.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稳固 D.国家沿用重农抑商政策
26.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
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能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意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D.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
27.宋代吉州地区匣钵(烧制陶瓷的一种耐火容器,可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瓷器)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名别,如“万”“张”“曾”“朱”“日”“小”等。由此可推知,当时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金属冶炼业的发展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匣钵制造分工细密
28.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此现象可用来说明宋朝
A.社会控制松弛 B.门第观念淡化
C.人身束缚减轻 D.社会身份平等
29.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赵普的屡次谏言到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作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也不是个别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三教合一潮流的发展 D.儒学倡导承担社会责任
30.明初,内阁仅是皇帝的顾问助手而已。明中期后,内渐尊,但始终“不得专制诺司”、即使是明后期,内阁权力与室相几乎完全相同、但也要受到宦官的牵制。这说明明朝内阁
A.统治效能的不断提高 B.始终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
C.使宦官权力逐渐扩大 D.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31.下面为明洪武年间部分防区卫所数量统计图(单位:个),据此可知,明初
A.政府保障漕运安全
B.海防安全受到重视
C.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D.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
32.“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宰相制度 B.奏折制度 C.司礼监 D.理藩院
33.宋元时期,因抵抗契丹、防御西夏,“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所熟知。到了清代,嘉庆帝命人对故事里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并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影响巨大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4.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A.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D.禁止商品外销
35.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
36.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前人的思想主张,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观点符合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尊崇儒术 D.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37.《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历史,通过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三国演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迎合了大众的价值取向 B.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
C.真实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D.贴合人们的生产生活
3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 B.歪曲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C.点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39.道光元年(1821年),两广总督阮元上折奏报:“今……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夷人)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材料中的案件如果放在19世纪50年代,符合史实的是
A.广州沦陷,清政府会无权处理 B.属于两国间案件,遵照国际法
C.依照大清律法,照例拟绞夷人 D.涉案外国人将由本国领事处置
40.鸦片战争后,徐继畬在其著作中写道,西班牙、荷兰虎视南洋之时,众国皆遭吞噬,“苏禄以拳石小岛,奋力拒战,数百年来安然自保,殆番族之能自强者哉”。同时指出“俄罗斯近世之强大,实自彼得罗始也”。据此可知,徐继畬意在
A.唤醒清政府的抗争变革意识 B.维护传统的朝贡体制
C.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 D.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地方服务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西汉)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员,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作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在于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动。然而即使到宋明科举名额大为增加,也还是“粥少僧多”,竞走“独木桥”,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故唐太宗有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北宋中期熙宁年间,枢密使文彦博提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2分)
(2)材料二中的“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与它相比,科举制的政治作用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士大夫群体崛起的时代背景,并谈谈如何理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5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
材料二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2分)
南京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A C A B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D C A D C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C B A C C B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D A B D A B D A
41题
(1)因素:太学设立;察举制的实行;汉武帝尊崇儒术。(2分,答出2点得2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作用:科举制选拔程序相对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3)时代背景:北宋完善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兴起;崇文抑武, 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3分)
理解:共治天下不是对国家权力的分享,而是君臣共定国是。(2分)
42题
(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渡;丰厚利润的诱使;赋役政策的推动。(3分)
影响:打破北方粟麦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分布格局;提高了粮食产量,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2分)
(2)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粮食生产中心转移。(3分。答出其中3点可得3分)
(3)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海禁政策。(2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