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9 20: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1个生字,理解会写“谢”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11个生字,理解会写“谢”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一年级学习的相似课文——《棉花姑娘》的故事,导入课题,齐读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
2.全体起立,同桌互查生字词,老师指生检查,重点指导“慢慢地”读音。(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的检查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1,大声地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接着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颗葫芦(稀疏叶子、几朵小红花、葫芦在叶子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与文中描写的葫芦的不同之处,学生能够抓住“满”“雪白”“挂”几个关键词,教师及时评价,ppt出示标红关键字的句子,教师修改完板书,追问学生,站在这棵葫芦架心情怎么样?多个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棵葫芦,你想用哪个词?学生回答后,带着感受读句子,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设计意图:学生对比观察图片,更形象直观地找到并理解关键词“满、挂、雪白”加深学生印象,以便积累语言学以致用。)教师指导“谢”字,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两个常见意思,指导学生学会把词语意思带入句子中读一读,进而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在指导写字书写时,除强调笔顺外,还要注意“谢”这个字三部分均等、写窄写紧凑,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横中线上的关键笔画,学生在课本上描红练写,同桌互换,圈出写的好的。(设计意图:“谢”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笔画比较多,学生很难写美观,因此,我采用观察强调间架结构和横中线上的关键笔画,指导书写,同桌互换,对比学习。)种葫芦的人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这可爱的小葫芦,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找出来?抓住“每天”、“几次”理解种葫芦人的心情,进而追问学生,种葫芦的人可能会想什么?体会种葫芦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对葫芦的喜爱之情。再次朗读本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教师出示葫芦落下的照片,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伤心、难过。抓住关键词“慢慢地和一个一个”体会葫芦落下的过程,读得慢一点,轻一点,指导朗读。积累语言,进行练写:“树叶()变黄了,()都落了。葡萄()变紫了,()都成熟了。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种葫芦人的伤心难过,我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了前面,变换了课文的顺序,为接下来探究原因揭示道理做铺垫。另外通过练写句子,积累语言,学以致用,感受事物变化的过程,注意用词精准。)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紧紧围绕种葫芦人的想法“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做法“盯着、自言自语、感叹句子”说法“与邻居的对话”这三个层次来讲解。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理解意思,感受语气。学生通过上台表演,加深理解“盯着和自言自语”的意思。通过采访种葫芦人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习邻居和种葫芦人的对话,感受种葫芦人的固执,为揭示寓意做铺垫。教师重点指导“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个反问句,理解意思,感受语气的强烈。拓展生活中的两组句子,进一步感受不同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气不同。(下几滴毛毛雨怕什么?下几滴毛毛雨不用怕!下雨天还要开运动会?下雨天不要开运动会。)如果你也是一位种葫芦的人,那叶子上的虫子到底要不要治呢?为什么?
教师总结: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叶子上的虫子导致葫芦缺乏营养,所以葫芦就掉下来了。(设计意图:我围绕种葫芦人的想法、做法、说法,将二三自然段串起来,重点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最终揭示道理。)
四、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第二年春天,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出来几个蚜虫,他会怎么做?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发挥想象,语言表达也进一步得到锻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