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8: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大事年表。
1871
1917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一次
伟大尝试
理论产生
初步实践
制度确立
【教学过程】
一、课标分析,明确复习要求
1.课标内容: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十月革命 的胜利 2022全国乙卷选择题,4分 2022湖北卷选择题,3分 2022河北卷非选择题, 这部分内容复习时和一战联系紧密,理清十月革命在一战中的意义以及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的影响。
苏联的 社会主义实践 2023浙江卷选择题,2分;2023广东卷选择题,3分;2022江苏卷选择题,3分;2022浙江卷选择题,2分;2022湖南卷选择题,3分;2021江苏卷非选择题,15分;2021天津卷选择题,3分;2021山东卷选择题,3分;2021广东卷选择题,3分;2021全国甲卷选择题,4分;2021浙江卷非选择题,20分 涉及内容较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每一个阶段都适应了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复习时结合背景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引出斯大林模式弊端对之后苏联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考情分析
3.复习要求
①通过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形势,归纳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背景。
②通过分析材料,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③通过概述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与建设的突出贡献,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通过分析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遭受挫折的教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利用教材,巩固必备知识
(一)构建知识体系
(二)提练阶段特征
(三)理解核心概念
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社会民主党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也称布尔什维主义。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成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4.战时共产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5.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1.(2021·全国甲卷高考·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C
【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答案】A
【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3.(2021·山东高考·13)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表2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答案】B
(四)探讨关键问题
1.什么是列宁主义?其形成的主要背景有哪些?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有何意义?
材料:从19世纪60 年代起,直至1913 年。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保持了2.5%的速度。这在俄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由于俄国农业……缓慢发展,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在这一时期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俄国的工业化基础已经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到20世纪初,俄国的工人阶级人数已经超过2200 万人(包括家属),约占全国人口的 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 万人。就其阶级结构而言,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比较纯洁,破产的农民是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来源。因此俄国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和密切的联系。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 第二次代表大会 。
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背景
①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暴力革命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①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②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③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内容
意义/认识
2.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革命过程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 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一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在世界生产中商业占比例
从以上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结合材料分析及课本P89-90页文字材料说出1917年俄国为什么爆发十月革命?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列宁主义的形成。
(6)直因:一战的推动
革命背景
二月革命倒沙皇
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地点:彼得格勒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过程
十月革命新曙光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成立苏维埃政权。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四月提纲》指方向
背景:临时政府未满足民众迫切要求
内容:1917年4月列宁回国,放弃和平幻想,“武装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提出退出一战。
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
“苏维埃”:
是俄语“委员会”/“会议”/“代表会议”的音译
【探究】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对比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始和准备
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

特点 意义 社会主 义发展
国际格 局变动
民族解 放运动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战争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
①革命道路:城市包围农村
②斗争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
给合所学及课本P90-91文字材料理解十月革命的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意义(开辟历史新纪元)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几乎同时进行
④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成功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如何展开的?有何启示?
阶 段 政 策 特 点 结 果
第一阶段 (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 行政命令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遭到农民的反对,不是正确的途径。
第二阶段 (1921-1927) 新经济政策 (列宁)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三阶段 (1925-1945)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 (斯大林) 高度集中建设社会主义 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引发政治经济危机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
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7-1991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自由贸易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纵向 比较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1)遵循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小结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阶级壮大及其政党建立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苏联模式
建设探索
二月革命
课堂评价
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C
2.(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苏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C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3.(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C
4. (2022.湖南.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 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 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意图就是想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该学学者并没有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不符合实际,反而认为是“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正是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