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C.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D.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B.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C.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D.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既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豪迈诗情。
C.诗人在诗中有对人生失意的激愤和慨叹,有对时光流逝的暗示,所以总的基调是悲哀消沉的,展现了其人生的失意。
D.诗中所云“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等语句,表面看是宣扬及时行乐,实则展现了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
7.请简要赏析李白《将进酒》的抒情手法。
《蜀道难》诗略
8.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民生疾苦、沉郁顿挫的诗风。
9.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山石①(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②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③。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②荤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鞿: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首叙写游踪的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到惠林寺的所见所感。
B.“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展现行程的艰苦。
C.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绚丽飘逸,洋溢真挚之情,状写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11.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李白的诗,按要求作答。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①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
观胡人吹笛②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③。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①王子,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鸣声。②李白自天宝三年被排挤出京后到处游历,曾来到宣城,与宣城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写下本诗。③梅花,笛曲;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的一二句都点明吹笛者及引发诗人感慨的由来。“秦声”指下文长安的乐曲,唐朝都城长安旧属于秦地。
B.两诗的三四句都明确交待了“吹玉笛”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十月,地点一为钟山,一为吴山。
C.两诗的五六句都从听者角度凸显了“笛声”的感染力。“王子”二句与“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所用手法相同,即正面衬托。
D.前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特点,后诗侧重于闻笛声而生发的情感。“绕钟山”、“落敬亭”写出了乐曲的质感以及缭绕不去的特点。
14.“万壑皆龙吟”在描写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中的那一句诗的手法相同 请写出诗句,指出手法
诗句:
手法:
15.结合诗句,分析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全部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17.请赏析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A.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B.“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直接描写。这种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C.“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D.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②,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阊门,苏州城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清霜后,秋天,这里指年老。
19.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词写词人再次来到苏州时觉得物是人非;苏词写妻子去世十年,词人难以忘怀。
B.“原上草,露初晞”运用比喻,既是描写亡妻坟前景物,又是哀叹妻子生命短暂。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是绝望又无奈的假设。
D.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之作,写得都非常感人,而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
20.贺词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与苏词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
2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词中“ , , ”三句表明妻子死去的时间长,生者难忘死者,思念实在太苦。
(2)想到爱妻埋在千里之外,无人陪伴,词人感到孤独凄凉的句子:“ 、 。”
(3)“ , , ”这三个长短句,词人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将爱妻死后自己的种种忧愤、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一一展现。
(4)下阕入题开始“记梦”,“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 , ”是写那小室内,爱妻正在梳妆打扮。
(5)“ , , ”三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词人想象着长眠地下的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材料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人间世》)
材料三: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致辞)
材料四: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用”,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四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
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 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6.C 7.①直抒胸臆。“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郁、激愤之情,并表达了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
②用典。诗人借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并化用其《名都篇》诗句传达出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③借议论抒情。诗人开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上写出人生易老,生命短促、渺小;又以“莫使”“空”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语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用世渴望和自信。
④借叙事抒情。四组三字短句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生逢知己、酒逢对手,诗人的积极乐观跃然纸上。又转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引出下文对自我的豪迈自信、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的书写,情感深沉,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8.D 9.D
10.D 11.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充满生机的雨后黄昏的寺院之景。 12.结合前四句诗,分析出对山间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六至八句诗,分析出对寺中质朴生活的欣赏、满足之感;结合后四句诗,分析出对受人牵制的幕僚、官场生活的厌倦,归隐之情。
13.B 14.昆山玉碎风凰叫 以声喻声 15.①“听吹笛”一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对韩侍御吹笛的欣赏赞美之情。②“观吹笛”一诗侧重描写作者观看胡人吹笛后的痛苦之情,作者由观胡人吹笛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表现了自己遭流放之后的怨愤之情和对人主的眷恋之情。
16.D 17.①虚实结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感情深沉悲痛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②白描。“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故乡,回到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18.B
19.D 20.①贺词运用典故及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丧妻之后的孤独的凄凉。
②苏词通过虚写和白描手法,写自己与亡妻梦中相见的情景,写出了对妻子刻骨的思念。
21.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22.例文:
“无用”之用,人生之“生”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位大人物的一席话引人深思:何谓“无用”?征庄子纶音一用:“无用”之用,即是人生之“生”。细读人生,有三物能够真正谈得上哺养灵魂,明灭休戚不可分割。一说思想,二说情感,三说为己。
文字“无用”,思想得生。互联网的暴风骤雨之中,你是否愿意在漫天岚雾中安静地重拾书卷?一行行文字拥挤在书柜里、床板下,却不得垂青,难见天日。对于部分快节奏的人而言,在书本里浪费的时间,回报显然无法用物质效用尺量。可我们不能忘记,人的思想正是从这些看似无用的小小方块中,经历了成百上千年才终于破土而出的。看书对于生存而言好像没半点意义,可是每一场阅读下来,不论长短优劣,谁敢说这一刻的自己还依然就是刚才的自己?有文字相助,我们也许不必亲见波撼岳阳、气蒸云梦,也可以思接千载,畅四海八方;也许不必和苏格拉底侃侃一个下午,就能触哲思大门,豁然开朗。文字记录思想,也启迪着思想,而即使是最强硬的唯物者,也是不敢轻易说思想无用的。
音符“无用”,情感得生。也许你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结果,付出的感情石沉大海,面前的道路惨惨戚戚,此时耳边忽然响起一段旋律,古典也罢,新潮也好,总有那么几个婉转低回铿锵激愤,在不经意间就闯入了细胞。一瞬间,消极情绪从这一点开始辐射般地分崩离析,几滴星光又逆着引力沉淀在夜空广袤。不借助任何工具,不需要严苛条件,不要求超高学历,只要你能听见,它就能顺着轨道一举潜入。音乐在一个人情感表达、心境调整上的修正,非物质所能描绘。仅仅一曲共鸣,一句震撼,也能为人生添上许多洋洋洒洒的感动。
自省“无用”,为己得生。古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它蹒跚走到今天,已被改换上一身新皮囊,转身就成了自私自利的宣言书。这里的“为己”,实际上指的是提升完善自己的能力和品格。那若要修己身,需借的并非外力,正是自发自省。面对过去,也许总是有人热心肠告诫你要着眼未来,不沉溺过往。所谓以史为镜,可鉴得失,这是自己牵着自己升华人格。今天一个小小的反省和纠正,也许正为明天从容迎接新的机遇提供了条件。
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倘若人生中真的失去种种无用,那总少那么点 “生气”,想要生命的香气四溢就更显得天方夜谭,可能剩下的真的只有一个单一而坚硬、永恒而实亡的灵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