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00: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衣》《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饯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赀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和伯有(丰)是兄弟关系。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曰B吾C已D无E为F为G善H矣I唯J夫K子L知M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都指量器。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驷氏之甲”的“甲”指军队,与《诗经·无衣》中“修我甲兵”的“甲”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皮在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百姓,措施得当,赢得民心;宋国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帮助百姓顺利的渡过饥荒。
B.伯有失德,子皙带兵攻伐伯有,伯有败逃,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子产也这样认为,故没有救援伯有。
C.伯有败亡后,子产悲伤痛哭,敛葬了伯有的尸体;子皙听说后想发兵讨伐子产,子皮对此很生气认为不合礼制,制止了子皙。
D.子皮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礼义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并得到了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5.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7.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
阅读《无衣》,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8.《诗经》分为 、 、 “三体”,本诗产生于秦地,为《秦风》;《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9.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自背《氓》,回答问题。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了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这首诗叙事很完整:首章写订婚,次章写结婚,第三章写被遗弃,第四章写受虐待,第五章写教训,第六章写决绝。
C.这首诗以“我”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的写法。
D.这首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把恨与悔的感情融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11.简要分析《氓》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13.《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诗人突出这轮明月传递的情感分别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15.《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
三、情景默写
16.无衣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梦游故乡无着无落的离情的两句诗是: , 。
(4)《春江花月夜》中“ , ,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1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品性高洁、才华横溢的诗句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3)《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中将萧瑟的秋景与离别的心境化而为一的两句是 ,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 。”
(5)苏轼《江城子》表达就算是彼此重逢,但十年改变,妻子难以相识的句子是:“ , , 。”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 。”
(7)《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8)《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9)《将进酒》中“ , ”两句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既是诗人的豪情,又是诗人的愤慨之语。
(10)苏轼《江城子》下阕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一句话“ ”。
四、小阅读-课内
20.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表现出游子和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思归之情。
五、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词人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清晨凄清的场景,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雄浑清冷的色调。
B.“霜晨月”中“霜”的意思是“寒霜”,这句与《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觉飞”的“霜”字意趣相同。
C.“而今迈步从头越”中,“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义是革命遭受挫折,要重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D.“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以写景收尾,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结构上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明月夜,短松冈”相同,融情入景,以景结情。
2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DI 2.C 3.B 4.(1)叔向听说这些事后,说:“这两个人恐怕都能获得国家的执政权,这是民心所归向的啊。”
(2)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 5.①子产推辞了子皮的授权,说明了其中的原因。
②子产能够谏言子皮不要让尹何去任上学习管理政事,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6.B 7.《无衣》:
(1)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2)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3)赋的手法等。
《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
8. 风 雅 颂 赋 9.(1)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体现了军民的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
(2)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同仇敌忾的热烈场面。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情感逐层递进,体现了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
(4)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增强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10.B 11.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坚强。
12.C 13.(1)生命短暂,但却“代代无穷”,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对人生充满了追求与热爱。
(2)思妇与游子两地相思,天各一方,望月思人。
14.D 15.①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②对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探索,古已有之,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③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诗人从澄明透彻、永恒的江月中悟道人类的永恒,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16.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17.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18.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19.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夜来幽梦忽还乡
20.C
21.B 22.“从头越”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