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00:0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百余年,形式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若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各自优势相结合而建立一种新的诗体,既破除格律诗的固定外形,又设置出一种大体的形式规则,或许可缓解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
对于这种诗体,林庚先生曾经进行过实验,并命名为“自然诗”。在他看来,自由诗如“冲锋陷阵的战士”,虽然冲开旧诗的约束后获得一些新的进展,但在此新进展中“一切是尖锐的,一切是深入但是偏激的”,若一直沿此尖锐、深入而偏激的方式发展下去则会“陷于‘狭’的趋势”。因而林庚尝试构建一种将“许多深入的进展连贯起来,使它全面发展”的一种“广漠的自然的诗体”。由此可见,“自然诗”是为规避自由诗的弊病而综合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多种优势后的一种诗体。林庚关于“自然诗”的理论设想是美好的,然而他后来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又因迷恋格律的“不祥魅力”而陷入“新格律体”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由此导致“自然诗”理想的最终破产。事实上,“自然诗”作为一种规避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弊端而整合二者优势的一种新诗体,不失为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如何重启和建构“自然诗”,新诗需要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展开。在内形式层面上,新诗需要构建自然的节调和韵,这是新诗需要坚守的一条形式底线,因为节调和韵可构建音乐性,而音乐性是诗之为诗而非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的重要标识性特征。长期以来,不少诗人和诗论家认为音乐性与格律密切相关,甚至将音乐性等同于格律,因而曾提出新格律诗、现代格律诗、自由韵律、内在化格律、非格律化韵律等概念,其实均未跳脱出“律”的框束。
从新诗诞生以来的各种经典作品观之,新诗构建“自然节韵”并不难,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等新诗经典均未设固定“诗型”,却因有“自然节韵”而被反复传诵。这种“自然节韵”主要包括大体押韵、中间可转韵的音韵美,注意情绪节奏和字词节奏的节奏美,使用复沓、回环等手法形成的旋律美三方面。而实现此“三美”的前提是必须“自然”。由此而言,新诗要构建“自然节韵”,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缺一不可。
新诗应构建“节奏”,使诗句在抑扬顿挫中显出铿锵和谐,由此表现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此外,“旋律”亦颇为重要,如同芭蕾舞的舞步具有一定的规则,新诗同样如此,虽然它已破除定行、定句、定言、定顿、定称等固定外壳,但内在的诗歌规则和技法不能缺少,应援用复沓、排比和对偶等修辞形成旋律美。新诗虽为自由诗,但其“自由”并非毫无边界,音韵、节奏和旋律是新诗的形式边界,属于新诗不同于其他文体类别的标识性特征。
在外在的形体、体式构成的“外形式”建设方面,“自然诗”亦应遵循“自然”要求。新诗属于自由诗,追求自由精神,而这种自由精神与“诗型”的束缚之间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因而任何诗型都难以广泛流通。
事实上,“分行”是新诗外在形体上的唯一特征。正如诗评家吴思敬指出,“分行”是自由诗的最后一条底线。“分行”是指诗句与诗句间短暂的停留与间隔,虽然每首诗的分行看似随意,却蕴蓄着节奏的停领、诗情的跳跃、语气的过渡、主旨的凸显、内容的强调,行与行之间则因空间的短暂间隔而留下值得品味、咀嚼的“空白”,有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因此,当代部分诗人提倡取消分行的主张有失偏颇,会导致诗与非诗的唯一区别与形式界限消弭模糊。
规避自由诗和格律诗两种诗体缺陷并整合二者优势的“自然诗”值得重启和重视。当下新诗所面临的形式建设困境亟待解决,“自然诗”是其突围的一条可能路径。
(摘编自罗小风《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诗”为了规避自由诗的弊病,结果却陷入了“新格律体”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B.《雨巷》《再别康桥》《乡愁》都没有“诗型”,但同样具有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
C.新诗内形式构建主要包括“节韵”“节奏”“旋律”三个方面,其中“旋律”更为重要。
D.无论是“内形式”建设,还是“外形式”建设,新诗都需要遵循“自然”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中国新诗存在形式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新诗形式问题的思路。
B.文章举林庚“自然诗”理想最终破产一例,意在表明“自然诗”只是美好的设想。
C.文章以戴望舒的《雨巷》等事例,论述了新诗构建“自然节韵”并不难的观点。
D.文章末段提出呼吁,希望通过重启和重视“自然诗”使新诗走出形式建设困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诗”是林庚先生为突破自由诗尖锐、深入而偏激的缺陷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B.节调和韵可构建音乐性,而音乐性是诗区别于小说、散文的重要标识性特征。
C.虽然新诗的分行很随意,但当代部分诗人提倡取消分行的主张还是有失偏颇的。
D.新诗属于自由诗,虽然不必严格遵守“格律”,但其“自由”并非毫无边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浅谈好诗词
沈鹏
①好的诗词作品蕴藉高尚情操,凝聚着高度思想性和深广人生境界,在诗化语言中追求作品的美学表达。
②陶冶性灵莫过于诗词,在作者为“言志”,在读者为“陶冶性灵”。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希望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者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③韵律是构成诗词之美的重要因素,节奏感尤为重要。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前两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轻轻的”反复出现,使诗句节奏鲜明,诗歌韵律和谐,创造出回环相应、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山舞银蛇”与“原驰蜡象”,对仗工巧妾帖,格律严谨,语言清丽自然,流畅遒劲,富有韵律美。
④诗与词在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形式都服务于内容的抒情写意。相对于外部形式,用韵、节奏等内部形式对诗调内容影响更大,因为韵律与内容相统一,不可分割,形式是表达思想内容的载体,只有充分抒情写意才能打动读者,如王之涣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均受内外部形式约束,但都发挥诗词特点,将思想情感融入形式之美。
⑤诗词佳作,以抒情写意展现深刻思想。有的诗词可以当杂文看,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便是一例。有的诗词可作历史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从不同角度浓墨疾书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官吏的无情和战争的残酷。白居易《长恨歌》类似短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唐代历史转折的重要史实,寓抒情于叙事。
⑥好的诗词作品蕴藉高尚情操,以抒情写意之笔驾驭形式格律,将深邃内容和高远意境描摹通透,启迪人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美学表达”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陶冶性灵 B.韵律和谐 C.形式之美 D.重要史实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主要运用杜甫及范仲淹的诗词作为论据,证明了好诗词可以陶冶性灵。
C.第④⑤段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D.本文整体的行文结构为“总—分—总”,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6.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学习借鉴古诗词的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声情并茂诵古诗词。
B.以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别出心裁品古诗词。
C.从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湖光山色等内容分门别类辑录古诗词。
D.从服饰、器物、饮食、礼仪、宗法等文化常识原原本本承古诗词。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藉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是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的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仗、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琅琅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ōu音,一个发qiè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迂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9.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鹭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10.鲁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在继承文学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以及你对鲁迅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鲁迅在“文学作品能指面的营造上”的新发展。
11.《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是当代著名诗人杨克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请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相关论述,分析《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节选片段语言表达的特点。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
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
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
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
亿万儿女手牵着手
在枝头上酸酸甜甜微笑
三、情景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 , 。
③《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是:“真的猛士, , 。”
④《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高唱的句子是“. , 。”
⑤《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作诗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多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的后代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人类。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第一款国内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五、小阅读-课内
16.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烈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难以把握。
六、选择题
17.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18.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一)》中的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黄昏到夜晚的几个片段渲染离情似梦的气氛,情意绵长。
B.北岛的《生命幻想曲》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将儿童眼中美好的童话世界和现实黑暗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C.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中,以泥土及其衍生意象为情感载体,象征人民卑微而博大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D.《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
19.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
(2)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的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③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④康河里的倒影是河畔的金柳
⑤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⑥散了她的芬芳,消了她的颜色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七、混合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徐志摩《再别康桥》)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烛之武退秦师》)
(4)《雨巷》中用顶真的手法写丁香姑娘在雨中愁怨的神态的句子是“ , ”。
(5)《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直接描写音乐的声调来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分别是“ ”,“ ”。
2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 长沙》中,以饱满的热情,描写湘江江水碧绿,江中船只竞发的句子是“ , ”。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 。(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徐志摩《再别康桥》)
(4)《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场景,描写众人送别后,荆轲最后以视死如归的气概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 ”。
(5)《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在战船上饮酒赋诗,尽显枭雄风范的句子是:“ , ”。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农民工李小刚对着砖头朗诵《再别康桥》的视频打动了众多网友。李小刚是一名开装载机的工人,他还自创“砖”为你读诗工地朗诵;用工地各类材料设计、制作朗诵造型,这甚至引起了央视主播海霞的关注。“忙个小营生,写诗几小令,粗食小浊酒,平头小百姓。”这首略微押韵的《四小歌》是一个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出自一小店老板邱建厂之手,人称“豆花诗人”。他们让每天单调枯燥的日子得到了调剂,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了一方精神家园。
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有鲜花和掌声、惬意和惊喜,生活中我们总会感到平淡和枯燥,总会遭遇坎坷和苦难;但诗和远方永远都在。无论我们生活的处境怎样;都应坦然面对,都要有求好精神,用努力和付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面对生活,追求美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C 6.D
7.D 8.D 9.C 10.①鲁迅将精神疗救的创作意图融入词句的锤炼之中。
②《孔乙己》中,一个“窃”字,承载着鲁迅对封建腐朽思想与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底层民众“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现状的揭示。 11.①汉语文学具有能指优势,可以在词语能指的基础上丰富能指意义。诗歌发现了石榴与祖国的共同点,丰富了石榴的能指意义。本体祖国,喻体石榴,运用比喻,讴歌中华民族大家庭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
②汉语可以凭藉语义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联想组合。如:抓住石榴与祖国这两个关键词,把石榴和祖国的形象关联,进行联想组合。
③汉语的声调和谐、切分明确。如:“国”“果”“民”“心”等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12.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宜妄自菲薄
13.B 14.D 15.A
16.D
17.C
18.B
19.A
20.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那河畔的金柳 在我的心头荡漾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21.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2.例文:
每个人都有追求诗意生活的权利
“忙个小营生,写诗几小令,粗食小浊酒,平头小百姓。”柴米油盐、粗茶淡饭,这首略微押韵的《四小歌》是一个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出自咸阳兴平一小店老板之手,因为经营着一家豆腐脑店,熟悉的人都称他“豆花诗人”。
“豆花诗人”的诗作,从形式上看以古体诗为主,那么按照评价古体诗的意境、格律等等标准,他的诗歌也许算不上多么高明,但是却胜在语言朴实、贴近生活、接地气,所以多年以来,不但为他自己,也为他经营的豆花店积累了很多“粉丝"。其实,有没有粉丝,乃至有没有人欣赏,对于这名叫邱建厂的“豆花诗人”来说,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一份精神追求。
而这方精神家园和精神追求,对于“豆花诗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对每天单调、重复、枯燥生活的一种调剂,更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寄托。由咸阳的这名“豆花诗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前几天引发网络热议,同样来自陕西的农民工李小刚。这名叫李小刚的工地农民工,依靠一副标准的“播音腔”朗诵《再别康桥》等经典名篇而赢得了网友的一片叫好,甚至引起了央视主播海霞的关注,希望有机会和他进行朗诵业务上的交流。
邱建厂和李小刚,一个写诗,一个读诗,他们都来自社会基层,却因为对一份业余爱好的坚守而赢得了外界的关注与掌声。诗歌对一个豆花店店主,朗诵对一个工地农民工,显然都是充满诗意的存在,而最让我们动容的,恰恰就是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都有追求“诗意生活”的权利。因为写诗,“豆花诗人”的生活除了一日三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读诗,“工地朗诵家用的生活除了柴米盐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尤其是他们的视频、故事被媒体报道以后,还赢得了外界的鲜花和掌声,这就是追求“诗意生活”而生活给子他们的馈赠。
一个人要生活,必然离不开物质保障,但不能只有物质充斥着生活。每天为了一块果腹的面包耗尽精力,每日活着也只会是苟延残喘。而试想,若将精力投注一部分到精神追求上,就有所不同了。每日起床,唤醒你的不是面包与金钱,而是鸟语花香;出门沿途,吸引你的不是钟表交通,而是云雾浮光;工作回家,驱使你的不是疲乏怨恋,而是闲读爱书,放眼远方……一杯香茗,一抹花茶,一缕阳光,一本爱书,都能成为我们精神的寄托,他们为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生活不再单调,而是色彩明丽,活泼生动……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他们用写诗、读诗装扮自己的生活,我们一样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