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黑洞十多年,最接近我对黑洞想象的是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中卡冈都亚的样子。”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黑洞研究创新团组负责人苟利军说。
卡冈都亚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个黑洞。但科学从来都不仅仅止步于想象。如今,一个名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国际合作项目决定给黑洞拍张照。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分别位于南极、智利(2个)、墨西哥、美国本土、夏威夷(2个)和西班牙,组成一个口径尺寸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直接观测黑洞的事件视界。经过两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与验证,首张黑洞图像终于在北京时间4月10日晚上9点公布:人类在近邻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成功捕获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这个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的神秘天体终于露出真容了。
照片或将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帮助科学家研究黑洞的构造,例如其吸积盘的形成过程,喷流的方向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说:“这将是目前为止最漂亮的一张黑洞照片,即使不能达到期待的清晰度,也将让我们与黑洞本质更近一步。”
(摘编自《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出炉》)
材料二
黑洞首张照片一经发布就引发关注热潮,不仅让全球天文学界和爱好者们兴奋不已,也引发国内网友展开热烈无比的全民P图大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袁强表示,公布黑洞照片这一天文盛事激发了包括中国网友在内的全球民众对于黑洞乃至天文学领域的关注与讨论热情,引起民众用多种方式来参与互动的热情,这是天文学最新研究成果与科普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也给未来的科普工作带来启发:如何将非常高冷的科学成果以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而在民众的互动狂欢背后,也有一些专业的媒体与机构注意到全球8个天文望远镜观测黑洞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使用了另一“神器”——超级计算机。据报道,负责“冲洗”照片的美德两家科研机构用各自的超级计算机将来自8个望远镜的每对可能的数据排成一行。通过比较,在数学上消除嗓音,挑出黑洞的信号。每台望远镜上安装的高精度原子钟会为输入数据加上时间戳,让分析人员能够在事后对数据流进行匹配。最终要见到黑洞的“真容”,要将望远镜接收到的无线电波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转换成黑洞的图像。
(摘编自《黑洞首照引发“全民狂欢”的背后》)
材料三
EHT项目负责人谢泼德·多尔曼说:“我们已经做到了上一代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技术的突破、世界上最好的射电天文台之间的合作、创新的算法都汇聚到一起,打开了一个关于黑洞和事件视界的全新窗口。”
参与此次EHT合作项目的科研人员共200多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有16人。“在捕获首张黑洞图像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做出了极具国际显示度的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研究员自豪地说。我国科学家长期关注高分辨率黑洞观测和黑洞物理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在EHT国际合作形成之前就已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在此次EHT合作中,我国科学家在早期EHT国际合作的推动、夏威夷JCMT望远镜的观测、后期的数据处理和结果理论分析等方面做出了中国贡献。此外,在EHT全球联合观测的2017年3~5月期间,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和新疆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作为东亚VLBI网成员共同参与了密集的毫米波VLBI协同观测,为最终的M87黑洞成像提供了总流量的限制。
毫无疑问,这一次“看见”黑洞的突破性工作是全球科学界合作的典范,离不开数十年观测、技术和理论工作的坚持和积累,更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作为多年国际合作的结果,EHT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宇宙中最极端天体的新手段。
黑洞就在宇宙中,等着人们去探究。沈志强认为:“对M87中心黑洞的顺利成像绝不是EHT国际合作的终点,我们期望,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结果。”
(摘编自《5500万年前的黑洞,我看到了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自全球多国多地区的200多名科研人员,利用一个口径与地球直径相当的虚拟望远镜,历时两年,成功捕获了首张黑洞图像。
B.世界上首张黑洞图像的公布,让全球天文学界和爱好者们对这一天文盛事兴奋不已,也引发了全球民众的关注与讨论热情。
C.美德两家科研机构用超级计算机,通过对虚拟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排列、比较,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号并进行处理,从而“冲洗”出了照片。
D.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和新疆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在EHT全球联合观测中直接参与了黑洞事件视界的观测,为首张黑洞成像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都亚是基普·索恩在科学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个黑洞,如今,黑洞终于露出真容,这说明科学离不开想象力,且从来都不止步于想象。
B.即便在超级计算机的辅助下,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把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冲洗”出来,可以想象数据处理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C.将技术的突破、世界上最好的射电天文台之间的合作、创新的算法都汇聚到一起,便能打开关于黑洞和事件视界的全新窗口,从而不断获知黑洞奥秘。
D.首张黑洞照片是科学家们联合“拍摄”到的,是全球大合作的一个产物,沈志强认为对M87中心黑洞的顺利成像绝不是此次合作的终点,将来的成果让人拭目以待。
3.首张黑洞图像问世具有怎样的科学意义?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却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鹅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舒德干等译)
材料二:
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其化石是长羽毛的恐龙向鸟类转变的过渡型。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对人类设计者来说,相对于我们对鸟类模样的预期,始祖鸟看上去像一种不完善的鸟,因为我们对鸟类的期望是由今天的鸟类决定的。在始祖鸟自己的年代,它是其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完善的竞争者。
近年来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展现了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过渡,填补了进化故事中的空白,长着羽毛的恐龙就是这类发现之一。转换的精确瞬间几乎不可能找到,但在很多情况下,找到更加广泛的中间类型是有可能的——只要坚持不懈,再加一点巧妙策略。
很多年里,进化科学家因为找不到鱼和陆生动物(例如蜥蜴、鳄鱼和短吻鳄)之间的过渡型而感到沮丧,一直到他们开始思考:这样一种动物应当住在沼泽或湿地里,并且它应当生活在3.75亿年前。当人们发现了一片化石沼泽时,他们去看了,这片化石沼泽由地质板块运动带到北方,到达如今的加拿大东部。尼尔·苏宾就是这样发现了奇妙的提塔利克鱼的,它有着介于鳍和腿之间的过渡特征。在我们的讨论背景下,可以说提塔利克鱼有着半成品的腿,但从这种生物自身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半成品这回事。它所拥有的是某种能够让它爬上陆地、逃避捕食者,也许还能更好地观察潜在猎物的东西。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为科学家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的普通人,我们要的是预测,想要建立让我们对未来作出预测的理论,这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祖先中间的那些不操心预测未来的人,毫无疑问很快就在竞争中败给那些能预测季节变化、猎物群迁徙、食用植物生长的人。科学家预测能发现提塔利克鱼这样的动物,然后他们真的发现了。
无论是半成品翅膀,还是半成品的足,它们都适应得很好,足以应付其后代在今天飞翔、行走和游泳的需求。每种特征在自己的年代里都必须运作得足够好。它们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足够好。
(摘编自比尔·奈尔《无可否认:进化是什么》,王艳红译)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习性和构造的多样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使物种能够适应多样广阔的生存空间,以满足其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
B.随着长期的连续变异,特征差异趋于增大的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可能成为不同物种,并形成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
C.由于自然选择产生作用的独特方式,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这使得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更占优势。
D.为了生存,种群需努力适应更多样的空间,然而变异过程却是缓慢的,这合理地解释了高地上的鹅有蹼状脚等现象。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向,地球上生存空间有限,这两个因素是自然选择学说得以成立的前提。
B.自然选择学说与“自然界中没有飞欧”这一格言相符,而这格言被“新知识”不断证实,可见该学说与当时的科学思潮相合。
C.材料二认为始祖鸟是其生态系统中完善的竞争者,否认了“半成品翅膀”的说法,这体现了现代进化思维的科学性。
D.提塔利克鱼化石在加拿大东部被发现,既证实了鱼与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物种确实存在,也说明了预测能力的重要性。
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7.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为学术论著和科普文章,语言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
(摘编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的灭绝与物种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两者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100年有90个物种灭绝。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丧失。据国外的科学家估计,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
人类人口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在加快。本来物种的消亡如同生物个体的消亡一样是很正常的,毕竟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物种99%已经消失。如今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在意物种的消亡,为什么我们要去保护那些濒危的物种呢 生态系统本身有自我平衡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即使一些物种灭绝了,系统整体还能够保存稳定健康的发展。但对系统的扰动超过某个阈值时候,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系统会崩溃,例如以前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等等造成的大灭绝事件。虽然生态系统即使重创之后也能恢复,但是大灭绝之后的生物面貌往往是迥异于之前的,以前占优势的物种一般也不复存在。
每个现存的生物都可以看作是战胜了一系列挑战后在适应上的成功,因为它存活了下来。组成每个物种基因并且编码在DNA中的信息就是过去和现在许多问题的答案。
(摘编自耿国彪《物种的演变与消失》)
材料三:
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意义不容小觑。从实际功能上看,不少极小种群物种用途广泛、作用非凡。例如,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其果实还可为本土动物提供食物,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此外,从观赏价值高的杏黄兜兰,到有药用潜力的蒜头果,再到可用于柑橘育种的富民枳,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供挖掘。
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保护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这不仅关乎物种的多样性、基因资源的多样性,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摘编自杨文明《发挥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物种都有较强的繁殖趋向,为了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物种变异了的后代会通过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生活场所。
B.在物种后代变异过程中,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较不占优势的种群类型也会容易被打败,甚至灭绝。
C.物种的灭绝与形成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人类一出现就打破了这种平衡,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D.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资源多样性的必要举措,是维护人类生存物质基础的首要举措。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更倾向于让最为歧异的后代得以保存,如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
B.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选择的过程、大规模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及优势物种不复存在等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恢复功能,这也是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物种99%已经消失,但物种依然丰富的原因所在。
D.每一个现存物种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且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保护物种对人类来说刻不容缓。
10.保护物种对于人类有何价值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如果我们承认地质记录的极端不完备性,那么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就强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变异理论。新的物种缓慢地出现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而在相同的时段内不同类群的变化量是很不相同的。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在生物演化史上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世代链条一旦中断,单个的物种也好,成群的物种也罢,将不再重现。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缓慢变异,从而使得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后,生物类型好像很突然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这一事实可以简单地以它们处于世系链的中间来解释。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这一重大事实是现生生物与绝灭生物来源于同一共同祖先的必然结果。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的位置。总的来说,现生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因为在生存竞争中,新的改良类型征服了较老的、较少改良的类型,它们的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这一事实与大量生物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仍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相吻合。同样的,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的各个阶段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同一地区,现存的和绝灭的类型通过世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外,琼斯教授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
(摘编自《挑战达尔文》)
材料三:
有袋类动物群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尽管解剖学特征不同,但它们都没有胎盘。大部分有袋类动物有一个袋,这个袋被称为育儿袋,用来携带刚出生的幼兽直到它们发育成熟。
尽管在其他大陆也发现了有袋类动物的化石,但其在冈瓦纳大陆取得了独特的发展。后来由于大陆分离,南美洲在近6000万年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大约300万年前,中美洲大陆桥形成,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造成了南美洲很多有袋类和这一地区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的消失。而大洋洲的隔绝状态保持到了今天,因此这一大陆的有袋类动物占据着其他地区有胎盘类动物所占据的地位。
(摘编自《国家地理动物百科》)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世代链条中断,无论是单个的物种还是成群的物种,都将被新的改良类型取代。
B.万一优势类型得到散布,伴随着其后代的变异,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生物类型的变化。
C.伦敦大学琼斯教授认为,把物种进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片面的。
D.有胎盘类物种进入南美洲,导致这里很多有袋类和本地特有的其他类哺乳动物消失。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灭绝了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分类,因为它们与现生生物有着同一共同祖先。
B.各个物种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仍有可能保留着简单的构造。
C.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与大象产生的完全相同,这容易造成“误会”影响进化。
D.解剖学特征不同,即使是同属某一类动物群,它们也完全没有共同的进化特征。
1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琼斯教授“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
B.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在生理上不再进化了。
C.陨星撞击地球这一事件导致了地球上恐龙的灭绝。
D.在冈瓦纳大陆上有袋类动物取得了独特的发展。
1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5.袋鼠作为较为原始的哺乳动物,为何能在大洋洲长期存在?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的身体为寄生体呢?
① 。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冬虫夏草菌寄生入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可能也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这种自然选择,与《诗经》里的“( )”的情理,该是相似的。
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露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体质已下降,终于抵抗不了冬虫夏草菌强行钻入自己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② 。江南烟雨,天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 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中潮湿的地方。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16.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切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整句”,请结合语境,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既然自然选择表达为竞争,它使各个地区的生物都得到改良与适应,而这仅对同时同地生物的关系而言是如此。②( )某一地区的物种,( )一般说来是为这个地区独创的,( )特别适合于那个地区的,( )会被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驯化的物种所打败和排挤掉。③对此,我们不必惊奇。④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⑤自然界的一切设计,就我们所知,并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即使是我们的眼睛也不例外。⑥或许其中的一些构造甚至不合情理,对此你也不必惊奇。⑦为了抵御外敌,蜜蜂舍身刺敌;大量雄蜂的产生,却仅为单纯的交配,交配结束便被它们能育的姊妹们杀死;枞树花粉惊人地浪费;蜂后对于其能育的女儿们存有本能的仇视;姬蜂在毛虫体内求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例子:都不足为奇。⑧依照自然选择学说,真正奇怪的倒是没能发现更多完美无缺的例子。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19.依次填入括号中的关联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尽管 如果 就
B.所以 虽然 并且 却
C.因为 虽然 如果 却
D.所以 尽管 并且 就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压缩本语段,那么⑤句的主要意思应该作为本段的核心被保留。
B.⑥句中的“或许”不可以删除,它增强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C.⑦处作者连续列举五个事例,意在证明自然界的一些构造不合情理。
D.⑦句中冒号的用法是错误的,此处应把冒号删除,语意更为连贯。
21.按要求回答问题。
(1) 文中序号为 的句子偏离中心,应当删除。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三、选择题
22.下列几句分别运用的说明方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1)梦想你们也在设计其他的异想天开的技术,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一种能将在空间广泛分布的氢原子聚集和集中起来用作核燃料的新发明)。
(2)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学推进火箭不能提供完成远程飞行所需的推力。
(3)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5.9万亿英里。
(4)岩石从高层建筑物上落下时,1秒钟后速度达到32英尺每秒,2秒钟后为64英尺每秒,3秒钟后为96英尺每秒,依此类推每秒钟增加32英尺。
A.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B.举例子 作比较 下定义 列数字
C.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D.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列数字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科技工作者不仅树立“科技自信”,也需要社会各界消除“科技他信”,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创新呐喊助威。
C.从整个宇宙来看,不但它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D.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适用于地球的我们所熟悉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已经没有意义。
参考答案:
1.D 2.C 3.①或将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②实现技术突破,提供最极端天体研究的新手段。③促进全球科学界的深度合作。④推进人类对黑洞结构及本质等方面的深化研究。⑤激发全球民众对科学的关注与热情。⑥启发未来科普工作。
4.C 5.C 6.①首先基于物种的繁衍特性,提出自然选择的结果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的观点;
②其次阐释了获得有利变异的物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如何扩大生存竞争优势的过程。
③最后指出这能解释特创论无法回答的问题,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7.①材料一是学术论著,语言严密、准确。多用长句,尤其是综合使用了因果、条件、假设等复句,体现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运用专业术语,如“种群”“纲”“特创论”等,使论述准确严谨。
②材料二是科普文章,语言较为活泼,可读性强。用词生活化,如以“半成品”形容过渡型物种,通俗易懂;叙述文学化,如生动地讲述了寻找提塔利克鱼化石的过程,饶有趣味。
8.A 9.B 10.①研究价值。通过对每个物种的基因和编码在DNA中的信息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物种演变或消失中存在的很多问题。②生态价值。物种灭绝规模较大,会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③经济价值。很多物种除了具有生态价值外,还有观赏、药用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供挖掘。
11.B 12.D 13.C 14.先反面论证,通过归谬法论证“物种是独立创造的”的观点;再正面论证,提出“遗传变异理论”的观点并分层论证。 15.①由于生活条件简单,因而袋鼠仍能保留着简单且改造少的构造。②袋鼠体制上的退化更好地适应了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不同类型通过世系关系联系在一起。③大洋洲一直和其他地区保持隔绝状态。
16.D 17.(1)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2)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18.语句主要是环境描写,为冬虫夏草的萌生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突出环境特点寂静、寒冷,渲染气氛,增强文势。
使用整句,对仗工整。“雪野”对“四野”,“洁白”对“寂静”,“千山”对“野渡”,“鸟”对“露”等,形式整齐,上下句对称,气势贯通,念起来琅琅上口,给人印象深刻。
19.B 20.D 21.(1) ④
(2)既然自然选择表现为竞争,它使各个地区的生物都得到适应与改良,而这仅对同时同地生物的关系而言是如此。
22.B
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