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
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宣夜说产生的时间已经不可考,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宣夜说,是汉代负责图书管理的高级官员郗萌根据其老师一代一代的讲述而记载下来的。宣夜所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正因为如此,熟悉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与宣夜说相比,盖天说有其经典流布于世,那就是《周髀算经》。此外,《晋书》《隋书》的《天文志》也对盖天说的核心内容有所记载。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天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来的。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浑天说制订的《太初历》更符合实际天象。《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何承天的辩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问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争论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比我国的浑盖之争更有价值。
B.曾子认为“天圆地方”说的是天地遵循的规律,但这种说法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C.宣夜说比较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得到科学史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
D.虽然盖天说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但它确实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历时一千多年的浑盖之争,引发了中外天文学家的激烈争论,促成了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
B.文章按照几种学说出现的顺序进行述评,介绍各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演变历程。
C.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浑盖之争,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十分关注。
D.文章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古代天文学重视校验和观测的优良传统。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支撑“科学史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历史”的一项是( )
A.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
B.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浑天说。
C.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浑天说的问题。
D.浑天家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4.文中说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科学史论著?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该说能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它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闭提出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
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面对王充的责难,晋朝的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燃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何承天的辩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理论上的漏洞所作的努力,但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直到12世纪的南宋,朱熹仍在关注着这一问题。他的态度很明确:“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朱熹是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的。他的话表明,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南北朝时期祖睢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持续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天象。
B.汉武帝时期,浑天说有力挑战了盖天说,此后一千多年,天文学界对它们的争论不曾停歇。
C.针对王充的责难,晋朝葛洪以“横破镜”为事实依据,从而修补了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
D.浑盖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表现了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密切关注。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浑盖之争时,将中西方关于宇宙结构的认识存在的旷世之争作了对比。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C.文章引用何承天“日为阳精”的解释,证明了浑天说没有地球观念,存在根本缺陷。
D.文章列举扬雄、葛洪、何承天、朱熹等人的例子,旨在论证浑盖之争持续的时间长。
8.盖天说与浑天说相比,二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连绵不断,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张风(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两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罩几个步骤。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再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装置的保护下,落到火星表面。
5月29日,我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近地轨道精准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按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人出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开始,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就徐徐展开了。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几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下,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像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选自《南方日报》、中国青年网等)
材料三:
飞天梦是我们民族的千年梦想,正是这种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才可能有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日,有改动)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天说和盖天说之所以成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与双方对宇宙结构的认知以及双方所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不同有直接关系。
B.汉武帝解决两派争论的方法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依据,最后的结果是邓平等人制定的浑天说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C.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到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天舟二号精准对接,这些成就展现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D.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晚,且条件极其艰苦,但航天人咬紧牙关,冲破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
10.下列各项不能支撑“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观点的一项是( )
A.航天员要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B.神舟二号发射前,火箭意外被撞,总指挥亲自爬上11层平台,一层一层仔细查看,经过严密诊断后,作出了抉择:“按计划组织发射!”
C.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他们的足迹甚至遍布“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
D.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经常会出现意外情况,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
11.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的科学意义 。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着FAST的圈梁走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 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 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毋庸置疑 星罗棋布 参差不齐 息息相关
B.不容置喙 星罗棋布 参差错落 休戚相关
C.毋庸置疑 阡陌纵横 参差不齐 休戚相关
D.不容置喙 阡陌纵横 参差错落 息息相关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B.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希望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C.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D.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调整视线的指向,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B.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
C.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D.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四、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① )。
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___________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流星雨等罕见天象,我国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___________。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 ② ),掌握其中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中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___________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___________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追寻 考证 遵从 循环往复
B.追溯 考证 遵循 周而复始
C.追寻 论证 遵循 循环往复
D.追溯 论证 遵从 周而复始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B.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C.闰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天数的差异,规定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
D.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属于秋天的节气有立秋、芒种、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7.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五、语言表达
18.学校电子图书馆“科学史文章”栏目将选编《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该文的内容摘要。小松提交的稿件中有一处不符合摘要要求,请选出这一项并说明理由。
【甲】为了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乙】本文以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各学说的出现时间为线索,梳理这场论争的经过,分析了论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丙】“浑盖”之争的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丁】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选项【 】理由:
六、选择题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研讨会上,有不少专家学者围绕以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总结和展望。
B.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了嫦娥三号着陆区四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分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可以在官方的天体地图中使用。
C.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个性的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人类需要自觉地寻找精神家园。
D.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与会代表围绕互联网治理、发展、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学校元旦合唱比赛决赛将于12月29日下午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请各位领导莅临现场,参观指导。
B.张经理您好,我们原定于明天下午到贵处参观一事,因故泡汤了,须更改时间,我们另行磋商吧。
C.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接受你的邀请,加入海天文学社,相信我的加入会使贵社的发展更上层楼。
D.您冒昧赠给我大作,想让我为之写篇序言,可惜我只有八斗之才,这个要求我恐怕难以胜任。
七、填空题
2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青少年学生 (偶尔/偶然)玩一次网络游戏,家长也不必紧张过度,只要引导有方,孩子这种 (偶尔/偶然)的行为不一定必然发展为一种严重影响学习和成长的不良习惯。
②经过老师的巧妙点拨,我 (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原来破解这个难题的思路就隐含在题目给出的条件之中。
③他是一个习惯于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的人,做事计划周密,考虑长远,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从来没有因计划不周而陷于被动。
参考答案:
1.D 2.A 3.A 4.①找到了科学的测算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解释各种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
②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 5.①理出“史”的线索,梳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学说的演变历程。
②比较几种学说的异同,找出几种学说的局限和进步,探究对后世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6.C 7.B 8.①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它能解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等,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②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浑天说的观点更符合实际。
9.B 10.B 11.①材料一回首历史,概述了中国人对宇宙结构认识的探索,分析了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的情况及影响。②材料二立足当下,列举天问一号、天舟二号的成功例子,概述了新中国在航天路上取得的成绩。③材料三挖掘中国航天人的精神特质,追溯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12.A 13.C 14.D
15.B 16.D 17.①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②观察这类天象
18. 丁
摘要要求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如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而不加以评论和补充解释,而丁则是评价。
19.C
20.A
21. 偶尔 偶然 茅塞顿开 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