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嫡子:嫡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儿子,最大的儿子是长子,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长子继承。
B.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作为行礼的代称。
C.枭首:砍头后悬挂高处示众。
D.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3.下列对文章第二、三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这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4.翻译下列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奏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 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廷尉:官名,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守宰:是指看守政府的宰相。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好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而风 侣鱼虾而友麋鹿
C.二公之料二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皆以美于徐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14.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隙:矛盾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为之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其孰能讥之乎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16.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 )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17.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二、情景默写
19.根据要求,默写《六国论》中的相关名句。
(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 , ,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此言得之。
(4)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2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诗经·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表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 , 。
(2)《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景。
(3)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 , 。
三、选择题
21.对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
D.《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泊牧以谗诛 泊:等到
四、非选择类
23.省略句
(1)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参考答案:
1.C 2.A 3.B 4.(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秦人积久的威势所挟持啊。
(2)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之后而又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5.D 6.D 7.D 8.(1)时势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 他们只是)能不失掉时机罢了。
(2)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
9.B 10.C 11.C 12.(1)假如晋朝没有(糊涂的)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使天下大乱呢?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13.B 14.D 15.D 16.C 17.B 18.(1)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2)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19.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暴秦之欲无厌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薪不尽 火不灭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0.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1.C
22.B
23.(1)(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略主语)
(2)(诸侯)奉之弥繁,(强秦)侵之愈急(省略主语)
(3)是故燕虽(为)小国而后亡(省略谓语)
(4)举(之)以予人(省略宾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略定语)
(6)(燕国的)刺客不行,(赵国的)良将犹在(省路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