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6 21:2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7课.最后一课
都德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
2、能在理清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
学习重点:
能在理清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学习难点: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每当我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啊,热爱祖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热爱祖国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播放《我的祖国》音乐
二、了解作家作品。
1、了解作家 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
2、了解作品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3、了解小说的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 ,为什么?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2)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提示: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那天早晨上学——小院子里)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
(平常日子——我真永远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作业:
1、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读一读 写一写” 中的词语,并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2、用行楷体抄写文章中精彩的语句。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
1、体会小说叙事视角运用的好处,学习变换人称改写。
2、能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展开合理联想,进行改写和续写。
重点难点:
1、体会小说叙事视角运用的好处,学习变换人称改写。
2、能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展开合理联想,进行改写和续写。 一、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小结:
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小结: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对比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小结: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3、分析文章的环境、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1)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1)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小结:
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写作手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1)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进行的小说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致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小说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运用心理描写进行的本文用第一人称写,这种叙述方法有助于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他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作者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动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因此使小弗郎士的形象非常真实、生动。(3)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象,正反映出他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做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课文的第4段和第12段两次写到“布告牌”,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对韩麦尔先生小院子的描写充满了惜别之情,衬托出他被迫离开校园家园的悲痛和热爱祖国的深情。 总结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主题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