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积累思乡的诗词,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丰富阅读诗词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电视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里面有个环节特别精彩,叫看图猜诗词,想不想玩一玩?我们来试试看。
2.出示三首诗:望庐山瀑布、绝句、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3.教师引导
预设:多音字“风一更”的“更”,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请同学说出所熟悉的成语或者古诗当中有含更这个字,表示的也是跟时间有关的
4.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5.更这个读音是后鼻音,在这首词当中,请同学观察后鼻音的字,感受这首词读起来押韵,有押韵美。
6.了解作者,介绍写词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理解词意
1.学生自由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插图,小组合作交流,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四、体会情感1.默读上阕,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从“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了解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想象跋山涉水行路的艰难。(板书:榆关)预设:学生可能只抓住“榆关”知道诗人行军去榆关那边,要引导学生抓住“山”和“水”两个字体会作者行军路上的艰难,丰富情感体验。
(2)带领学生一起看一看那段行军路线,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将士白天行军的艰难与坚持。(音乐)1682年,康熙帝从北京出发,前往盛京祭告先祖,最终到达吉林省,纳兰作为御前卫士陪同康熙一行 7万人,队伍绵延20里,他们跨越了三个省,往返共八十多个日日夜夜,同学们,这么多的人,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多艰难呐,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3)(音乐)引导学生从“千帐灯”想像画面,体会将士们丰富的情感。
(4)教师总结
上阕:白天将士们跋山涉水,身向榆关那畔行,到夜深人静,安营扎寨,白天的动与夜晚的静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初步体会了将士们丰富的情感。
2.默读下阕,体会作者的情感
(1)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懂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宿营在郊外,耳边听着嘈杂的声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家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板书:故园)
(2)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到塞外风雪交加的寒冷。从“梦不成”读出诗人期望在梦中与家人团聚,但这小小的愿望也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讲解“聒”这个字,左边是耳朵,右边是舌头,汉字有意义也有情,嘴巴发出的嘈杂声音,感觉像弓箭一样刺入了耳朵,让人不舒服。聒碎乡心的不仅仅是风雪声,还有作者的思乡之情。(板书:)
(3)走进纳兰的内心深处:故园无此声,请学生当小编剧:小剧本风雪肆虐,纳兰性德辗转难眠。他不禁想起——
地点:故园京师
画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音乐)师生交流
(5)师总结:词的下阙,从千帐灯聚焦到了一帐灯,从帐外的风雪之声写到帐内词人乡梦不成,一步一步体会到了纳兰和战士们这长长的相思。指名学生带有相思感情读。
【设计意图】利用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富含画面感的词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融情想象,升华情感
1.引发学生思考:纳兰与将士们明明心系故园,板书身心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身向榆关呢?(板书身心)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选取常见的山水,风雪这些自然之景,让朴实的景物,表达自己最最真实的情感,著名文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音乐)再次诵读长相思,伴着音乐,学生齐读诗词。
3.师总结:纳兰和将士们虽然身向榆关,但是却心系故园,在整首词当中,在行军的途中,纳兰将自己的一腔思乡之情寄托在了那一眼望不到片的营帐灯火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份绵长的思念。
4.经典咏流传:教师唱出这首词,请学生自编旋律,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五、拓展作业:
1.搜集纳兰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也可以试着吟唱。
2.南唐词人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与我们今天纳兰的《长相思》有什么异同之处。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南唐)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设计意图】
通过本词的学习,发现古诗词学习的妙处。引导学生将两位词人的《长相思》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更深刻的理解,举一反三,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与提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展开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很强,结合词中的意境和想象的画面,刻画出一个深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戍边将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就很自然的从孩子口中出来。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时间上分配不够合理,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像,但想像过后的充分朗诵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该结合想像再回词中去诵读。诵读的时间可以更该多些,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