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历史(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历史(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18:45:56

文档简介

2023 5. 班固在《汉书》中描述道,秦朝“赭衣(囚犯)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贾谊认为秦“蹶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汉代
高一历史试卷 哲学家桓谭则认为秦“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这些观点
A.是对秦亡原因的探索 B.批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
C.否认了秦朝政权合法性 D.展现了秦汉文化的差异
6. 西汉初期有“文景之治”,东汉初年有“光武中兴”,唐朝初期有“贞观之治”。中国古代王朝初
考试时间:2023年 11月 16日下午 15:45-17:00 试卷满分:100分 期这些现象的本质是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A.调整政策实现统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 B.“大一统”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前提
C.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D.最高统治者个人品质决定了王朝的治乱兴衰
符合题目要求。
7. 《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今浙江绍
1. 某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
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
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上述信息可知,当时
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今扬州)有全吴之沃,
A.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突出反映了
C.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石器制作以打制为主
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B.关中地区迅速衰落
2.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
C.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D.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8.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
上述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方法,实行“唯才是举”。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将人
A.互证了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 B.世袭制的开始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物的评议权收归中央。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C.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 D.夏朝已具有较完备的国家形态 A.完全否定了西汉选官传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 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而屈原 C.为科举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D.保证了魏晋时期的人才需求
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顼,相传是 9. 隋朝时朝廷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其中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
黄帝的孙子,屈原以此显示自己出身高贵。材料可说明
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仓储物资在隋末群雄争霸中成为各方势力激烈争夺的目标,
A.楚国当时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B.屈原借古喻今以推动楚国变法
其得失与群雄盛衰紧密相关。这体现了隋朝粮仓
C.楚人与华夏人民族起源不同 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华夏认同 A.引发了隋末农民战争 B.帮助百姓度过了饥荒
4. 图 1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C.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D.解决了都城的粮食危机
10.
图 2 唐代曲辕犁复原图 图 3 近现代耕犁实物图
对比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A.自然经济持续稳定 B.唐代耕犁基本定型
图 1 C.农耕技术迅速发展 D.中国科技停滞不前
A.西周分封诸国 B.春秋争霸战争 C.战国兼并战争 D.秦统一六国战争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共 6页)第 1页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2页
11.图 4为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分工示意图。示意图反映出唐代三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先秦诸子思想】(12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
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
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
言。孔子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
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
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格。
图 4 ——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
A.彻底变革、机构重置 B.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
C.职权完备、相互制约 D.部门复杂、相权削弱 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1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则天推崇佛教,佛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4分)
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这一现象反映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
(8分)
A.佛教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 B.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C.佛教本土化迎合统治需要 D.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13.北宋时期,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
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据此 17.【秦汉隋唐制度创新】(17分)
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
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
A.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B.加快了不同阶层的流动
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C.改变了官民的生活习惯 D.激化了社会各界的矛盾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4.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的行营成为国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
家政治中心。这体现出辽朝统治的社会特点是 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
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
A.因俗而治 B.民族分化 C.民族交融 D.全盘汉化
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
15.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 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
文人眼中的模范。西晋灭亡后,东晋诸臣在建康城外的新亭集宴,面对秦淮风景,想起中原故 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土的典故,也频频被南宋文人引入诗文。这一潮流体现了南宋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A.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 B.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 (1)依据材料一分析“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政治制度创新表现及其影响。(9分)
C.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D.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共 6页)第 3页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4页
18.【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政局变化】(14分) 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2分)
材料一 材料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
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
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
王朝 时间 创建者 原官职 都城 崇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
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
梁 907-923 朱温 节度使 开封 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唐 923-936 李克用 节度使 洛阳 ——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 年 1 月 20 日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
晋 936-947 石敬塘 节度使 开封 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汉 947-951 刘知远 节度使 开封
周 951-960 郭威 节度使 开封
五代政权更替表
图 5
材料二
图 6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面。(6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并分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8分)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共 6页)第 5页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共 6 页)第 6页! !
2023 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号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 !
填涂样例
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
正确填涂!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 !
错误填涂# $ % 注
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作 !

! 贴 条 形 码 区 域解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
卷上答题无效。 !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
!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 55 分)
16.(12 分)
(1)(4 分)
(2)(8 分)
17.(17 分)
(1)(8 分)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 !
(2)(9 分)
18.(14 分)
(1)(6 分)
(2)(8 分)
19.(12 分)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2023 19.【答案示例】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示例一: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阐释:
合题目要求的。 公元前 230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 A C D C A A D B C B C B D A D 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
16.【答案】(1)特点:德育为教育的根本;学思结合;要时常进行自省,不断完善自我。(任答二点 基本格局。
得4分) 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或诸子百家争鸣)(2分)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 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
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三点得6分) 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
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
17.【答案】 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1)原因:秦朝制度的弊端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国与其它六国之间的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4分) 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任答两点即可)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创新:建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3分,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二:
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
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阐释:
(6分,任答三点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
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
18.【答案】 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1)五代王朝持续时间很短,更迭频繁,说明政局动荡不安;五代建立者基本上都是节度使,说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
武将干政现象十分严重,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都城多定在大运河边上的开封,说明中原 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王朝越来越依赖来自南方的物资;北方后周局部统一,南方分裂割据,多民族政权并立。(任 势,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答 3点得 6分) 宋元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之
(2)变化:宋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少数民族控制区域扩大,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南宋 间的交流和联系加强,民族交融迎来新的高潮,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
偏安南方地区。(任答 2点得 4分。)如答金灭辽、西夏继续存在、北宋灭亡、宋朝始终没能 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解决边患等可酌情给分) 家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宋初实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及制度改革;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任答 2点得 4分)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共 2页)第 1页 2023 年秋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共 2页)第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