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 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
2.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
A.重塑了宗法伦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
C.强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县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争霸战争的影响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国家统一的趋势
4.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
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 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
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
6.商鞅在秦国废除了贵族世袭的尊贵地位(仅保留资产),使其“虽贵,无所芳华”;他还制定了按照斩敌数量加官晋爵的客观标准,有功者得以显荣。这些改革措施
A.完善了重农抑商政策 B.巩固了宗法分封制
C.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 D.提升了秦军战斗力
7.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
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9.据《史记》记载,汉初大量农民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万金,基于此汉初(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重视国家建设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
10.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 ★★★
哀帝朝 5 ★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11.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卖双方的籍址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 )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 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
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 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
12.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而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的这一政策( )
A.激化了中央和封国的矛盾 B.平衡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
C.消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D.旨在削弱地方封国的势力
13.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A.促进了国家认同 B.巩固了汉朝疆域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4.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
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
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15.汉代政论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长统讲述的是东汉
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 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
C.国力强盛和社会财富充裕 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
16.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 )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
C.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
17. 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A. 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 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 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18.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19.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 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21.“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22.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
A.固定了赋税的征收时间 B.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
C.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3.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的用意是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
24.北周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当时“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西伐妖戎,国安民乐”。这一局面的出现
A.掩盖了南北分裂的隐患 B.说明南北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C.根植于农民负担的加重 D.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初步基础
25.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D.士族专权退出历史舞台
26. 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 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
C. 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 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
27.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
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 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
28.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9.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他还在沿江诸州放榜宣扬,“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米既辐辏,遂减价”。这救灾策略折射出当时杭州
A.社会的发展与商业的无序 B.粮食的短缺与地方的割据
C.财政的困窘与政策的灵活 D.边防的紧张与文官的冗余
30.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 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 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 D. 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
第Ⅱ卷(材料题,共40分)
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早、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6分)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3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
——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材料二
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4分)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1-----10 ABABB DCBAB 11------20 BDAAA ABADB 21----30 CCBDA DABCC
31.(14分)
(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4分)
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任答2点给2分,满分不超过2分)
(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任答2点4分)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任答2点4分)
32.(14分)
(1)统治措施:推行郡县制 ;加强地方政权建设; 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 , 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 ;移民充边 ;修建城郭 。(6分 , 答出三点即可 ,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 ;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 ; 冶铁业得到发展 ; 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4分 , 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 ;南方政权的推动 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4分 , 答出两点即可)
33.(12分)
(1)特征:《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答出两点即可2分)《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答出两点即可2分)
原因: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传播广泛;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