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课时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课时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07:5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看地底下的“中国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新课导入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先生的杂文是最能体现他文章的“匕首”之功的。
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缘由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蒋介石说:“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论
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
文体知识
立论
驳论
定义
思路
定义
思路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正面立论
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正确性
间接批驳
驳论点
反驳对方论点
驳论据
批驳对方论据
驳论证
批驳对方论证
直接批驳

玄虚
渺茫
麻醉
摧残
诓骗
怀古伤今
埋头骨干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省悟
脊梁
诬蔑
脂粉
字词学习
chá
xuán
miǎo
cuī
kuānɡ


xǐnɡ

miè
zhī
注意读第二声。搽粉、搽碘酒。
与言语有关,故左边为“讠”。
注意“脊”读第三声。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思绪。文中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情绪。
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形容专心致志,卖力地工作。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贬义词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足:够得上;据:证据。不能作为依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感知文本
文章思路
树靶子(第1、2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第3-5段)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立己论(第6-8段)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结论(第9段)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驳论文首先要列出对方的观点,这叫“竖靶子”,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到对方的观点句,也找一找作者的观点句。
梳理思路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作者是如何引出对方观点的?
(请阅读第1段)
梳理思路
从“于是”一词可以看出,第1段列出的是对方的论据。分别是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简言之,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两者的关系是论据与观点的关系。
3.如何看出作者所列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梳理思路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和三个“事实”,强调作者所列对方的三个论据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鲁迅的杂文是投向黑暗势力的一把有力的武器,充满了批判、战斗的激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
拓展延伸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
1.绘制本课论证思路结构图。
2.整理驳论文的常识。
选做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成语、作者简介、驳论文文体知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梳理思路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 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3.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梳理思路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4.“‘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梳理思路
“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二)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驳论文的反驳方式:
(1)先破后立
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环节,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二)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2)以矛攻盾
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使敌论看一场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自己打自己耳光的对台戏,从而陷入窘困的境地,暴露谬误的实质,这就是以矛攻盾。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揭露敌论论据的谬误,及揭示论据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来打开批驳的“缺口”,也可以通过揭露敌论中论点与论据间缺乏必然联系,来说明其论点的不可信。
(二)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3)引申归谬
通过引申把对方论点中的错误加以合理地“放大”,合乎逻辑地“扩展”,将其推向极端,以彻底暴露其论述的谬误、荒唐,从而将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破绽百出的境地,无法辩驳,难以解脱,只能不攻自破,束手认输,这就是引申归谬。
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拓展延伸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 ”“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
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课内阅读习题
选做作业:阅读鲁迅《论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树靶子
于是有人慨叹曰:__________________。
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三个“事实”构成一组排比,富有气势,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同时也为下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树靶子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上文中相呼应的内容:
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
作结论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感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以有过“他信力”
作结论
4.说出下面语句中的“中国人”的不同内涵?思考“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指富有反搞精神的中国人民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现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作结论
5.请找出下面这段话的比喻词,并体会其意思。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既指中国脊梁,也暗喻如地火在地下运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业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优秀儿女。这个词语形象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儿女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名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6.理解“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代表
邓稼先随研发团队扎根沙漠,一住便是28年,靠落后的设施配备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辉煌的奇迹。
拼命硬干的代表
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斗争。在他的指挥下,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为民请命的代表
海瑞兴利除害,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他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推行“一条鞭法”,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交还原主,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舍身求法的代表
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向封建顽固势力发起猛烈斗争,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进取精神。被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最终英勇就义。
思维拓展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就是国家精神、国魂。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国魂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绝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而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沈钧儒在鲁迅葬礼上说:“高尔基前几个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愿意!”鲁迅先生葬礼的绸幛上:“民族魂”三个字。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拓展延伸
再读鲁迅
踏着先生的步履,充满自信的中华儿女正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自信之歌。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必做作业:请同学们选一种鲜花(菊花、荷花等)献给“民族魂”鲁迅,并说明理由,同时用今天中国日益繁荣强大的事实告诉先生:中华儿女越来越自信。不少于300字。
实践作业:《“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精锐的时事短评,也是精彩的驳论文。阅读思考鲁迅杂文的论证艺术和语言艺术。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