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二 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一)——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二 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一)——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06:4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一)
——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学习活动材料及学习资源《语言的演变》,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古今词义变化发 展的规律,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2.根据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分清古今词义变化的 情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对文言词句及成语词义的辨析固化所学知识,在具体 语境中准确理解词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 1、2 学习难点:学习目标的 3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 1 -
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高一 语文必修上第 8 单元---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一)把握古 今词义的异同。
环节一:发 现问题,古 今词义有 不同 教师: 有个校田径队的男生学完第六单元的《劝学》后, 找到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十步 ”到底有多远呀? 国庆 70 周年阅兵,受阅部队方阵正步走过天安门是 128 步 96 米,每步 75 厘米。十步就是 7 米 5,这跟北京市高中 男子跳远记录差不多,世界纪录都快 9 米了!这骐骥还没人 跳的远,真的能算是宝马吗? 几个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很快有了答案:“步 ”是古 代中国旧制的长度单位,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等于五尺。古 人的一步大约为现在的 1.3 米。我们学过的百步穿杨、五十 步笑百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都是用“步 ”来表示距离的。 不过古人的一步距离要比现在一步远一些。 《红楼梦》第三 回《林黛玉进贾府》有这么几句话:“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 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 了轿,赶上前来。”这里的一射之地也是距离单位,注解写道: “一射之地:大约 150 步 ”。按现在的步的意思来理解,150 步已经是挺远的距离了,但按古人的一步五尺来计算。黛玉 的轿子进了贾府,还没到正厅就走了将近 200 米!理解了古 代长度单位“步 ”,这贾府不同凡俗,富贵非常的特点就更加 凸现出来了。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提问,如果一步是 1.3 米,那古人是 怎么走路的,难道要跳着走?跨大步走?劈叉走?当然这个 问题很快解决了。同学们想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教 材注解写着“古人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所以,古 人的一步 1.3 米是现在的两步,古人迈出“一步 ”大约 65 厘米,是比较正常的。
- 2 -
步是一个会意字,第一个 是后期甲骨文,这个字上面 画的是左脚的脚趾。下面画的是右脚脚趾。第二个 是金文, 直接画了两只脚的形状,第三个是篆书 ,基本把线条拉直, 就很接近现在“步 ”字的写法了。 现代汉语中人们还常会用步来表距离,不过一定要知道 现在的一步只是古人说的半步,古人的一步,是我们现在的 两步。看来,虽然字形没变,但词义是有变化的。不能以今 律古。
环节二: 研读材料, 探寻规律 古代与现在的词义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提要求: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 130 页学习资源《语 言的演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 生,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大家领略词语变化的玄机所在。 请大家先明确我们需要完成的 2 个小任务,然后按下暂停键, 认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任务 1. 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具体说 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意义有所不同 ”“用法有 些两样 ”的就有三种情形。指的是哪三种情形?了解这三种 情形,对我们阅读文言文有哪些启示? 任务 2.试完成下面的表格,总结一下古今词汇变化发展 的特点。 分类现象举例词语词义名称
学生阅读教材,圈画重要信息,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
- 3 -
任务 1: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具体说 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意义有所不同 ”“用法有些 两样 ”的就有三种情形。请你说说是哪三种情形?这些情形, 对我们阅读文言文有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 1.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例如:形(形象)、镜(镜子)、窥(窥探) 2.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如“者 ”“有余 ”。 3.古时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如“修 ”“若 ”“尺 ”。 教师总结:古代汉语中,从词的语言形式来分,有的词 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要比多音 词数量多。单音词占优势是古代汉语的特点。从单音词向双 音词的过渡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词变多词的分化过程。这 样不断发展,双音词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单音词的优势。 白话和文言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词义上,有些 词的古义一直沿用下来。这类词对阅读文言文不会有妨碍, 理解和掌握也不会有困难。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 虽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 用。这部分词,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明了, 不会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所以关系也不大。 可是,词义没有发生变化以及不再使用的词在汉语中所 占比例很小;大多数文言词汇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 要想读懂文言文,必须掌握大量古今异义的文言词汇,了解 古今词义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对那些字音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却已经变化了的词。 了解语言演变的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古今语言是不 断变化的,要注意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变化,不要以今律古。 现在我们来梳理语言演变的情况,完成所给的表格。 学生填表回答,教师总结: 《语言的演变》一文关于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从词语的 消失与出现、词义的变化、事物名称的变化三个方面总结的: 一、词语的消失与出现 1.旧词语消失 《诗经》中的马 按颜色分 :
- 4 -
色纯的:骊 、駽 、驖 色杂的:驳、騧 、駂 、黄、駓、骓、騂、駰、騜、骐、 驒、驎……(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花花搭搭的) 按部位特色分:驈、驔、騵、馵 按鬃在马身上的突出色彩分:駱、雒、駵、騢 按品种性质分:骁(强壮的马)、駒、牡、駉、騋、骄(高 大的马) 2.新词语出现 3.外来语渗透: 新词语:椅子 凳子 桌子 外来语:民主、科学(新概念) 沙发、巧克力、凡士林(译音) 啤酒、芭蕾舞(译音加旧有词语) 下面我们来归纳文中介绍的词义变化的几种情况 二、词义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 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 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 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 “江 ” “河 ”,便是由 专名变成通名。 又如:“得更求好女 ”的“好 ”,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 看,不涉及品德,现代汉语中“好 ”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的缩小 文言文中,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 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范围 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臭 ”,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 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例如:“虫 ”,原是动物之通名, 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而现代 “虫 ”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3.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 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 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
- 5 -
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有些词字形相同而词义不同。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的“牺牲 ”,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 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 益。又如“偷 ”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 来转移为偷窃。 4.词义的弱化(强化)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一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 减弱了。如:“很 ”原意是违逆,心狠,残忍的意思,现在只 用作副词,意为“非常 ”,表示程度较高。 《语言的演变》这篇文章没有提到词义的加强,其实,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些词的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 了;如:“诛 ”是言字旁,原意为谴责、讨伐,后来就不只停 留在口头上的惩戒,转而到行动上,变成“杀戮 ”了。其实, 词义的弱化与强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转移。有些古汉语教 材,把词义的加强和减弱都放在词义转移里,也有一定的道 理。 三、事物名称的改变 (1)词语替换(单音词变多音词,耳—耳朵,鼻—鼻子;或 换成另一个单音词,行—走,面—脸) 耳—耳朵 眉—眉毛 鼻—鼻子 发—头发 首—头 口—嘴 面—脸 足—脚 行—走 食—吃 恶—坏 辛—辣 (2)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恐惧大虫、厌恶老虫,避免难听 委婉的说解手、出恭) 大虫 长虫 老虫 方便 解手 出恭 教师:我们一起看来一下依据《语言的演变》内容完成的表 格,归纳词义变化的规律:
分类 现象 举例
- 6 -
词语 旧词语消失 诗经中 “ 马” 的名称
新词语出现 椅子、凳子、桌子
外来语渗透 民主、巧克力、啤酒
词义 词义的扩大 江、河、好
词义的缩小 几、床
词义的转移 涕、信
词义的弱化 很、普遍
名称 词语替换 耳—耳朵、足—脚、恶—坏
忌讳引起词语的 变化 大虫、方便
环节三: 梳理归纳, 认清变化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浏览教材 127 页学习活动知识短 文《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对比《语言的演变》看看关于词 义变化发展的情况,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 学生回答:词义感彩的变化。 教师明确:大家在表格的词义变化项下,增加一条词义 感彩的变化。 古汉语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互相转化的现象, 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有的褒义词为贬意词;有的贬意 词变为褒义词;有的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意词。例如:“乖 ”, 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 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又如 “谤讥于市朝 ”中的“谤 ”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 中性词,今义是恶意中伤的意思,是贬意词。 另如:“浑浑噩噩 ”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 “浑浑 ”是“浑厚 ”的意思,“噩噩 ”是“严肃 ”的意思。现 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我们总结一下词义变化的几种情况: 词义词义的扩大江、河、好词义的缩小几、床
- 7 -
词义的转移涕、信词义的弱化、强化很、普遍、恨、诛感彩的变化乖、爪牙、浑浑噩噩
课堂练习:梳理教材 128 页所给的词语,依据词义变化 的情况,利用表格为它们归类。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菜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扩大菜、睡、河、瓦、缩小宫、臭、禽转移汤、走、汤、去、舅姑、丈夫、钩心斗角感彩走狗、闭门造车、粉墨登场、道貌岸然
环节四、 固化提升, 避免望文 生义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语言的演变》《把握古今词义的 不同》,了解了词义演变的基本情况,现在,我们要固化学到 的知识,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 地理解词义,避免以今律古。下面请大家按下暂停键,完成 任务单上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请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注意古今词义的 不同。 (一)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遗憾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金就砺则利 金属刀斧 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次北固山下 停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公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老年男子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离群的马 天下云集响应 回响,回声 凄凄不似向前声 之前,以前 纵一苇之所如 去,往
- 8 -
(
-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去国怀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二) 不期而遇 洞若观火 登峰造极 不速之客 却之不恭 屡试不爽 穷且益坚 赴汤蹈火 不刊之论 博闻强识 忍辱偷生 青红皂白 权宜之计 金科玉律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借助 游泳 离开 困苦不堪 约定时间 透彻 到、去 邀请 拒绝 差错 困窘 热水 删除 记 苟且 黑 暂且 条文
教师明确:请核对答案,如果有错误,请反思错误原因,并 及时订正。
作业 搜集整理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不少于 20 个),正 确理解成语,并分析误用的原因,写一篇语言札记。
结语 今天我们归纳了词义演变的基本的情况,大家在今后的 文言文学习中要有积累的意识和梳理的习惯,要在零散的语 言材料之间建立关联,寻找规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