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0 00:03:47

文档简介

自贡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 90分钟完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行星,距地球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完成1~2题。
“水世界”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 )
A. 水域面积大 B. 大气层太薄
C. 距离太阳太远 D. 距离恒星太近
图1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 )
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 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C. 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 极地辐射量接近太阳常数
4. 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大气厚度 B. 太阳活动
C. 距日远近 D. 纬度差异
5.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
A. 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 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 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 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北京时间2023年4月22日凌晨2点,太阳和日球层观测台(SOHO卫星)监测到一次
伴随M1.7级太阳耀斑的全晕日冕物质抛射(简称CME),并引发了持续12小时大地磁暴,
这是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以来最强的大地磁暴。据此完成6~8题。
6. 材料中提到的太阳活动依次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
A. 光球层、色球层 B. 色球层、日冕层
C. 日冕层、光球层 D. 色球层、辐射区
7. 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还有( )
A. 欧洲、北美的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B. 太阳辐射增强,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C. 地球磁场受到扰动,无线电信号中断 D. 大气运动受干扰,太阳风增强
8. 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可能是( )
A. 2027年 B. 2030年 C. 2034年 D. 2038年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2)。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3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 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0. 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出现三叶虫 C. 哺乳动物繁生 D. 恐龙大繁盛
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迫关闭。读“火山景观图”(图4)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图5),据此完成11~13题。
11.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12.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13. 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美国科学家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农场里,利用二氧化碳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他们发现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作用最显著。在这两个时期,如果每周喷射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据此完成14~15题。
干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特征是( )
约占大气总重量的0.038% B. 25km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含量最高
C. 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 D. 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
15. 施用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农作物增产,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 )
A.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 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受到伤害
C. 能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 D. 直接影响地面温度,增加降水量
探空气球可直接测量并实时传回30km高空的气象数据,假设在下列各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据此完成16~17题。
16. 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 )
A. 海口(20 °N) B. 广州(23°N)
C. 上海(31°N) D. 哈尔滨(45°N)
17. 通常情况下,上升过程中测得气温的变化是( )
A. 一直降低 B. 一直上升
C. 先降后升 D. 先升后降
图6示意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18~19题。
18. 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辐射中大部分紫外线能达到地球表面 B. ②代表大气逆辐射
C. 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D. ④辐射以短波辐射为主
19. 阴雨天气的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①增强,②减少 B. ②增加,③减少
C. ③增加,④减少 D. ②减少,④增加
读北半球某地某日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图(图7),据此完成20~21题。
20. 图中M、N、E、F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 M B. N C. E D. F
21. 仅考虑热力因素,该日M、N两地( )
A. 气温M地高于N地 B. 近地面气流由N地向M地运动
C. 昼夜温差M地大于N地 D. M地气流上升,N地气流下沉
山谷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图8为山谷风示意图。据此完成22~24题。
22. 图中表示谷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 图中与“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夜雨”形成关系最直接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山谷风效应强弱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差越大,山谷风越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晴朗的白天,谷风较强 B. 多云的白天,谷风较强
C. 多云的夜晚,山风较强 D. 晴朗的夜晚,山风较弱
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结构(图9)。近年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棚体,即以传统日光温室垂直墙体为共享墙,建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图10)。阳棚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据此完成25~26题。
25. 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反射 B. 减少太阳辐射吸收
C. 增强大气辐射 D. 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26. 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且在通道处装有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据此推断,上下通道气流方向以及作用分别为( )
A. 通道1气流向南流,为阳棚降温 B. 通道1气流向北流,为阴棚增温
C. 通道2气流向南流,为阳棚增温 D. 通道2气流向北流,为阴棚降温
图11为“风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 图中( )
A. 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 b为地转偏向力
C. c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 a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28. 根据图中风向和受力分析,可以判断图示为( )
A. 北半球高空的风 B.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C. 南半球高空的风 D. 南半球近地面的风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图12),据此完成29~30题。
图中14时,甲地区的风向为( )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北风
30. 图中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 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 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 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 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综合题:共4道大题,共4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图13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__(2分)。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2分)。
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_____(填写地质年代,2分),其繁盛的地质年代出现了一次大冰期,冰期期间,大陆冰川广泛发育,全球海平面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2分)
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任写两点,4分)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2022年10月18日,潍坊市气象局发布未来5天的天气情况(表1),并预报19日凌晨局部地区将会有轻霜冻出现,提醒市民早晚外出要注意保暖。
日期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天气 状况 晴 晴转多云 多云间阴 晴间多云 多云转晴
3℃~18℃ 8℃~20℃ 13℃~19℃ 10℃~22℃ 7℃~19℃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转北风3~4级 北风3~4级
表 1
分析19日凌晨潍坊局部地区出现轻霜冻的原因。(2分)
与10月19日相比,分析10月21日潍坊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4分)
33. 读我国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4中的情况,应出现于图15中的_________时至_______时。(4分)
“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图中示意的是我国现在的等压面弯曲情况,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2分)。
根据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在图14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2分)。如果图14的方位为左北右南,则c地的风向为___________风(2分)。
34. 图16为北美洲部分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 在图中画出①②两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要求用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4分)
(2) 比较③地和④地风力大小,并说出判断的理由。(4分)
(3) ⑤地位于_____________(填“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2分),并指出中心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为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2分)。自贡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答案解析
(满分100分 90分钟完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行星,距地球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完成1~2题。
“水世界”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仅40光年,这表明这颗恒星不是太阳,但距离地球、太阳都比较近,因此,它属于与太阳并列的其他恒星系统,属于银河系。地月距离38.4万千米;日地距离1.5亿千米;银河系直径达10万光年。
2. 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 )
A. 水域面积大 B. 大气层太薄
C. 距离太阳太远 D. 距离恒星太近
D【解析】根据材料“‘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可知,该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恒星太近(导致温度过高)。
图1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 )
由赤道向极地递减 B. 依据纬度间距等量变化
低纬度地区辐射弱 D. 极地辐射量接近太阳常数
A【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由赤道向极地递减,A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0°~20°N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但变化小,20°~70°N变化大,故各纬度间并不是间距等量变化,BC错误;太阳常数是指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由于极地具有极夜现象,故极地辐射量应小于太阳辐射常数,D错误。故选A。
4. 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大气厚度 B. 太阳活动
C. 距日远近 D. 纬度差异
D【解析】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没有经过大气层,与大气厚度无关,A错误;太阳活动和距日远近,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BC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影响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差异,D正确。故选D。
5. 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可能( )
A. 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B. 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
C. 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 D. 影响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A【解析】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多姿多彩的地表地貌形态不是由太阳辐射直接形成的,B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太阳辐射本身不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扰动,C错误;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受太阳辐射影响,D错误。故选A。
北京时间2023年4月22日凌晨2点,太阳和日球层观测台(SOHO卫星)监测到一次
伴随M1.7级太阳耀斑的全晕日冕物质抛射(简称CME),并引发了持续12小时大地磁暴,
这是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以来最强的大地磁暴。据此完成6~8题。
6. 材料中提到的太阳活动依次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
A. 光球层、色球层 B. 色球层、日冕层
C. 日冕层、光球层 D. 色球层、辐射区
B【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太阳风,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B正确;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太阳大气层没有色球层辐射区,ACD错误。故选B。
7. 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能还有( )
A. 欧洲、北美的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B. 太阳辐射增强,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C. 地球磁场受到扰动,无线电信号中断 D. 大气运动受干扰,太阳风增强
A【解析】此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出现最强的大地磁暴,除此之外,耀斑、太阳风还引起欧洲、北美的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A正确,C错误;太阳辐射增强、大气运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不大,BD错误。故选A。
8. 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可能是( )
A. 2027年 B. 2030年 C. 2034年 D. 2038年
C【解析】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11年左右,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可能是2034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2)。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3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 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B【解析】由材料“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可知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 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出现三叶虫 C. 哺乳动物繁生 D. 恐龙大繁盛
D【解析】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大繁盛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故选D。
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迫关闭。读“火山景观图”(图4)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图5),据此完成11~13题。
11.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B【解析】由图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知,图中①圈层是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即岩浆来源于图中的②圈层。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12.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解析】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①圈层为地壳,海洋地壳只有硅镁层,没有硅铝层,而陆地地壳既有硅铝层,又有硅镁层,故陆地地壳厚度大于海洋地壳厚度。故A选项错误;②圈层是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地幔层,故B选项错误;③圈层是外核,因为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横波不能通过外核,因此外核可能是呈液态。故C选项正确;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3. 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D【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大气中的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D正确;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减弱,造成地表温度下降,C错误;人类活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使气温升高,火山爆发与极光的出现无关,AB错误。故选D。
美国科学家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农场里,利用二氧化碳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他们发现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作用最显著。在这两个时期,如果每周喷射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据此完成14~15题。
干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特征是( )
约占大气总重量的0.038% B. 25km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含量最高
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 D. 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
C【解析】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氧化碳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8%,A错;25km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含量少,B错;经济发达和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大量矿物燃料的地区及毁林严重的地区,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反之,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所以二氧化碳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C对;地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氮元素,不是二氧化碳,D错。故选C。
15. 施用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农作物增产,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 )
A.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 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受到伤害
C. 能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 D. 直接影响地面温度,增加降水量
A【解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促进光合作用,可以使农作物增产,A对;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受到伤害,B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但不能使农作物增产,C错;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会直接影响地面温度,与降水量变化关系也不大,D错。故选A。
探空气球可直接测量并实时传回30km高空的气象数据,假设在下列各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据此完成16~17题。
16. 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 )
A. 海口(20 °N) B. 广州(23°N)
C. 上海(31°N) D. 哈尔滨(45°N)
D【解析】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以上,若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地点应该是对流层厚度最小的地点。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干米;对流层厚度规律大致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小。因此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纬度最高的城市对流层厚度小,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哈尔滨(45°N)纬度最高,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 通常情况下,上升过程中测得气温的变化是( )
A. 一直降低 B. 一直上升
C. 先降后升 D. 先升后降!
C【解析】平流层高度在12km~50km左右,到达30km高空,经过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上升过程中测得气温的变化是先降后升。故选C。
图6示意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18~19题。
18. 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辐射中大部分紫外线能达到地球表面 B. ②代表大气逆辐射
C. 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D. ④辐射以短波辐射为主
C【解析】①辐射代表太阳辐射,大部分紫外线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少部分能到达地球表面,排除A;②辐射代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排除B;③辐射代表地面辐射,它是近地面大气最直接的能量来源,C正确;④辐射代表大气逆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排除D。故选C。
19. 阴雨天气的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①增强,②减少 B. ②增加,③减少
C. ③增加,④减少 D. ②减少,④增加
D【解析】阴雨天气的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即②减少,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多云,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返还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多,即④增加,使夜间气温高。综上所述,排除ABC。故选D。
读北半球某地某日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图(图7),据此完成20~21题。
20. 图中M、N、E、F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M B. N C. E D. F
A【解析】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小,M气压大于1020hPa,E、N气压介于1010hPa~1020hPa,F气压小于1010hPa,所以M气压最高,A正确,BCD错。故选A。
21. 仅考虑热力因素,该日M、N两地( )
A. 气温M地高于N地 B. 近地面气流由N地向M地运动
C. 昼夜温差M地大于N地 D. M地气流上升,N地气流下沉
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相比而言,M地为高压,N地为低压,仅考虑热力因素,M地气温更低,N地气温相对较高,M地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昼夜温差更大,N地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近地面气流由M地流向N地。故选C。
山谷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图8为山谷风示意图。据此完成22~24题。
22. 图中表示谷风的是( )
① B.② C.③ D.④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风是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由此可知,①符合该特征,A正确;②是由于山谷气温低,使高空气流下沉,B错误;③由山坡吹进山谷,为山风,C错误;④是由于山谷气温高,使地面气流上升,D错误。故选A。
23.山谷风效应强弱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差越大,山谷风越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晴朗的白天,谷风较强 B. 多云的白天,谷风较强
C. 多云的夜晚,山风较强 D. 晴朗的夜晚,山风较弱
A【解析】在晴朗的白天,山坡被太阳照射,其气温较高,而山谷较深,受到光照较少,其气温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山坡和山谷温差最大,山谷风最强,A正确;多云时山坡和山谷的温差较小,山谷风较弱,BC错误;晴朗的夜晚,山坡冷却较快,山谷冷却较慢,温差较大,山风应较强,D错误。故选A。
24. 图中与“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夜雨”形成关系最直接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高空,使水汽冷却凝结易形成降水;而被下沉气流控制则不易形成降水,山风和谷风一般不会形成降水,由此可知,④气流代表上升气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结构(图9)。近年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棚体,即以传统日光温室垂直墙体为共享墙,建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图10)。阳棚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据此完成25~26题。
25. 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反射 B. 减少太阳辐射吸收
C. 增强大气辐射 D. 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D【解析】阳棚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内层膜铺防寒棉被的主要目的是起到保温作用,增加温度,减少地面辐射损失,D正确,B错误;防寒棉被不能增加大气反射、增强大气辐射,故AC错误,故选D。
26. 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且在通道处装有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据此推断,上下通道气流方向以及作用分别为( )
A. 通道1气流向南流,为阳棚降温 B. 通道1气流向北流,为阴棚增温
C. 通道2气流向南流,为阳棚增温 D. 通道2气流向北流,为阴棚降温
B【解析】阳棚,光照条件较好,棚内气温较高,气流上升,从通道1向北流进入阴棚,为阴棚增温,A错误,B正确。阴棚,光照条件相对较差,气温较低,空气下沉,气流从通道2向南流进入阳棚,为阳棚降温,CD错误。故选B。
图11为“风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 图中( )
A. 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 b为地转偏向力
C. c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 a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与风向呈锐角,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b与风向方向相反,为摩擦力,ABD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C正确。故选C。
28. 根据图中风向和受力分析,可以判断图示为( )
A. 北半球高空的风 B.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C. 南半球高空的风 D. 南半球近地面的风
D【解析】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可以判断,此风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呈小于90°的夹角,应位于近地面,且该风向在向左偏转,故为南半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图12),据此完成29~30题。
图中14时,甲地区的风向为( )
偏东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偏北风
C【解析】结合10月8日14时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2甲地区的风向为偏南风(如下图所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 图中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 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 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 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 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A【解析】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差不多,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BD错误;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C错误。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综合题:共4道大题,共4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图13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生物_(2分)。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太阳辐射(或太阳能)_(2分)。
【解析】类比地球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中,生物(圈)就是最活跃的因素(圈层)。类比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迁移的基本能量来源便是太阳辐射能。
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新生代__(填写地质年代,2分),其繁盛的地质年代出现了一次大冰期,冰期期间,大陆冰川广泛发育,全球海平面__下降__(填“上升”或“下降”,2分)
【解析】三大类植物盛行与对应年代:藻菌时代-古生代前期;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被子植物时代-新生代。 冰期,大陆水体大量以冰川形式存在,注入海洋的水少于海洋蒸发失去的水,故海平面会下降(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及山岳冰川大量融化注入海洋大于海洋蒸发失去的水量,使海平面上升刚好相反)。
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任写两点,4分)
①没有大气层,缺少可共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没有大气的削作用和保温作用,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
③没有液态水,不具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任写两点,4分)
【解析】
与地球拥有适宜生命形成和存在的自身条件作对比,即从“适宜的温度(也包括昼夜温差)”、“液态水的形成和存在”、“适宜的大气”等三个方面回答。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2022年10月18日,潍坊市气象局发布未来5天的天气情况(表1),并预报19日凌晨局部地区将会有轻霜冻出现,提醒市民早晚外出要注意保暖。
日期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天气 状况 晴 晴转多云 多云间阴 晴间多云 多云转晴
3℃~18℃ 8℃~20℃ 13℃~19℃ 10℃~22℃ 7℃~19℃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转北风3~4级 北风3~4级
表 1
分析19日凌晨潍坊局部地区出现轻霜冻的原因。(2分)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易出现霜冻。
【解析】读天气状况列表,19日天气晴,表明18日晚——19日凌晨这段时间大气中水汽、杂质、云量都很少,所以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比较弱,地面温度降至很低,近地面的大气(水汽)就容易遇冷产生凝华——形成霜冻。
与10月19日相比,分析10月21日潍坊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4分)
10月19日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与之相比,10月21日多云间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4分)
【解析】本题就是比较分析和阐释大家都很熟悉了的“晴天的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昼夜温差小”这一地理现象。首先,读图表得出两日天气状况的差异;其次,分析白天在“晴朗”与“多云间阴”情况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差异决定了昼温的高低;再次,分析夜晚在“晴朗”与“多云间阴”情况下大气逆辐射强弱即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决定了夜温的高低;最后,造成了昼夜温差的大或者小。
【点睛】昼温较高,夜温较低,昼夜温差就大;昼温较低,夜温较高,昼夜温差就小。
33. 读我国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4中的情况,应出现于图15中的___ 8 ___时至__16__时。(4分)
【详解】(1)图14中显示,陆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海洋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表示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压比海洋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此时陆地应该气温高于海洋,大陆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此海洋上形成高压,因此此时吹海风。海陆温度变化曲线示意图中,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的时段应是8~16时之间。
“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图中示意的是我国现在的等压面弯曲情况,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变小___(填“变大”或“变小”,2分)。
【详解】(2)等压面的弯曲程度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大小呈正相关,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变小,那么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变小。
根据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在图14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2分)。如果图14的方位为左北右南,则c地的风向为___西南____风(2分)。
【详解】(3)图14中显示,陆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海洋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表示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压比海洋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陆地气流上升,高空气压升高,海洋气流下沉,高空气压下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b吹向a,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约30°~45°,形成西南风。
34. 图16为北美洲部分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 在图中画出①②两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要求用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4分)
【解析】风向的绘制方法:①判高低气压方向,用虚线箭头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②判南、北半球,决定地转偏向力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赤道不偏);③偏转30 ~45 ,用实线箭头绘出实际风向。
比较③地和④地风力大小,并说出判断的理由。(4分)
③地风力较大 (2分); ③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2分)
【解析】同一幅地图(比例尺相同、等值距也相同),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这种地理事物的差异就越大;反之亦然。
(3) ⑤地位于___高压中心____(填“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2分),并指出中心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为___下沉___(填“上升”或“下沉”,2分)。
【解析】读图,从⑤地气压向周围递降,故其处在高压中心;就是因为气流下沉,才在近地(海)面形成的高压,所以由近地(海)面的高压可推得气流作下沉运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