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把握文本的情脉;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者结构抒情、矛盾抒情、春秋笔法式抒情的特色;
3.阅读交流,体悟作者对偏执、专制、主观臆断等人性劣根的批判。
二、教学准备
1.熟读全文;
2.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学全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很奇怪,作者郑振铎一家都很喜欢猫,却最终永不养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个究竟。
(二)梳理内容
1.复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说,作者养了几只猫?书中的插图,你觉得更像第几只猫?
预设:
第一只:花白色的……
第二只:眼睛有神,显得活泼……
第三只:终日懒惰地伏着……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各的道理,说明大家对文本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2.梳理:本单元的导言中,要求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请你勾画出三只猫亡失后作者的情感。
预设:
酸辛、怅然愤恨、更难过得多
3.朗读:将找到的句子一并有感情地读出。
(三)探究抒情艺术
1.启思:我们重点探讨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大家已经知道,面对第三只猫的死亡,作者的心理十分难过。那么他是怎么一点一点地把他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呢?
交流1:作者首先是直接抒情了(板书)。
如:“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第30自然段)“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32自然段)(学生朗读)
交流2:间接抒情。如第15自然段开头,“一只很可怜的小猫”(可怜),第32自然段,“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可怜),你们看出这是什么手法了吗?(其间指导朗读)
预设:
这就是在首尾呼应的结构(板书)中抒情。
交流3:还有其它间接抒情方式吗?请大家比照阅读老师和郑振铎写的句子,看看哪个更好?(相机指导朗读)
作者:
原文:“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改为:“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子:
原文:“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改为:“是这猫咬死的。”
三妹:
原文:“猫在这里了。”
改为:“你这小猫呀,怎么在这里呢?”
预设:
第一处:反复的手法,更能强调我的愤怒;第二处:反问句式,加强语气,更能体现妻子的愤恨;第三处:原句平淡,但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因为这是出自爱猫的三妹之口。三妹绝不会说出改动的句子,那是对第二只猫的语气。三妹不仅不爱这只猫,而且还是猫冤死的帮凶。同时,三妹之语也是对“畏罪潜逃”的佐证。
2.追问:为什么要把我们写得这么残忍?
预设:越残忍,越体现猫的可怜;猫越可怜,越能体现作者的自责、后悔。
3.小结:可见,我们与猫之间是有矛盾冲突的,这是在矛盾冲突(板书)中抒情。矛盾冲突是小说的手法,作者把它用到散文里,实际上是一种跨类的写法。
(四)体悟情中之理
1.聚焦:面对第三只猫含冤而死,我想了什么?
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没有判断明白,
便妄下断语,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
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
都是针,
刺我的良心的针!
交流1:“我的暴怒”“我的虐待”体现在哪儿?
预设:
“一定是猫”(语言上)
“追过去打了一下”(行为上)(辨析用木棒打与用手打的不同)
“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畏罪潜逃”(心理上)
交流2:因为不能说话辩诉,第三只猫无端地成了凶手,我们是从哪儿认定它是凶手的?
预设:
“对鸟笼凝望”(作案动机)
“畏罪潜逃”(掩盖罪状)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人赃俱获)
交流3:如果能够说话的话,猫可能会对它的三个行为予以解释?如果你就是那只猫,你会说什么,请以猫的口吻来述说。
(学生述说)
2.小结:遗憾地是,现实中猫无法辩诉。一方是不能辩诉,只能逃跑的猫,一方是暴怒地骂,虐待着打的“我”。一个弱势,一个强势。当我知道冤屈了猫后,我深深地自责了。
3.激疑:文中写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针刺人有什么特点?刺心呢?“都是”说明什么?那么多的针都刺在心上,作者想表达什么?(深深的自责)这里用了两个修辞,一个是比喻,还有一个是夸张,强调我深深的自责。这是在夸张(板书)中抒情。
4.写作小练习:结局已经注定,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说“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假如,真有所谓天堂,作者的忏悔第三只猫的在天之灵能听到,“我”会怎么对猫表达自己的自责呢?
(写出50字左右,约两分钟后交流发言,教师点评。)
5.小结:遗憾的是,现实中作者再也不能弥补过失了。作者的这份自责不能排遣,只能选择永不养猫。
(齐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6.感受写第三只猫的情脉:我们来梳理一下此文的感情线。从第一只到第三只猫的情感变化,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从“酸辛”到“怅然”“愤恨”,到“更难过得多”,作者对待第三只猫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大家能总结出来了吗?
预设:觉得“可怜”,然后冷淡、警惕、痛恨,最后难过。
交流1: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不写前两只猫?
预设: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交流2:这篇散文,作者描写自己野蛮、恶毒,这样露丑露短,是否会有损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呢?
预设:正是体现郑振铎的“质朴”“真率”,符合他的写作主张。(见预习提示)
7.深化:作者仅仅只是想抒发他的悔恨痛苦自责之情吗?你有没有隐隐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人类的劣根性,骨子里的偏执、专制、主观臆断。
8.追问:我们为何会有偏见呢?源于哪里?
预设:源于所谓的“眼见为实”,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这需要我们前思后想,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9.总结:作者通过三只猫的对比,深深地表达了自己让第三只猫冤屈而死的自责、后悔,揭示了自己的野蛮、专断,表现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他告诫读者,轻率而论容易形成偏见,而偏见是这世上诸多不幸的根源。
(五)作业布置
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比较他们抒情艺术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