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00秒快看三国战乱史
趣味导入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第一篇:心系苍生统北方——官渡之战
第二篇:老骥伏枥失良机——赤壁之战
第三篇: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时空观念)
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历史解释)
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唯物史观)
4.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史料实证)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
心系苍生统北方
——官渡之战
壹·心系苍生统北方——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
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1、背景:
壹·心系苍生统北方——官渡之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2、双方:
袁绍
曹操
曹操和袁绍实力对比
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兵不满万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壹·心系苍生统北方——官渡之战
3、概况:
(二)概况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曹操;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
许攸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火烧乌巢
袁绍 10万
曹操 2万
阅读教材P80第二段,梳理官渡之战概况
壹·心系苍生统北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重视经济(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曹操 胜
袁绍 败
①骄傲轻敌,
②不听取正确意见.
贰
老骥伏枥失良机
——赤壁之战
贰·老骥伏枥失良机——赤壁之战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豪情诗句
《龟虽寿》
曹操
已经52岁的曹操,他的“壮心”是什么?
贰·老骥伏枥失良机——赤壁之战
1、背景: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刘备
(161年-223年)
孙权
(182年-252年)
贰·老骥伏枥失良机——赤壁之战
3、概况:
贰·老骥伏枥失良机——赤壁之战
3、概况:
请参照官渡之战的学习方法,仿学赤壁之战。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赤壁
孙刘联军
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曹操兵败北撤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
贰·老骥伏枥失良机——赤壁之战
1.利用气候,巧借东风。
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1.北方官兵,不习水战(客观)
2.连环战船,战术失误(主观)
3.骄傲自满,松懈轻敌(主观)
曹军劣势
赤壁之战中优势明显的曹军遭到失败的原因?
吸取经验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孙刘优势
叁
三分天下谋发展
——三足鼎立
叁·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曹操退守北方,经营关中和西北地区,完成北方统一。
刘备向西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湖北和湖南。
赤壁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
1、背景:
叁·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魏
洛阳
蜀
成都
吴
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2、三国鼎立的形成:
叁·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1)曹魏:220年,洛阳,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三国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田面积最广,实力最强。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翻车
屯田
翻车
3、三国经济的发展:
叁·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吴国船只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吴国船只
3、三国经济的发展:
叁·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
蜀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蜀锦行销三国
3、三国经济的发展:
叁·三分天下谋发展——三足鼎立
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建立魏;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229年,孙权建立吴
局面的发展: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势力壮大
概况:200年,曹操以少胜多
概况: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背景: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孙刘成为阻碍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随堂训练
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以上是苏轼《赤壁怀古》中千古传诵的佳句,你知道这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一场战争的描写吗( )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B
D
随堂训练
C
D
3.(2022·甘肃定西·3)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4.(2022·广西桂林·4)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