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质量监测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2.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清)《沅州府志》记载“(乾隆二十三年)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3.“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
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4.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5.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6.有学者认为:美元霸权并没有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终结,恰恰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赋予美国更加有力的货币权力。你认为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有利于增强美国外贸竞争力
B.美元霸权的建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系不大
C.各成员国货币跟随美元发生贬值
D.美元和黄金脱钩有利于摆脱美元发行的约束
7.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8.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9.在2021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历史上,交通的改进,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元朝重新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③晚清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
④随着京汉、陇海等铁路开通,洛阳的发展逐渐落后于郑州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0.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1.晚清官员岑春煊曾谓,中国“驱虏卫生之事,夙所未习。海通已来,五洲之民,相率莅此,奇疾怪征,挟以俱至。医者不察,思以旧有之术应之,不得当则委之劫运,罹疫死者,岁辄有闻”。岑氏意在强调( )
A.通商口岸地区瘟疫高发 B.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
C.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 D.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
12.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C.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13.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谈及某一学派,“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14.明朝政府于洪武二年(1369年)对高丽赐服,“二年,高丽入朝,请祭服制度,命制给之。”洪武三年赐予高丽国王冕服,这是朱元璋时期对藩属国最高等级赐服。同时,明朝皇帝还多次颁赐书籍,包括历书、儒家经典、史地类书籍等。这种交往( )
A.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B.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
15.自南宋以来,妈祖文化开始异域传播。以妈祖文化“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 )
A.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D.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
16.16世纪末至18世纪时期,欧洲涌现出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著作与译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古代管理体制。他认为,中国的谏议制度与监察机构是能够有效地对皇帝权力进行限制的,这是值得他们效仿的行政制度。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欧洲学者广泛认可 B.中华文化导致了西方政治革命
C.中华文化有助于欧洲思想解放 D.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移植于中国
二、材料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暴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生产力进步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C项正确;
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乾隆二十三年)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很快,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的玉米等作物得以推广,缓解了粮食作物种植的压力,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因素是人口增长的需求,未说明南北气候差异,排除A项;
殖民活动的推动,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
3.【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能挂在齿上的丝”等信息可知,当时手工业发展迅速,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D项正确;
题干说明的是手工业生产技术精湛,未说明其性质问题,排除AC项;
题干没有强调掌握技术的人群,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4.【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 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可知,加拿大人显然对烟雾持欣赏态度,所以反映了作者为工业文明到来兴奋不已,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她对工业文明的态度,并未涉及对环境污染的关心问题,排除A项;
题干并不能推出其对化学和医学知识的迷茫,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其对英国烟雾的看法,并未涉及加拿大本国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文明的认识。
5.【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 …… 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和所学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等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未说明政治影响,排除A项;
题干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而不是全部,排除B项;
“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外交往的认识。
6.【答案】D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元霸权下,美国获得了更加有力的货币权力,即美元与黄金脱钩使得美元发行不受约束,D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时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结果,不利于政权美国外贸竞争力,排除A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推动了美元霸权的建立,排除B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成员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其货币不再挂钩美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长安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方面差异,排除A项;
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出中西方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西方社会治理方式差异性的认识。
8.【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剧增,其原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以上就是其导致的结果,D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其主要影响是对农村、农业等方面,排除A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
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主要影响是在企业方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元朝重新开通以大都为中心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不符合题意;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符合题意; ③晚清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不符合题意;④随着京汉、陇海等铁路开通,洛阳的发展逐渐落后于郑州 ,符合题意;所以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交通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的认识。
10.【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可知,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题干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高铁使得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未说明人们竞争意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概意思是通商口岸开放之后,伴随着外来移民增多疑难杂症,瘟疫也逐渐增多,旧有的传统方法无法治愈时旧归结为灾难,因疫情而死去的人很常见,可得出当时的瘟疫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方法无法解决,C项正确;
材料没有对比信息,得不出通商口岸比其他地区瘟疫高发,排除A项;
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这一说法片面,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方法解决不了新的瘟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瘟疫防控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可知,国家层面鼓励退休医生继续开业行医,体现出国家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B项正确;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并没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局面,排除A项;
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认识。
13.【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和所学可知,司马迁肯定儒家学说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属于儒家思想主张,B项正确;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排除C项;
“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4.【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对高丽赐服装,将中国的历书、儒家经典等书籍赐给高丽王朝,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C项正确;
两国并非平等关系,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外交风格,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藩属国的文化渊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
15.【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等信息可知,马祖文化诞生于中国沿海地区,在东洋、南洋等世界各地传播,传播了“ 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等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B项正确;
马祖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马祖文化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排除C项;
马祖文化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这一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祖文化对外传播的认识。
16.【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欧洲涌现出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著作与译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古代管理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西方国家正值启蒙运动时期,它是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从中可知,中华文化有助于欧洲思想解放,C项正确;
儒家思想被欧洲学者广泛认可,这一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
西方自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等内部因素才引起政治革命,并不是中华文化导致的,排除B项;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属于封建专制制度,“移植”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17.【答案】(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认识: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知识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可知其原因为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根据材料“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可知其原因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从时代背景和有利条件上分析得出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根据材料“ 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可得出其影响为 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 根据材料“ 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知其影响为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根据材料“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可知其影响为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3)本题可以从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认识: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西传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影响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18.【答案】示例一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发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从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如因果关系等角度去提炼观点,如提取信息“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 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从中可以提炼一个观点为 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然后围绕观点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述,如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19.【答案】(1)特点: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
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建立时疫救治医院。
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可知其特点为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根据材料“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可知其特点为不断发展完善; 根据材料“ 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知其特点为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原因:本题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根据材料“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可知其措施为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根据材料“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可知其措施为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根据材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可知其措施为建立时疫救治医院;意义:本题可以从对疾病本身、对社会的稳定以及医疗体系完善等角度进行说明,如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
(1)特点: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建立时疫救治医院。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几千年的抗疫史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 / 1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质量监测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生产力进步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C项正确;
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认识。
2.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清)《沅州府志》记载“(乾隆二十三年)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乾隆二十三年)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很快,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的玉米等作物得以推广,缓解了粮食作物种植的压力,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因素是人口增长的需求,未说明南北气候差异,排除A项;
殖民活动的推动,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
3.“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
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能挂在齿上的丝”等信息可知,当时手工业发展迅速,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D项正确;
题干说明的是手工业生产技术精湛,未说明其性质问题,排除AC项;
题干没有强调掌握技术的人群,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4.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 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可知,加拿大人显然对烟雾持欣赏态度,所以反映了作者为工业文明到来兴奋不已,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她对工业文明的态度,并未涉及对环境污染的关心问题,排除A项;
题干并不能推出其对化学和医学知识的迷茫,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其对英国烟雾的看法,并未涉及加拿大本国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文明的认识。
5.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 …… 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和所学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等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未说明政治影响,排除A项;
题干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而不是全部,排除B项;
“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外交往的认识。
6.有学者认为:美元霸权并没有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终结,恰恰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赋予美国更加有力的货币权力。你认为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有利于增强美国外贸竞争力
B.美元霸权的建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系不大
C.各成员国货币跟随美元发生贬值
D.美元和黄金脱钩有利于摆脱美元发行的约束
【答案】D
【知识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元霸权下,美国获得了更加有力的货币权力,即美元与黄金脱钩使得美元发行不受约束,D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时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结果,不利于政权美国外贸竞争力,排除A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推动了美元霸权的建立,排除B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成员国采用浮动汇率制,其货币不再挂钩美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认识。
7.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唐朝长安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方面差异,排除A项;
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出中西方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西方社会治理方式差异性的认识。
8.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剧增,其原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以上就是其导致的结果,D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其主要影响是对农村、农业等方面,排除A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
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主要影响是在企业方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9.在2021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历史上,交通的改进,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元朝重新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③晚清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
④随着京汉、陇海等铁路开通,洛阳的发展逐渐落后于郑州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元朝重新开通以大都为中心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不符合题意;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符合题意; ③晚清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不符合题意;④随着京汉、陇海等铁路开通,洛阳的发展逐渐落后于郑州 ,符合题意;所以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交通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的认识。
10.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可知,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题干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
题干强调的是高铁使得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未说明人们竞争意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认识。
11.晚清官员岑春煊曾谓,中国“驱虏卫生之事,夙所未习。海通已来,五洲之民,相率莅此,奇疾怪征,挟以俱至。医者不察,思以旧有之术应之,不得当则委之劫运,罹疫死者,岁辄有闻”。岑氏意在强调( )
A.通商口岸地区瘟疫高发 B.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
C.当时瘟疫防控面临新挑战 D.传统社会不重视瘟疫防治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概意思是通商口岸开放之后,伴随着外来移民增多疑难杂症,瘟疫也逐渐增多,旧有的传统方法无法治愈时旧归结为灾难,因疫情而死去的人很常见,可得出当时的瘟疫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方法无法解决,C项正确;
材料没有对比信息,得不出通商口岸比其他地区瘟疫高发,排除A项;
西方侵略导致瘟疫流行这一说法片面,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方法解决不了新的瘟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瘟疫防控的认识。
12.1981年9月,卫生部发文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争议作出解释:退休金是退休医生过去长期从事医务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应得补偿报酬,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文件的刊发( )
A.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 B.体现了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C.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而开业行医收入是他们重新付出劳动所得的报酬,应该允许(他们)开业行医,继续为人民服务”可知,国家层面鼓励退休医生继续开业行医,体现出国家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B项正确;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并没有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局面,排除A项;
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
退休医生开业行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退休医生开业行医的认识。
13.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谈及某一学派,“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和所学可知,司马迁肯定儒家学说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属于儒家思想主张,B项正确;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排除C项;
“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4.明朝政府于洪武二年(1369年)对高丽赐服,“二年,高丽入朝,请祭服制度,命制给之。”洪武三年赐予高丽国王冕服,这是朱元璋时期对藩属国最高等级赐服。同时,明朝皇帝还多次颁赐书籍,包括历书、儒家经典、史地类书籍等。这种交往( )
A.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B.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对高丽赐服装,将中国的历书、儒家经典等书籍赐给高丽王朝,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C项正确;
两国并非平等关系,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外交风格,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藩属国的文化渊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
15.自南宋以来,妈祖文化开始异域传播。以妈祖文化“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 )
A.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D.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等信息可知,马祖文化诞生于中国沿海地区,在东洋、南洋等世界各地传播,传播了“ 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等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B项正确;
马祖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马祖文化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排除C项;
马祖文化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这一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祖文化对外传播的认识。
16.16世纪末至18世纪时期,欧洲涌现出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著作与译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古代管理体制。他认为,中国的谏议制度与监察机构是能够有效地对皇帝权力进行限制的,这是值得他们效仿的行政制度。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欧洲学者广泛认可 B.中华文化导致了西方政治革命
C.中华文化有助于欧洲思想解放 D.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移植于中国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欧洲涌现出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著作与译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古代管理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西方国家正值启蒙运动时期,它是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从中可知,中华文化有助于欧洲思想解放,C项正确;
儒家思想被欧洲学者广泛认可,这一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
西方自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等内部因素才引起政治革命,并不是中华文化导致的,排除B项;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属于封建专制制度,“移植”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二、材料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暴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认识: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知识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可知其原因为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根据材料“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可知其原因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从时代背景和有利条件上分析得出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根据材料“ 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可得出其影响为 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 根据材料“ 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可知其影响为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根据材料“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可知其影响为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3)本题可以从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认识: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应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西传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影响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发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可以从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如因果关系等角度去提炼观点,如提取信息“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 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从中可以提炼一个观点为 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然后围绕观点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述,如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答案】(1)特点: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
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建立时疫救治医院。
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可知其特点为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根据材料“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可知其特点为不断发展完善; 根据材料“ 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知其特点为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原因:本题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根据材料“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可知其措施为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根据材料“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可知其措施为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根据材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可知其措施为建立时疫救治医院;意义:本题可以从对疾病本身、对社会的稳定以及医疗体系完善等角度进行说明,如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
(1)特点: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建立时疫救治医院。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几千年的抗疫史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