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1、本卷共2大题,33小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请将试题答案写到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合计60分,每题有且只有1个正确答案)
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的渔猎石器 ②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器 ③仰韶文化出土的彩绘陶器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2.公元前8世纪,第17代楚君熊通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A.禅让制渐成风尚 B.世袭制开始确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消失殆尽
3.下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
人物 看法
庄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韩非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4.《史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大泽乡”耀名于史是由于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 C.隋末农民起义 D.黄巢起义
5.高车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经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下列与此变化有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共和行政
6.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削弱丞相权力 B.提升儒学地位
C.削弱诸侯势力 D.增加国家税收
7.“它”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它是
A.《黄帝内经》 B.《史记》 C.《汉书》 D.《齐民要术》
8.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后秦姚兴 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9.《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该书概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结合所学判断,该书有可能记载了
①棉花在内地的普遍种植 ②玉米在沿海地区的种植
③葡萄在内陆的种植方式 ④关于胡椒的产地与形状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梁启超曾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叙述:“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横线中的“▲”应为
A.先秦诸子百家 B.西汉的儒家学说
C.晋唐间的佛学 D.宋明时期的理学
11.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土地制度不断演变。下列关于土地制度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
B.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C.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了均田令
D.唐朝天宝年间因均田制无法推行改行租调制
12.有学生对右图唐朝的民族关系以下列示意图作为笔记,其
中对应正确的是
A.甲——灭东突厥汗国 B.乙——长庆会盟
C.丙——设北庭都护府 D.丁——封渤海郡王
13.宋太祖时期,他启用陈桥兵变前的亲信幕僚充实枢密院,如拜赵普为枢密使、李处耘为枢密副使、王仁赡为枢密副使。宋太祖意在
A.加强官员监察 B.集中财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控制军权
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5.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6.《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习俗
C.有重大的创新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17.《元史》记载:“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下列项中,直接有助于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①驰道、直道的修筑 ②驿站的设置
③指南针的发明 ④急递铺的设立
A.①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明朝司礼监在刚开始设立时并无特殊之处。明中期之后,司礼监的职能从侍奉宫廷生活转变为参与政治,其机构中的秉笔、随堂太监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凡内外之传宣,外之奏请属焉”。秉笔太监中最得宠者,还监管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这种现象
A.加剧了君主与丞相的矛盾 B.说明君主专制必然导致宦官专权
C.源于君主强化权力的需要 D.说明司礼监掌握了法定的决策权
19.史载抗倭事迹,“己未,圻头贼焚舟誓必胜,拥众趋台州。将军简锐师,以千五百人往。” “将军”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俞大猷 D.岳飞
20.顾炎武对寻章摘句的“俗儒之学”十分鄙弃,他不屑于做玩弄辞章的“文人”,对天文、地理、九经、诸史、河漕、兵工、山岳、风俗、吏治、财赋、典礼、制度、文物,莫不加以精究。由此可见,顾炎武
A.崇尚个性自由 B.重视学术的社会担当
C.批判孔孟儒学 D.继承心学的治学精神
21.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清代
A.废除了宰相 B.形成了内阁 C.创奏折制度 D.设立军机处
2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下列属于该条约规定的内容有
①领事裁判权 ②割让香港岛 ③开放五口通商 ④鸦片贸易合法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1853年春,法国驻中国领事在给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材料表明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当时的中国
A.国内政治形势变动 B.民众自发抵制英法联军的侵略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4.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
25.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6.《申报》曾评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此非所谓怀忠抱义,超今轶古之大丈夫哉!使统兵者皆能如此,亦何致见敌先逃,交绥辄溃?今台郡诸公之忠愤,足以感动天下矣!”该历史人物是
A.刘永福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孙中山
27.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宗藩体制内容有三:中国不干涉藩属国内部事务,中国与藩属国交往实行“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藩属国的国家安全。下列条约冲击了宗藩体制的是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越南条款》 ④《马关条约》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第七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上述内容摘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9.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30.致远舰为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在甲午海战中沉没。下表为有关致远舰沉没的历史叙述,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向吉野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摘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该舰的管带下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2016年致远舰考古调查发现致远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A.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D.历史研究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4分,合计40分)
3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蕴涵中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由于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而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摘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共掌中枢决策,号称两省,又合称北省。为了避免决策过程的失误,唐代两省还设有一批谏官,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中书省,“右”隶门下省。唐代尚书省位于长安皇城中央纵横南北的承天门街东侧,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别称南省、南宫。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这里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或者根据制敕精神制为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后世扭转“寒门庶族”命运的选官制度并概述其积极影响。(7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唐朝三省位置图”A处对应的三省机构名称及其职能,并概括三省职权关系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三,写出元代管辖琉球的机构名称。元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5分)
32.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摘编自《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使者,未之前闻。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
——摘编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序幕。(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写出“民用企业”一个。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 的认识。(6分)
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A A C B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C D A B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A B C A D D D C
31.(1)标准变化: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2分)
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1分)
选官制度:科举制。(1分)
积极影响: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2)名称和职能:A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1分)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2分)
(3)名称:澎湖巡检司。(1分)
制度:行省制。(1分)
积极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
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3分)
32.(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
工业分工的区域化专业化;手工业市镇大量兴起。(4分,答出4点即可)
(2)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大宗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分,答出3点即可)
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贱商观念改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答出3点即可)
33.(1)不同:英方要求建立两国邦交,发展两国的通商关系;“皇帝回信”认为中国是天朝,肯定英方有“倾心效顺”和“向化”之心,拒绝英方要求。(2分)
原因: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急需把中国纳入它的市场体系,建立近代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和商业关系。(1分)清朝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以天朝自居,闭关自守。(1分)
(2)问题:中国的技术(器物)落后。(1分)
阐述: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该书是近代中国做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记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分)
(3)目的:富国强兵(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2 分)
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任意1 点,得1分)
认识: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任意 2 点,得 2 分)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