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D D D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C B B A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A D D C A C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C C A
1-5 AABDD 6-10 DDABD 11-15 ACBCC 16-20 BBABA
21-25 CCADD 26-30 CACDC 31-35 ACCCA
36.1. 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
2. 汉朝:制度:察举制;标准:品德。
魏晋南北朝: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3. 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任答两点)
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37.观点及说明:不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产物,这场运动由于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这是具有积极性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特点,而李大钊却因为立场原因,只看到义和团运动的消极一面,并未看到积极的一面,具有片面性。宾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页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中性笔作答,并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请保持试卷及答题卡的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些文化遗存( )
A. 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 标志中国迈入奴隶社会
C. 体现人类社会的最早文明 D. 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 民族交融频繁 C. 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 宗法观念淡化
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 B. 华夏认同感增强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农耕文明的扩展
4.隋唐以来,促成普遍持久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 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
A. 实行世卿世禄 B. 实施重农抑商 C. 允许土地买卖 D. 推行严刑峻法
6.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使命是( )
A.开辟中西方交通要道 B.加强与西域商贸往来
C.积极开拓西方市场 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7.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比较安定 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8.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
A. 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 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 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 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9.北魏拓跋理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玮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
10.有关遣唐使对日本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传播了唐朝的先进科技 B. 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C. 加强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 D. 归国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11.北朝时,嗜好奶制品的北方人经常嘲笑南方人喝茶的习惯,但到了唐代中期,北方城市却出现了大量茶馆,饮茶者众多,大量船只和马车从南方运输茶叶到北方贩卖。由此可知,唐中期( )
A.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提高 B.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 南北饮食习惯已完全一致 D. 资本主义萌芽逐步产生
12.唐代大运河漕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至唐中宗时期,每年漕运粮食一二十万石;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年间,岁漕粮二三百万石;第三阶段为唐宪宗以后,漕运日益衰落,岁漕粮多则四十万石,少则十万石。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主要是( )
A.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B.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
C.社会动荡和地方割据 D.赋税制度的应时而变
13.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 )
A. 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 B. 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C. 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 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14.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程朱理学的兴起 B. 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15.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漕渠。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阜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这反映出( )
A. 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 B. 漕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 D. 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16.《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
A. 封建统治腐朽 B. 自然灾害严重 C. 土地高度集中 D. 赋税徭役沉重
17.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繁琐”。这一规定( )
A. 强化了对官僚控制 B. 旨在提升行政效率
C. 密切了中央地方关系 D. 提高了政务保密性
18.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 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9.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20.下列属于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的是( )
A.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B.粮仓的出现
C.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 D.曲辕犁的出现
21.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22.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提案建议将教师节改期到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
A. 民贵君轻 B. 无为而治
C. 因材施教 D. 兼爱非攻
23.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 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C.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 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24.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 )
A. 岳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2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在宋代传入欧洲并改变人类世界观的科技成就是(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雕版印刷术 D. 指南针
26.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
A.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和监察百官 B. 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C.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行政事务 D. 掌管刑狱,司法和钱谷
27.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前者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定国是诏》 D.《资政新篇》
28.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
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29.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30.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 )
A.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 B.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
C.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
3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32.张之洞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这表明他采用机器生产的直接动机是(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
C.抵制外国商品入侵 D.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3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34.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的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 B.冲击州县官群体
C.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 D.埋下失败的隐患
35.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36题24分,37题6分,共计30分)
36.(24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摘编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影响。(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
37.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
材料二 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以吸引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化世界。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结合材料一,评析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价值取向正确,史论结合,逻辑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