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非常规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已学内容,总结言语的非常规修辞规律;
2.从非常规修辞入手,赏析具体文本;(重点)
3.学习“非常规修辞”这样一种解读路径,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难点)
研习:目标确定,有追求知情意素养统一的意识。将“非常规修辞”作为一种解读路径,把握修辞规律,建构文本解读的知识模型,这种潜在的努力,方向正、境界高,值得肯定。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对我国字字珠玑的语言感到惊异,每一个词语都不啻一件礼品,全都饱满而又硕大,就像珍珠一样闪耀着永恒的美。”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同样为我们的民族语言感到自豪。如何欣赏语言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朗诵因声以求气,或体会修辞来把握语言的灵动,方法不一而足。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些非常规修辞,感受语言带给我们的丰富内涵。
按照不同的形式,我们可以关注这样几类非常规修辞:关系变更、言语倒装、矛盾修辞。
研习: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切入点和内容时,还能注意汉语言学习的方法引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激发,一举三得。
二、文本研习
(一)关系变更
例一:因果关系变更
原文:“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老舍《想北平》)
还原: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研讨】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先因后果,老舍这样安排,意在突出作者对北平的特殊感情,强调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北平已经占据了作者整个的身心,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侵入,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呼之欲出。
例二:转折关系变更
原文:“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还原: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今晚却很好。
【研讨】
联系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现出作者内心有一些苦闷。“今晚却还好”,表现出美景带给作者暂时的安慰。但是中国语言的表意重点在后面,这里把“虽然”放在后面,强调作者的心情还是没那么好,再好的美景也无法排遣内心一种淡淡的忧伤。
例三:动作关系变更
原文:“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月色》
改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研讨】
睡熟:强调一种结果。睡得很香,睡得很死,感觉没有一点心事,而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是满怀心事,可是他的妻子(他最亲密的人)却无法理解他内心的苦闷,体现出一种疏离感、冷漠感。
熟睡:强调一种状态,酣睡,有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
很明显,作者选择“睡熟”而不是“熟睡”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依然无法排解,甚至隐隐透露出他苦闷的原因。
(二)言语倒装
例一:称谓倒装
前文:“祥林嫂,你放着罢!”
后文:“你放着罢!祥林嫂。”(鲁迅《祝福》)
【研讨】
前文是带有商量的语气,后文是命令的语气,重点突出四婶对祥林嫂的不满日益加重。这和祥林嫂的预期差别太大,她本来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做和“祝福”相关的事,自己就是一个清白的人,却没想到依旧被排斥,四神对祥林嫂前后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她的语言中,这也成为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模一样的语词只是换了一个顺序,人物的语气就不一样了,情节也发生了变化,主旨也更深了一层。
例二:修饰语倒装
《荷塘月色》里的这两句话: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研讨】
“峭楞楞如鬼一般。”把修饰限定语放在宾语中心语之后,起强调特点的作用,表现出景物的阴森恐怖。
“没精打采的,像渴睡人的眼。”形容路灯光,同样放在后面,写出环境的迷蒙暗淡,映射出人物心境的寂静索然。
例三:主从倒装
原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故乡》
还原: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
【研讨】
老屋离我愈远了,表明我是被迫离开,而不是主动的行为。“我”仍是原来的“我”,而印象中的那个老屋,儿时那个温暖快乐的家乡却已然不再。如今物是人非,一切都已经改变,把老屋放在前面,更平添一份隔膜和忧伤。
(三)矛盾修辞
例一:程度矛盾修辞
《祝福》:“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研讨】
“空的”说明:1.她没有讨到任何吃的,显出人物命运的悲惨可怜。2.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救济她,表现出人情的冷漠。
“下端开了裂”表明她做乞丐的时间很长,也就是说被鲁四老爷和四婶赶出来的时间很长,表现出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中人物的冷酷无情。
“分明”是第一印象,一到眼前看到的就是乞丐印象(有依据的主观判断);
“已经”是已发生的结果,说明祥林嫂成为乞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做乞丐时间很久;
“纯乎”是程度词(强调结果的彻底性)说明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是一个乞丐了。
例二:意义矛盾修辞
原文:《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还原: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研讨】
孔乙己对自我身份认知的矛盾使他成为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的边缘人,“唯一”更强化了这种尴尬,凸显出主人公的迂腐和孤独。
研习:从非常规修辞视角切入,结合大量的文本案例,聚焦文本的篇性揭秘进行分析,让许多看似平淡处,焕发出了与众不同的精神创造的光彩。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倡导文学创作中语言的陌生化,朱老师“非常规修辞”视角的分析,熟悉而又陌生,令语文阅读教育再次有了新鲜、隽永的味道。
三、总结规律
语言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特点:语言的工具性是科学性的,讲究用词的准确和规范,字典语义是共通的、稳定的;语言的人文性,是超越字典语义规范的,表面看来,甚至有可能是违反了语言规范的。因为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化的、主观的感彩,这种语言的性能和语义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通的,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个人化的表达。通过还原比较的方法,我们发现不同顺序的语言形式会起到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里的存在就是being,是指人,是人的生命。语言是我们的生命现象,希望同学们在平时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发现语言的美,品味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研习:语言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属于老生常谈,是正确的空话——基础教育中,哪一门学科没有这个特点呢?朱老师的高人之处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了“言语性”——具体语境中的、个人化的表达,“存在性”——语言是人的生命,是存在的家园。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言规律,并创造性化用,语文教育何愁境界不高,魅力不具?
四、活学活用
我们再来一起看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这一段,一起去近观史铁生的生命现象。
《我与地坛》原文:“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还原:四百多年里,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阑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研讨】
1.作者有意把这些动词提前,弱化了地坛当年富丽堂皇的面貌,突出了现在破败、暗旧、凌乱的情状,这样的园子暗合史铁生此时落寞的心情,让一个失魂落魄的人一下子找到了和他同病相怜的地方,表现出作者和地坛的惺惺相惜。
2.作者强化主语“它”也就是地坛,形成特殊的主宾一致的结构,好像是地坛主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为史铁生的到来准备好一切,让作者得以在地坛里放下一切的无奈无助,是地坛首先接纳了残缺的史铁生,才有了后来重新鼓气勇气笑对人生的史铁生。地坛之于史铁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呼应标题。
3.地坛主动褪去所有外在的修饰,洗尽铅华,呈现出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这也给作者一个暗示:外在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内在本真的、坦荡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
研习:马丁 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将“关系”分为两种:“我——它”关系,“我——你”关系,并认为真正的人类关系应是“我—你”关系,在“我—你”之间才能达到生命的相遇和实现。其实,还应有天人合一的“我——我”关系。朱老师关于《我与地坛》中的动词分析,分明揭示了这一独特的情感关系,也由此将地坛的物理空间,转化为了史铁生的精神空间。这样的分析,无疑是独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