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浙江金华浦江县的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碳化农作物。最新考古发现研究确认,上山遗址是中国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据此可知,上山文化遗址( )
A.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B.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状况
C.证实粟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 D.说明上山文化遗址已进入文明阶段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富国强兵
3.隋唐时期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的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4.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这反映出( )
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 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
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 D.竞技体育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
5.炀帝大业元年,征发河南诸郡100余万劳力开凿通济渠,于是天下运输益便;五年,炀帝设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于西域,谪送天下罪犯为戍卒,大开屯田;十六年,社仓分上中下三等税,于是州里丰饶,人民有所依赖。上述此举意图说明( )
A.中央政府集权能力强大 B.政府注重民生的改善
C.农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柱 D.国家加强政治统一性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直到仁宗时,先后百年,而全国兵额增至七、八倍以上。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非游手无籍,即负罪亡命。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据此可知,北宋
A.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B.变法图强成效明显
C.以募兵缓和社会矛盾 D.形成强干弱枝局面
7.《汉书》记载,颍川太守黄霸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后汉书》记载,丹阳太守李忠“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记载了东海郡19个长吏的升迁情况,其中有70人升迁与黄霸、本忠相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察举制逐渐被时代淘汰 B.官吏选拔程序日趋规范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8.史料载:“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知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材料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陆九渊的“发明本心”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此举的目的是( )
A.还原历史真实促进文化自信 B.承袭中原王朝的统治策略
C.结束政治分裂实现再次统一 D.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10.周人的诸侯分别在各个重要的地方建立国家,但他们必须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原来的领袖们合作。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从侧面表明
A.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文化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手工业和商业获得发展
12.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打击犯罪的效果
13.元朝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形成的新民族是(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回回
14.“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郡县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15.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6.西周的宗法制来源于
A.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B.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C.原始社会的母系家长制
D.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有其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共同之处是认为海外贸易可以,缓解“国库之急”。其差异之处在以下几位人物的论述中有一定的体现。李觏指出:至于蛮夷之国,舟车所通,窃我泉(货币)货,不可不察。苏轼在《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中追溯了前一年泉州商人为高丽雕造佛经载往彼国获利,后又栽高丽僧侣束宋境一案,并指出因高丽臣属辽国,使此案具有通敌之嫌。叶适对于泉州“每岁造舟通异城”,而地方官却体恤百姓,不趁机增加赋役的做法十分认可。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所以不可能像西欧的一些海洋型国家,如英国与荷兰一样,把海外贸易的观念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04年就写了《海洋自由论》。英国人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也分别写了他们的《贸易论》。这些人共同主张鼓励官、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国家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格劳秀斯更是在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应该利用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外利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衍德《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宋代士人、西欧学者海外贸易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西欧海外贸易观差异的原因。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荣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一一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的统治机制”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由宗法血族组织降为个体家庭,再加上较为自由的迁移、择业条件,使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能以私有者的身份进行竞争,从而使私营工商业有了相当长时间的自由发展。一些诸侯国统治者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修筑道路,对商业和商贾采取了筅络扶持的立场,积极推动各地物产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工商业者在市场竞争中,竭尽聪明才智,“设智巧,仰机利”,能够“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分析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货物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以求得最大的利润。总之,此时的商品经济与封建自然经济相适应,是农本经济的补充。
——摘编自杨师群《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展原因新探》等
材料二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于公元5世纪末实行了均田制等措施,把北魏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商业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发展与繁荣。平城与洛阳等地的市场繁荣,户口般盛。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内设有多个商业区,有洛阳大、小市和四通市,还有通商、达货、准财等十里。大批胡商纷至沓来,“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东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农村中的商品交换活动也逐渐兴盛。自耕农经济相当活跃,农民有一些剩余生产物要出售,也有一些购买力换回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摘编自张旭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的曲折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0.(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三点以上得全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上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碳化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古代的早期文明,属于新石器时期,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A项正确;上山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证实C项说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该文化遗址已进入文明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反映的是军功爵制,这一制度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B;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军功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但不能达到富国的效果,排除D。
【点睛】
3.C
【详解】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元朝创立行省制,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故排除①④,选择C. ②③。
4.B
【详解】根据“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可得出汉代的这些体育项目都一定程度上与战场上的搏斗有关,反映出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B项正确;材料有反映霍去病也喜欢体育,但并不能说明他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排除A项;汉代并不轻文,排除C项;材料反映体育与军事的关系,并不是娱乐,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依据材料信息“炀帝大业元年,征发河南诸郡100余万劳力开凿通济渠,于是天下运输益便;五年,炀帝设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于西域,谪送天下罪犯为戍卒,大开屯田……社仓分上中下三等税,于是州里丰饶,人民有所依赖”,这反映了国家开通水利工程,开屯田,设置三等税旨在促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和社会民生发展,体现出中央政府集权能力强大,A项正确;政府注重民生的改善仅是对材料信息“十六年,社仓分上中下三等税,于是州里丰饶,人民有所依赖”的反映,其他属于国家主导的重大工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央政府的作用,未涉及农业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在说明中央政府集权能力强大,能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干大事,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北宋大量招募士兵,尤其是在灾荒年月招募济民入伍,由此可知,当时北宋政府招募士兵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C项正确;大量招募游民入并不一定能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到变法图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募兵制,并未区分中央和地方,因此无法得出强干弱枝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材料中两汉政府对官吏的提拔主要依据官员治理的经济成就,可知两汉政府重视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察举制的衰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的考核提拔,并未显示官吏选拔程序的规范,排除B项;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表述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贤者知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即体现了陆九渊“心即理也”和“发明本心“的主张,故C项正确;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建议汉武帝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的大一统,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朱熹的“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对外物一一求索的手段来认知天理,不符合“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故B项错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强调重视学问在现实中的实践,材料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少数民族政权之所以在政权国号上的选择上斟酌谨慎,主要是为了获得统治区域内汉族百姓的认同,通过文化认同来巩固统治,D项正确;“还原历史真实”的说法明显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非承袭中原王朝的统治策略,排除B项;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并不是斟酌谨慎选择国号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他们必须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原来的领袖们合作”“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可知,材料说明诸侯要尊重当地文化,而诸侯也会带来自身的文化,两者相互影响、交流必会促进文化的融合,说明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融合,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周人的诸侯分别在各个重要的地方建立国家”可以判断该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疆域,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没有体现分封制对扩大疆域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应该是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强调分封制传播西周文化,D项错误。
11.D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属于它的表现。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南方的手工业有缫丝、织布、制瓷、造船等,同时兴起许多商业城市,故选D; AB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C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排除。
12.B
【详解】前者注重刑罚在打击犯罪中的重要性,强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后者是疑罪从无,出发点在于维护人权;由此判断,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法律规定的立足点不同。故选B。
13.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回回,D项正确;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并威胁汉王朝,排除A项;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称帝,国号契丹,排除B项;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建立金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材料是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描述,其中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重民、爱人,反对苛政,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要求统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着爱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把君与民的关系形容是水与舟的关系,这是荀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纲常伦理等级秩序,为封建统治服务,不属于民本思想,排除;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是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他主要强调众治,.即反对专制主义,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正确;所以排除④,排除ACD,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紧扣“儒家民本思想”,联系所学知识逐一解读材料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6.B
【详解】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B正确;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与宗法制无关,A错误;据上分析,C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错误。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17.(1)宋代士人:认为海外贸易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注重维护政治利益;政府应加强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监管;有传统的华夷观念;关注百姓利益。
西欧学者: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注重维护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体现了平等观念: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2)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巨大;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理学的发展。
西欧: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加剧;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17世纪(欧洲)。
宋代士人海外贸易观特点:根据材料“国库之急”“窃我泉(货币)货,不可不察””因高丽臣属辽国,使此案具有通敌之嫌”“地方官却体恤百姓”等信息得出,认为海外贸易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注重维护政治利益;政府应加强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监管;有传统的华夷规念;关注百姓利益。
西欧学者海外贸易观特点:根据“海外贸易的观念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主张鼓励官、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国家与个人的经济收入”“应该利用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外利益”等信息得出:西欧学者的观念: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注重维护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体现了平等规念;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17世纪(欧洲)。
原因:结合第一问中的答案,以及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角度分析。如:在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巨大;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理学的发展等。
在西欧,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加剧;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等。
18.(1)机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相配合。特点:等级森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2)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后世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详解】(1)机制:根据材料一中“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的统治机制为,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相配合。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荣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政治等级森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2)做法:根据材料二中“(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为后世历代所遵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盛赞不已。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为后世历代所遵奉”,结合所学知识,从现实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可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后世沿用。混合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
19.(1)原因:宗法分封制度趋向瓦解;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农业的发展;私田取代公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诸侯国采取通商惠商政策;民间商人的崛起和努力。
(2)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村的商品交换活动逐渐兴盛。
影响:推动了北魏商品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各类经济资源的流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顺应了民族交融的潮流,为随后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详解】(1)根据材料一“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由宗法血族组织降为个体家庭,再加上较为自由的迁移、择业条件,使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能以私有者的身份进行竞争,从而使私营工商业有了相当长时间的自由发展”得出宗法分封制度趋向瓦解;根据材料一“一些诸侯国统治者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修筑道路,对商业和商贾采取了筅络扶持的立场,积极推动各地物产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得出诸侯国采取通商惠商政策;根据材料一“工商业者在市场竞争中,竭尽聪明才智,‘设智巧,仰机利’,能够‘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得出工民间商人的崛起和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平城与洛阳等地的市场繁荣,户口般盛”“洛阳城内设有多个商业区,有洛阳大、小市和四通市,还有通商、达货、准财等十里”得出都市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二“大批胡商纷至沓来,‘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东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得出对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二“农村中的商品交换活动也逐渐兴盛。自耕农经济相当活跃,农民有一些剩余生产物要出售,也有一些购买力换回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得出农村的商品交换活动逐渐兴盛。关于影响,结合表现和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了北魏商品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各类经济资源的流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顺应了民族交融的潮流,为随后国家统一创造条件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20.(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
同:都是选官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选拔之列。
(2)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1)
异: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据材料“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可知,科举制选官的方式是考试,即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据材料“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可知,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九品中正制是举荐。
同:都是选官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选拔之列。
(2)
据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据材料“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可知,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据材料“……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