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案+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15: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或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3.引导学生读好停顿非常关键。
4.课文理解方面注重方法指导,在理解关键字词之后进行联系生活的语言训练,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诣、禽”等 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 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课时分配 一个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八单元的学习,第八单元以风趣和幽默为主题,共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还编排了《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语文园地》这些课文的特点除了生动幽默、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我们有所回味。相信同学们经过学习会有特别大的收获。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谈话导入
(出示《王戎不取道旁里》)同学们看这篇文言文熟悉吗?这是我们四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这样一个短短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王戎,选自《世说新语》,谁来读一下对这本书的介绍?《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能言善语、风趣幽默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氏之子》就是其中的一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预设:姓杨人家的儿子。
2.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件)学习古文三部曲:一读,二译,三感悟。
三、任务一: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朗读)朗读古文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停顿)没错,朗读时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停顿。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谁来读?
2.大家再来看这个词:“家禽”。这个词古义与今义是有区别。今义是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在古代却是两个词,禽在这里是鸟的意思,家禽就是您家的鸟,我们读时要注意稍作停顿。谁再来读 来,我们一齐读。
四、任务二: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把小古文读出韵味,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来,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请你回忆一下理解文言文时,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指生回答)(出示)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我们在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还学过一种方法(出示第六单元语文园地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利用这些方法来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小组内交流解决。(出示学习提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一)我们组来交流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预设: 聪:聪明。惠:同“慧”,智慧。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慧。(你理解文言文真有方法,先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也就非常容易了)理解“甚”字。一个“甚”字就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生读。
(二)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哪个组来交流?预设:诣:拜访。乃:就;于是。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过渡: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哪个组再来展示?预设: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是说,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为()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这是待客之道。请你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热情!总结学法:同学们看,我们来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先结合注释,理解了一些字词的意思,又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完整了这句话的意思。哪个小组继续交流。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预设:“曰”:说示:给......看“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每句话的意思都理解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五、任务三:品读的孩子聪慧与幽默
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那这个九岁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板书:聪慧)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
1.“儿应声答曰”,可以体会到他思维敏捷反应很快(板书:敏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他回答的很巧妙。(板书:机智)
3.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预设: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师:聪慧的杨氏子怎么回答的?
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进行应答。)
师:(课件)杨梅-杨氏子孔雀——孔君平,两人都在姓上做文章!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点在语文园地中也有所总结.(出示语文园地页,生自由读第二句。)
4.学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谁能用成语来夸夸他?——聪明机智,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幽默风趣,思维敏捷......(课件)来,我们一齐读。
5.如果孔君平不姓孔,姓李,杨氏子会怎样应答呢?(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那姓汤呢?(未闻汤圆是夫子家食)看来,你们也非常的幽默风趣(板书)。
6.古人用了短短的 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在背之前,老师教你一个小妙招(课件)自己练习背一背吧!谁来填?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慧,机敏,善对的杨氏子,也感受到了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在本单元其余的课文中继续感受语言的风趣。(出示《手指》《有趣的发现》》
七、作业园地
1.讲一讲: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如果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棒了!(出示《口语交际页》)
2.写一写:请你用现代语言写一写这个故事,最好能加上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3.画一画:把这个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出示习作《漫画的启示》页)
4.读一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世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教学效果(思效)品味对话,领会“聪慧”。课文主要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重点品读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然后汇报讨论杨氏聪惠之处:一是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二是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礼有节。我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有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如果来访者是李君平或汤君平,杨氏子该怎么回答?教学收获(思得)狠抓朗读,读出韵味。
这篇小古文,字数不多,教学中,我狠抓朗读,让学生读出韵味。我先让学生端正朗读态度,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读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
解课文”的程序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然后总结出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
不足之处(思失)
反思整个课堂,还有一些遗憾:在教会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学生从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分别是:“为设果”“果有杨梅”“夫子”。此时我没有加以拓展,设计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这样的话题离学生生活很近,孩子会充满兴趣。
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要顺势总结。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