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0 11:36:10

文档简介

厦门市湖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生物试卷
考试范围:遗传与进化、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调节 时间:75分钟
班级_________座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共15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4分,共40分)
1.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三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过程中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AB段的染色体行为有关
B.CD段细胞中只有1个染色体组
C.GH段为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或着丝粒断裂
2.现有一个基因型为AaXBX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量变异,产生了染色体组成异常的精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产生基因型为AaXb的精细胞,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Ⅰ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若产生基因型为AXBXB的精细胞,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Ⅱ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C.若产生1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细胞,则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XB、AXb、AXb
D.若产生2个基因型为AXb的精细胞,则另外2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aa
3.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基因表观修饰方式之一。真核生物中的甲基化仅发生于胞嘧啶。DNA甲基化通常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则诱导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将携带甲基化和非甲基化肌动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培养的肌细胞后,发现二者转录水平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A甲基化会使基因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启动子甲基化会影响DNA与DNA聚合酶的结合
C.基因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肌细胞可能通过合成相关酶完成去甲基化
4.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对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再加入到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方法及培养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知
实验组号 处理方法 培养基中长菌情况
① 不处理 R型、S型细菌
② 加入蛋白酶 R型、S型细菌
③ 加入酯酶 R型、S型细菌
④ 加入RNA酶 R型、S型细菌
⑤ 加入DNA酶 R型细菌
本实验的自变量控制利用了“加法原理”
实验表明R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NA酶使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
D.实验①~⑤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某雄性哺乳动物的细胞甲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产生的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如右图所示。下列对细胞甲发生的变异类型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若图中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有丝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片段的缺失
B.若图中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C.若图中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D.若图中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有丝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的移接
6.右图是某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置于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置于传出神经膜外的电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电极a刺激神经,则电信号在反射弧中进行双向传导
B.用电极a刺激神经,若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
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若c部位电表不偏转,说明d部位受损
D.不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刺激a还是b都不能完成反射
7.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找出病变的部位,现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如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mU/L)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注射前 9 2 2
注射后 30 2 29
A.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B.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C.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也是下丘脑
D.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也是垂体
8.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①②④⑤指代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①⑤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②③
B.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
C.若③是肝细胞,则⑤处的O2浓度、血糖都比①处低
D.若某人患肾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9.下图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B.肌肉细胞中既可进行②过程,又可进行⑥过程
C.⑤的产物可以是 CO2和水,也可以是酒精和 CO2
D.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抑制②③过程,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10.当一个人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上升、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时,机体的调节机制会启动以恢复内环境稳态。下列关于该调节过程叙述不合理的是
A.血液中醛固酮的浓度下降,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得血管收缩,血压回升
C.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上升,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血量增加
D.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11.家鸡的金色和银色羽毛由性染色体Z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S、N、AL控制,分别决定银色、金色和不完全白化,三者显隐性关系是S>N>AL,不同组合杂交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亲本 子代
雌 雄 雌 雄
甲 金色羽 银色羽 银色羽、不完全白化 金色羽、银色羽
乙 金色羽 银色羽 金色羽、银色羽 金色羽、银色羽
丙 银色羽 金色羽 金色羽 银色羽
A.亲本雄鸡个体基因型中含有两个相同或不同的控制羽色的基因
B.甲组两亲本均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子代四种羽色鸡的比例相等
C.乙组子代银色羽雌雄鸡杂交,后代因基因自由组合出现金色羽雌鸡
D.丙组中根据雏鸡的羽色可直接判断雌雄,后代银色羽雄鸡均为杂合子
12.研究表明,正常女性细胞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浓缩形成染色较深的巴氏小体。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女性杂合子中有5%的个体会患病。下图1为某患者家族遗传系谱图,利用图中四位女性细胞中与此病有关的基因片段进行PCR,产物经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A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 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女性杂合子患ALD的原因是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丢失
B.Ⅱ-2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患ALD的原因是来自母方的X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
C.a基因酶切后会出现3个大小不同的DNA片段,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DNA片段中
D.若Ⅱ-1和一个基因型与Ⅱ-4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患ALD的概率为5%
13.1966年,科学家提出了DNA半不连续复制假说:DNA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连续形成,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片段后再进行连接(如图1)。为验证假说,进行如下实验:用3H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它培养T4噬菌体,在培养噬菌体的不同时刻,分离出噬菌体DNA并加热使其变性,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DNA单链片段分布位置确定片段大小,并检测相应位置DNA单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60秒相比,120秒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是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
B.DNA的半不连续复制保证了DNA的两条链能够同时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C.该实验可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代替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标记DNA
D.若以DNA连接酶缺陷的T4噬菌体为材料,则图2中的曲线峰值将右移
14.右图表示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A 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
B.进入T2环境,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C.在T2环境下,机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a-c的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15.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反射
B.心肌细胞可能属于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
C.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D.本实验可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6.(12分)图甲表示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睾丸中两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细胞每天的更新率为1%—2%。以下不参与细胞自然更新过程的有______。
A.细胞增殖 B.细胞分化 C.细胞衰老
D.细胞凋亡 E.细胞癌变 F.细胞坏死
(2)老年人骨折后愈合较慢,这与成骨细胞的______有关。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一样,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______(填“快”或“慢”)。
(3)图甲中①表示______,②主要是指______等特点(答两点)。
(4)图乙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数量分别是_______。
(5)不考虑突变,画出乙图中细胞②在上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像(画出染色体并标出基因)。
17.(10分)常见的糖尿病有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受损,体内胰岛素含量缺乏;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合成分泌正常,但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临床上常通过检测血浆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某人是否患Ⅰ型糖尿病,依据是激素具有______的特点。
(2)Ⅰ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很高,但偶尔会出现饥饿感、心慌等类似低血糖症状。从血糖利用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某科学家利用高脂饲料喂养健康实验小鼠,培育出若干只Ⅱ型糖尿病小鼠,探究某药物X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实验材料:Ⅱ型糖尿病小鼠若干只、快速血糖检测仪、注射器、质量分数为50%的葡萄糖溶液、
药物X、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如下:
第1步:将实验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编号为甲、乙,先用快速血糖检测仪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再分别同时注射______;
第2步: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药物X溶液,给乙组小鼠注射______;
第3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2h,然后用快速血糖检测仪检测两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记录。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则说明药物X能治疗Ⅱ型糖尿病;
②若______,则说明药物X不能治疗Ⅱ型糖尿病。
18.(12分)茶尺蠖作为茶园害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对甲、乙地区的茶尺蠖进行生物防治,防治效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甲地区全部茶尺蠖个体的集合叫作_________。茶尺蠖种群中存在抗病毒的变异主要源于________
(2)实验表明甲地的茶尺蠖对EoNPV的抗性比乙地更_____(填“强”或“弱”),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3)针对两地生物防治效果的差异,为了明确甲、乙两地的茶尺蠖是否为同一个物种,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①表中F1发育情况存在差异,是由于甲、乙两地的茶尺蠖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从而阻断了种群间的________,在________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基因库差异增大。
②根据表中F1的发育情况,科研人员认为甲、乙两地茶尺蠖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若要验证这一结论,请设计简要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________
19.(13分)河豚毒素能引起神经或肌肉麻痹,为了研究其对神经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影响,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1)第Ⅰ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低或高)75 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 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识别,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2)进一步研究发现河豚毒素能抑制神经元上某种离子通道的开放,据表分析可知,河豚毒素作用于______通道。
(3)据表分析,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起抑制作用,判断依据是______。根据河豚毒素的作用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检测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神经递质释放量。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20.(13分)某一年生植物甲和乙是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品种,单个品种种植时均正常生长。欲获得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品种,科研人员进行杂交实验,发现部分F1植株在幼苗期死亡。已知该植物致死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品种甲基因型为aaBB,品种乙基因型为_ _bb。回答下列问题:
(1)品种甲和乙杂交,获得优良性状F1的育种原理是______。
(2)为研究部分F1植株致死的原因,科研人员随机选择10株乙,在自交留种的同时,单株作为父本分别与甲杂交,统计每个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1表现型,只出现两种情况,如下表所示。
甲(母本) 乙(父本) F1
aaBB 乙-1 幼苗期全部死亡
乙-2 幼苗死亡:成活=1:1
①该植物的花是两性花,上述杂交实验,在授粉前需要对甲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部分F1植株死亡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其二,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致死。
③进一步研究确认,基因型为A_B_的植株致死,则乙-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要获得全部成活且兼具甲乙优良性状的F1杂种,可选择亲本组合为:品种甲(aaBB)和基因型为_______的品种乙,该品种乙选育过程如下:
第一步:种植品种甲作为亲本
第二步:将乙-2自交收获的种子种植后作为亲本,然后______统计每个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1表现型。
选育结果:若某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全部成活,则______的种子符合选育要求。厦门市湖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考试 参考答案
1-5 ADDCC 6-10 DBCDA 11-15 CCDBC
16.(12分)
(1)EF(2分)
(2)衰老(1分);快(1分)
(3)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分) 无限增殖;糖蛋白减少;易于扩散和转移;形态改变(2分)
(4)0、 4 、4(2分)
(5) (3分)
17. (10分)
(1)通过体液运输,弥散于体液中(2分)
(2)胰岛素含量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利用,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 (3分)
(3)等量的质量分数为50%的葡萄糖溶液 (2分)
等量的生理盐水 (1分) 甲组血糖含量小于乙组(1分) 甲组血糖含量等于乙组(1分)
18.(12分)
(1)种群(1分) 基因突变 (1分)
(2) 弱(1分)
饲毒组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的差值,甲组大于乙组(2分)
⑵①基因交流(1分) 自然选择(1分) 基因频率(1分)
②让A组或B组的F1进行随机交配(或:A组的F1进行随机交配,或:B组的F1进行随机交配),观察是否产生后代(2分)
预期结果:F1随机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2分)
19.(13分)
(1)低(1分) 胞吐(1分) 神经递质(1分) 特异性受体(1分) 
(2)Na+ (1分)   
(3)III、IV组实验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比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进一步下降(2分) 
由于前神经元动作电位下降,导致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同时神经递质作用与后膜
受体后,由于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被河豚毒素抑制,导致突触后膜动作电位进一步下降(4分)
(4)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2分)
20. (13分)
(1)基因重组(1分)
(2)①去雄(1分) 套袋(1分) ②aaBb(2分) ③AAbb(2分)
(3)aabb(2分)
用这些植株自交留种的同时,单株作为父本分别与母本甲杂交(2分)
对应父本乙自交收获(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