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试题答案
1.(3分)B(A项,不合逻辑,“创造性地实现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只是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条件。C项,曲解文意,“更加含蓄”错,材料一原文为“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D项,“为西方文学所借鉴”错,无中生有。)
2.(3分)A(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文意,并非所有的当代作家只重写实而不重虚构,缺乏想象力;另外,“写实”与“虚构”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与文学创作中的。)
3.(3分)D(材料二的观点: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可以与西方的文艺理论平等对话的。文章作者意在呼吁文艺工作者,要拿出民族文化主体的自信、自尊,把中国古典文学生命的基因结合欧美现代文学的新元素,自觉在文学领域担当起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
4.(4分)①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结构,先通过背景介绍引中心论点,然后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③观点与论据统一。如在论述文学叙事层面应继承和发扬的方面时,举出大量实例证明观点,体现了严密性。④论证语言上,“多”“重要”“简单地”“常见的”等限定语以及关联词、衔接语的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5.(4分)①注重叙事铺陈的细节真实,情境描摹深具细节之美。②强调“想象”对于创作的意义,以想象来重组现实,寓情理于神思之中。③擅长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自成格调,强调人物高于故事。④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会使作品增色,创作应体现本土语言的自觉性和主体性。⑤古典小说的史传笔法,不将褒贬直接表现于文字,而寓倾向于语言的取舍之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直至满分。)
6.B【解析】乔柏年拒绝作画是因为无利可图,后来约请作画是因为要通过老舒请到楚山,要图利,他的思想性格是没有变的。
7.D【解析】老路不是因为生性敏感就先明白,而是因为他和乔柏年同处一城,知道乔已经变了;老舒也不是因为生性豪爽包容就后明白,而是因为他远在省城又多年不见,对成名后的乔柏年缺乏了解。
8.①乔柏年首先是充满戒心,怕老舒索画,所以不起身,不让坐,更怕被迫交换,不想接书;(1分)②当知道只是邀他小聚喝酒后,乔内心轻松了,所以他神情放松,答应了。(1分)③喝了一点酒后,本就自负的乔柏年难掩内心得意,所以大谈他近几年的风光。(1分)④接下来,老舒提出三人再度合作画画,乔柏年解读为还是向他索画,所以立马冷脸拒绝。(1分)
9.①丰富了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有了插叙,读者才知道三人之间二十多年情谊的由来和宝贵,“老友”这个标题才贴切又感人。②埋下了伏笔,暗示了情节的走向。舒路二人,多年来以文结友,以道相交,所以越老情谊越深厚;而乔与二人结缘,本就是因为他落魄时舒路二人曾仗义相助,如今他“发达”了自然有变数。③人物形象更突出。舒路二人重情义,重才华,为人正直,不忘初心;而乔柏年却是“一阔脸就变”,淡忘和抛弃了老友情谊。④主旨更为明确和深刻。前文的插叙好比往深处扎稳根基,筑牢灯塔,篇末的点题才会明亮。插叙使作者认同的交友方式更显温馨珍贵,也批评了重利薄情的社会流弊。(酌情给分。如可以谈:“延迟了情节,使情节有一种摇曳之美。”每点2分,答对3点记6分。)
10.A E G(每处1分)
[解析]本句大意: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
11.D [解析]A 项,动词,盛、容纳/名词,仅容、容颜(容貌神色)。D项,动词,改变、更改/动词,更换、替代。
12.C [解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错误。材料一主要探讨“无用”的观点,即有用而早亡,如果狸狌没有用途就不会被猎人捕获。
13. (1)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辽阔空旷的原野,顺其自然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采分点:“树”“无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说话的人本来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采分点:“固”“谕”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①宋人只看见世俗的小利,而看不到背后的“大用”。(1分)
②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1分)
③做人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1分)
15.D A项行-行走不稳 B项野-粗野 C项泥-同“涅”,染黑
16.D A.离-罹 指-旨 B.被-披 何-呵 C.然-燃 详-佯 D.质-贽
17.A ①坚:形作名 ②明:形作动 ③善:形作名 ④贵:意动
⑤亏:使动 ⑥贼:名作动 ⑦斗:使动
18.A ①定后 ②宾前 ③定后 ④判断 ⑤被动 ⑥被动 ⑦状后 ⑧被动 ⑨宾前
19.A ①一日 古:一旦 今:一天
③盗贼 古:盗-偷窃 贼-抢劫财物 今:相反
④小子 古:老师称呼学生 今: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⑤中人 古:平常的人 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⑨从容 古:委婉得体 今: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20.D 鯫生:浅薄的小人
21.C A.山东:崤山以东 B.同:把……看作相同 D.平地:填平洼地
22.B A.假设;修饰 B.目的连词,来 C.介词,凭借;动词,沿袭 D.取独;的
23.C A.爱护 B.夸耀 C.形作动,阐明;形容词,明智 D.近
24.(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5.C (1)设置:设立;安放,安装。设计: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设计的方案或规划的蓝图等。语境是说天安门广场安放了景观雕塑,因此选用 “设置”,排除B、D两项。(2)变量:在某一过程中,数值可以变化的量。任务: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语境是说2019年阅兵现场出现与往日不同的情况,即观众席有低、中、高三个区域,这在以往的阅兵式中不曾有过,而这又不是阅兵现场的任务,因此选用 “变量”,排除A项。(3)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方位的效果不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多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讽刺的说法。语境是说观众席三个区域位置不同,声音效果不同,因此选用“远近高低各不同”。(4)监测:监视检测。监控:监测和控制;监督控制,监视并控制。前者重在检测,后者重在控制。语境是说现场安排音响效果观察员实时检测声音效果,因此选用“监测”。
26.D A项,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B项;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破折号表示声音的中断。D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和原句用法相同。
27.B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缺少主语,可以将“音响部”提到“在”之前,或者将“在”去掉,排除A、D两项;第二处是“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不合逻辑,应将“被安装”改为“有” “设置”或“安装”,也可以去掉“在”,使“天安门前地面”成为后面“被安装”的主语,排除C项。
28.①“说起《草叶集》,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逻辑混乱,应删去“对”。
②“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成分残缺,应在“放飞心灵”之后加上“为目的(目标)”。
③“加盟参加”成分赘余,应删去“加盟”或“参加”。
29.【写作指导】材料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一种现象,现在信息种类太多太杂,使人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独立判断能力,比如“不知咋活”“不知咋过”“不知咋吃”……这是从反面谈人没有独立思想的弊端;第二部分,引用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话,从正面强调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重要性。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虽然是一根脆弱的苇草,但因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成了整个宇宙中最坚强独特的苇草。材料本身的逻辑架构是对比论证。第三部分提出写作指令,触发思考和感悟。立意时,要综合考虑材料设置的写作情境,整体思维。
【参考立意】
①做独立思考的苇草;
②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③勿让别人扰乱自己的步伐;
④独立思考,坚守自我;
⑤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面无处可容纳 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赞瘤,不合绳墨,它那小枝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面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提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路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辽阔空旷的原野,顺其自然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为四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行政班、教学班)用黑色字迹
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
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成钢笔写在答题纸相应区域内,答案
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 分)
材料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的意义日渐凸显,文学传统的选择亦卷入其中,因此,对本土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蔑视和排斥态度,刻板模仿西方的文化思维和创作套路,以至于唯“洋”是崇,注定吃力不讨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界亟待解答的问题。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恪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 《红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小说“淡淡写来” “淡淡带出”,情节自然推进,心理刻画虚实相生,毫无斧凿之痕。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蘊丰厚。又如,第二十八回宝玉和黛玉在消除误解后,“黛玉由怒转喜,和宝玉开起玩笑说:‘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因为误会消除,心事解开,所以“抿着嘴笑”,这一甜蜜的笑由心而发。宝玉此时则不然,他对黛玉的玩笑话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若也以玩笑话回答,又怕再次得罪黛玉,因而陷入想说又不敢说,但对黛玉满怀爱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又是咬牙,又是笑”。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 “刮骨疗毒” “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相反,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往往一部小说读完,带给人的多是杂乱无章、匆匆忙忙的印象,而鲜有作者愿意在细节处精雕细刻,少有人物或细节让读者印象深刻。
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
的意义: “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曹植《洛神赋》),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这些都将“想象”作为审视、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文艺创作中,如《西
游记》通达三界的神妖世界,《红楼梦》 负载着传统中国文化并隐喻重大思想内涵的“虚构空间”等,皆立足“此岸”又悬想“彼岸”,给人以希冀、震撼与美感,千百年后仍令人击节赞叹。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很多艺术家要么不再寻求想象层面的超脱,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致使“伪想象”大行其道。
在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史传文学,擅长人物塑造,且一直强调人物高于故事。《史记》 开创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及至明清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成熟,放浪形骸的孙行者、忠肝义胆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遏上梁山的林冲等人物形象,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广为传诵。《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已臻化境, “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诸如“烘云托月” “注彼写此” “千致万染” “按迹循踪”等写人状物的叙事技法,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
众所周知,“ 五四”新文学是以反叛传统著称的,其中包括借助欧化语体来打破文言文的束缚。然而,以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为主流的新文学,却产生了一大批汉语特色极为 浓郁的作家。从早期的周作人、废名,到后来的老舍、沈从文,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欧化,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恰恰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这一点也为当代一些作家的创作所证明,如汪曾祺自然、和谐、恬淡而又略带文雅的语言,与中国传统诗词和笔记小说遥相契合;贾平凹古朴、简淡语言的佛道痕迹。不过,当今汉语写作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缺少本来应有的汉语自觉和汉语主体性,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魔圈未曾完全解除。
(摘编自高强、李永东《回望这边风景: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材料二:
中西双方不是都认同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吗?但是,中国人洗耳恭听了一百年,而异议、争辩、反驳为何阙如?因为我们只有人家的话语,却没有不同于对方的话语,这就没有了对话的本钱。潜在弱势文化民族自卑心理作怪数十年,积重难返。其实,在小说方面,我们的传统是有自已独特的话语的,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有本钱和他们对话的。
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来自中国历史记言、记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记言,《春秋》 记事。长篇小说千年以来,继承孔夫子的“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褒贬不直接表现于文字,只能寓于字里行间。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如《左传》记周天子赐齐柜公祭肉,虽为国家重大的仪式,却没有环境和心理描写,全文以对话组成,动作只用了四个字“下、拜、登、爱”(僖公九年)。把宝贵青春献给文学的教授博士,一味奉西方叙事学为圭臬,从概念到概念地空转,有几个去梳理从孔夫子到《红楼梦》的千年传统 以中国的寓褒貶,并不是没有倾向,而是把倾向暗藏在语言的取舍之间。故孔夫子订春秋,使乱臣贼子惧。这并不如西方所谓的“作者死亡”,读者决定一切。有了这样的本钱,是不是就有能耐和西方争一日之短长呢
(摘编自孙绍振《担当起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只要创造性地实现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新时代文学创作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B.近年来文学艺术迎合商业化的需要,浮躁之风日益盛行,少有精细雕琢之作。
C.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红楼梦》叙事技法用于写人状物,显得更加含器。
D.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寓褒贬于字里行问的“春秋笔法"曾为西方文学所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当代作家只重写实,不重虚构,而缺乏想象力是很难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无警示意义。
B.西方文艺的输入与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
C.我们只有回望自身珍贵的叙事传统,发掘与自已血脉相连的本土历史资源,才能摆脱西方的“先进”话语对自我的桎梏。
D.艺术不能与传统完全脱离。现代作家创作不应简单地将传统视为镣铐,因为传统之中隐含着民族文化、艺术观念的基因。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 “剧之为物,所以见重于欧洲者,以其为文学、美术、科学之结晶耳。吾国之剧,在文学上、美术上、科学上果有丝毫价值耶 ”(陈独秀)
B. “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董秋斯)
C. “文学的源头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残雪)
D. “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
本。”(莫言)
材料一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4分)
5.某校星空文学社开展“讲述青年好故事”微型小说征文活动,民族叙事文学
的哪些传统值得参赛作者继承和弘扬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友
陆涛声
省城的舒慕林打电话给路正行,说是要同老伴儿到陵江来看他。
路正行与舒慕林是20世纪 80年代初相识的。舒慕林原在江州市群众艺术馆任馆长,路正行只是陵江市晋湖县文化馆的普通创作员,但二人却都是省里一家杂志的重点作者,常在编辑部召开创作会时相聚。两人还都喜欢书法和丹青,因意气相投,成了好友。后来舒慕林调到省里《百家论艺》杂志任主编,多次发表路正行关于书画、收藏的文章……
如今两人都退休了。老友要来叙旧,路正行非常高兴。
老舒在电话里说,还要去看看乔柏年。
乔柏年是画家,原本与老路是同事,是通过老路与老舒认识的。
二十多年前,晋湖县举办本县籍在外地的书画名家作品展,由秦副县长挂帅,让乔柏年具体负责征集。展览结束,秦副县长要把作品全都留下,乔柏年却坚持要把作品归还作者,这样就得罪了秦副县长,被“发配”到一所边远的中学当教师。路正行为他抱不平,向老舒说起这事,还让老舒看了两张乔柏年画作的照片。老舒觉得乔柏年水平不逊省画院的画家,心怀义愤,亲自写了评论,配上那两幅画作照片在《百家论艺》发表,挺了乔柏年一把。
之后,老舒邀请路正行和乔柏年去他原先工作过的江州市散心,帮乔柏年排遣郁闷心情,每天都陪乔柏年小饮。三人还合作画了一幅松竹梅,并题上“岁寒三友”,寄寓三人友情。
秦副县长退休后,乔柏年重新调回文化馆,后来又调到市书画院,还任了院长。
二十多年来,老舒每与老路见面、通信或通电话,总问到“柏年兄”。这次老路接到老舒电话之后,打电话转告了乔柏年。
舒慕林夫妇到了。到宾馆安排好房间,老舒便拿出两本他的新著《慕林谈艺》,一本是给老路,签着“文以载道”句;另一本给乔柏年,签了“艺贵重品”。老舒拿着书兴冲冲地要去看乔柏年,想把柏年兄邀来晚上一起小饮,也想乘酒兴三人再合作一幅画。
老路有点儿为难。这些年随着书画收藏发热,乔柏年人变了,虽已卸职退休,但专门画牛,凭着精湛的笔墨技法,被上海一家艺术品公司签约包装宣传,成了“小李可染”,名声大扬,广受本地区官员和富商青睐,画价不断飙升,每平方尺已达万元,还绝不允许还价。老路把实情告诉老舒,还举了个例子:乔柏年一个朋友介绍一个老板来买一幅画,整张四尺宣八平方尺,画价八万元。那老板还价问七万行不,乔柏年说行啊,竟拿出裁纸刀来。老板吃惊地问这是做啥。乔柏年说,你要少付一万,画就裁掉八分之一。老板慌忙说我付八万……
老舒听了将信将疑:“他会变到这种程度 传来之言也可能夸大。再说三人合作又不是向他要画,只是为老友聚会尽兴,画了留给他就是。”
老路不忍给老舒泼冷水,只好陪同他来到乔家。
开门的是个年近四十岁的女子,乔柏年并不上前相迎,站在画室的画台后,也不招呼坐下,似在保持高度警惕。墙上还贴着一张纸,凸显四个大字:“恕不送画。”
老舒怔了怔,随后走进画室,带着笑酒脱自然地招呼:“柏年兄,你好吧 "
“我很好啊……”乔柏年生硬地应付说。
老舒把带来的新书递上。乔柏年朝书瞟了一眼,没接。老舒只好把书放到画台上,依旧微笑着没话找话说:“听说你都被称为‘小李可染’啦,名气大啦。”
乔柏年竟自负地说:“我才不用借李可染的招牌,他画的牛用墨太重、缺少浓淡层次变化……”
老舒不自然地笑笑说:“多年不见,想来看看你。路兄安排了晚餐,本来想请你也去小聚的……”
老路忍不住讥讽乔柏年说:“看来,你不会舍得花费画画卖钱的时间去喝酒。”
乔柏年神情竟放松了:“我去。”
三人喝着酒,不一会儿乔柏年就有点儿亢奋,得意地大谈他这几年的风光。舒慕林也兴奋了,乘机试探说:“一会儿喝完酒,去你家咱们三人再合作画一幅画,怎样 ”
乔柏年的脸霎时变得一本正经:“因为你从省城来,我是硬挤出时间来陪你的。其实我正在准备到北京去办个人画展,真的很忙,难有时间合作。”
老舒尴尬了。老路忙对老舒说:“我不上北京办个展,这两天就陪你四处转转,高兴时就咱俩合作一幅。”
气氛就这样僵了,话说不下去,小聚草草结束。
老路陪老舒夫妇俩在本市几个风景名胜转了两天。第二天傍晚回到宾馆,乔柏年竟然早在大厅候着,主动迎上来。先开口说:“真抱歉,前天没答应三人合画,确实是因为忙,回去后想想,心里一直不安,合画就安排在明天上午,行不 中午我做东,请你们喝五粮液。”
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老路大感意外。老舒很宽容,豪爽地说:“行!老朋友之间,哪用得着说抱歉。”
第二天上午,早备好茶水和水果,一张四尺宣也在画台上铺好。老舒建议画一幅大写意江南春光,先由乔柏年以大块墨色写近坡、远山,再由老舒和老路补画农舍、小桥、渔舟、柳树、桃花、飞鸟。
乔柏年提笔蘸墨,似要落笔,却忽又停住,笑着问老舒:“你跟楚山关系很好吧 ”
老舒稍一怔,说:“楚山在《百家论艺》当过编辑,我退休后他就调到北京《中华美术》杂志社去了,现在已任了主编。怎么啦 ”
乔柏年拿起台边《慕林谈艺》说:“我在书里看到一篇你和楚山关于国画审美的对话。他原来是你的下级。”
老路敏感了:“你想找他 ”
“我去北京办个展,想请他出席剪彩,还想在他们刊物上登个人作品专辑……”
老路明白了,乔柏年停住不下笔,是要见了“兔子”才撒鹰的。他反感极了,打断乔柏年话头说:“我头疼,不能画了,得回家休息。舒兄你怎么办 "
老舒接口说:“那我们送你回家。”
老路和老舒夫妇出门后,都不由得长叹。
回到老路家,两人各写了一幅书法互赠作纪念。
老舒写的是隶书:“以道为友情方久。”
老路写的是行书:“重义知己老更亲。”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1期,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事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讲述者站在故事之外,叙述自由灵活。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分说三个主要人物并把他们都写鲜活。
B.本文的情节在推进之中多有反转,如,乔柏年本来拒绝三人再度合作作画,两天后转而主动约请。这类反转的情节,反映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C.作者很少直接描写人物心理,而多用白描式的言行神态描写来凸显人物心理,使得小说不只是绘声绘色,人物鲜活,还别有一份含蓄,耐人寻味。
D.小说中的形象在对比和互衬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美感。如舒路二人重情重义,而乔柏年一出名就变脸;又如老舒豪爽包容,老路的眼里容不得沙子。
7.对文中“乔柏年上门约请二人”“三人合画”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把乔柏年这次的“早在大厅候着,主动迎上来”与上次的“并不上前相迎……也不招呼坐下”比照着看,禁不住称赞作者的笔力,轻松又老到。
B.老舒安排乔柏年先画远山近坡,再由自己和老路补画其他景物。事实上是让乔唱主角,自己和老路敲边鼓,表达了对一个专业画家的尊重。
C.“乔柏年停住不下笔,是要见了‘兔子’才撒鹰的。”“这只“兔子”是指:老舒答应说服楚山会为乔柏年的画展剪彩和登专辑。
D.老路生性敏感,所以就先感到意外,先产生疑问,也就先明白了乔柏年的真实意图;而老舒豪爽包容,对老友不设防,所以就后知后觉了。
8.老友到乔家见面而后小聚一节,乔柏年有一个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文中有两处插叙:老舒与两人情谊的由来及后来的交往,乔柏年的近况和他卖画的传闻。这些插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吗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接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胼游线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济游铣,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胼游绕,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樱。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显,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以后救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图罟。今夫斄①牛其太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太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客谓梁王曰:“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 ’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 ”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注】①斄:牦牛。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到答题卷上,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夫斄牛A其B大若C垂天之D云E此能F为大矣G而不H能执鼠。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瓠落无所容”的“容”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不同。
B.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工具。规,画圆的工具,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C.“不辟高下”的“辟”同“避”,躲、设法躲开,与成语“不辟斧钺”的“辟”意思相同。
D.“于是更应曰”的“更”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丁解牛》)中的“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惠子告诉庄子,自己把“五石之瓠”打破,不是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的外形,而是因为它对自己无用,庄子批评了惠子这种固陋思想。
B.吴王之客在越入侵吴时凭借宋人之药裂地受封,庄子有对大葫芦妙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看,庄子和吴王之客在境界高下上是相似的。
C.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独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惠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
D.梁王让惠子说事情时直接说,惠子就用解释“弹”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说话的道理,梁王最终明白了惠子这样说话的真正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3分)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3分)
材料一第一段庄子通过“不龟手之药”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从多角度分析。(3分)
课内文言基础知识(30分)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跟 行:行走
B.质胜文则野 文:华美、文采 野:不受拘束
C.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嚼:洁净 泥:淤泥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 御:统治
16.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A.犹离忧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被发行吟泽畔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若火之始然 乃令张仪详去秦
D.受物之汶汶者乎 厚币委质事楚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③在止于至善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故亏父而自利 ⑥故贼人以利其身 ⑦外连衡而斗诸侯
A.①③/②/④/⑤⑦/⑥ B.①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 D.①③/②⑥/④/⑤⑦
1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仁以为己任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
④秦,虎狼之国 ⑤不凝滞于物 ⑥不获世之滋垢
⑦余威震于殊俗 ⑧为天下笑者 ⑨自胜者强
A.①③/②⑨/④/⑤⑥⑧/⑦ B.①/②⑨/③④/⑤⑦/⑥⑧
C.①③/②⑨/④/⑤⑦/⑥⑧ D.①/②⑨/③④/⑤⑥⑧/⑦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选项为(2 分) ( )
①一日克己复礼 ②颜色憔悴 ③虽至于天下之为盗贼
④小子何莫学夫《诗》 ⑤才能不及中人 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⑦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⑧犹其有四体也 ⑨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A.①③④⑤⑨ B.②①⑤⑥⑨ C.①③⑦⑧⑨ D.②③④⑥⑧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B.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
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C.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
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胸,而窗少见。
D.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因为他们用黑色头巾包头。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
“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等。
21.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假使拿山东跟陈涉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相提并论了。
B.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读了《服鸟赋》,(看他) 认同生死,看轻离职和任职,我茫然若有所失了。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D.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好比平坦的土地,虽然才倒下一筐土,(有志于) 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人而不仁 叩关而攻秦 B.君臣固守以窥探周室 以致天下之士
C.因利乘便 因遗策 D.屈平之作《离骚》 致万乘之势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起不相爱 宽厚而爱人 B.自伐者无功 平伐其功
C.明道德之广崇 自知者明 D.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之事父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因而创作了《离骚》的四句是:
“ , , , 。”
(2)《<老子>四章·第三十三章》中,“ , ”两句表达了保持立身之本的人会持久,有道之人即使去世但道会长存的道理。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
苦的句子是“ , ”。
(4)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 。”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以“ , ”
两句表示空间上的隔离,表现了作者不能倾诉情感的悲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6分)
阅兵仪式的音响保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声音采集处理和扩音传输。天安
门广场2019年国庆新 的一组“红飘带”景观雕塑,成了音响保障指挥部
新的“烦恼”。音响部在第一次实地演练时发现,“红飘带” 的金属面对声音
的反射非常严重,一方面影响现场观众收听感受,另一方面增加环境中的杂音
嗓音,十分影响徒或方队脚步声等细节的收音效果。发现这一问题后,音响部
选择用扩音压制回声法——根据此前测量反射声时差,适当延迟现场扩音时间,
保证扩音时声音与反射回的声音同步。使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此前历次天安门
阅兵都没有解决的反射声难题。
2019年阅兵现场又增加一项 ,观众席进行了分区,分低、中、高三个区城,每个区域间距大约9米,各自对声音要求不一样。高区距离远,低区靠近长安街,自然声、坦克声影响很大。“ ”,几乎是天安门阅兵音响工作要求的最好形容。于是2019年首次尝试分区控制,每个分区单独设置一个调音台,并安排了音响效果观察员进行实时 。
为了每一处细节,现场共设置了364 个话筒,天安门广场灯杆上更新161根扬声柱。长安街沿线安装流动扩声设备520组。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
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设置 任务 你方唱罢我登场 监测
B.设计 任务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监控
C.设置 变量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监测
D.设计 变量 你方唱罢我登场 监控
26.下列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C.“几点钟 ”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8点左右。”昆宁回答。
D.“不列颠尼亚”号即将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又确定了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
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有一个地面话筒。
B.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又确定了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
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有一个地面话筒。
C.音响部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
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简。
D.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并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后,阅兵当
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个地面话筒。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3分)
28.下面一则征召启事中存在三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征召启事
说起《草叶集》,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他一生共写了300多首诗,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本小组拟将惠特曼的诗作为研究重点,以学习诗歌写作, 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诫邀热爱诗歌并对惠特曼有所了解的同学加盟参加。
请于本月20日前,将自荐信投入图书馆大厅里的“惠特曼研究”信箱。
惠特曼研究小组
X年X月X日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四、写作(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怎么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怎么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