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四区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统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12:44:3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 2.(3分)C 3.(3分)C
4.(4分)①首先驳斥了“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错误观点;②然后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只答出“先破后立”给1分)
5.(6分)①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②通俗浅易。全文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专业性术语,如“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句子,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
③多用问句。“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设问引人深思;“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反问加强语气。
(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 7.(3分)B
8. (4分)表明我不曾将爷爷奶奶看作是“我”和读者以外的人,表达“我”对爷爷奶奶深沉的爱和怀念;表明我爷爷我奶奶和我爹、我是我家三代人,体现出革命精神的传承。
9.(6分)①历史的见证者:“老枣树”见证了延安战士在南泥湾改天换地的历史,见证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②革命果实的体现:战士们开荒那年,枯了半边的老枣树重焕生机;我爹和战友们在当年老枣树旁边种出一大片枣园。③传承精神的体现:当年我爷爷使老枣树重焕生机,后来我爹在其旁边种出一大片枣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D F H 11.(3分)D 12.(3分)B
13.(1)(4分)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
(2)(4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
14.(3分)答案:①学业方面:博览群书,学习勤奋。②为文方面:所写文章内容宏大,气势奔放。③为人方面:少年时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合适得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
16.(6分)答案:①构思上,作者不采用一般词作以上下阕断开的常法,而是首尾咏今,中间从“金谷”起一直到下阕“飞盖妨花”为忆昔,章法新颖,构思巧妙。
②立意上,全词咏今忆昔,将昔日之鲜丽景象与目前之暗淡冷落相对照,在反衬中婉转地表达作者政治失意的慨叹和思归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2)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18.(6分)②情不自禁改为不由自主④改为: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⑥改为:又何尝不是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
19.(4分)A理解体会至关重要 B 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0.(3分)“一阵一阵”,指状况的持续稍有间隔;“一阵阵”,指状况持续的紧凑,更能体现锣鼓点的紧和密。
21.(4分)(1)句中的“热闹”,指精神愉悦。(2)句中的“热闹”,指(景象)繁盛活跃。(意思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3分)
22.(3分)“虚伪”,指表面上承认传统的形式,却通过注释歪曲改变那些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内容),是为了留面子而不免口是心非。
四、写作(60分)
23. 参照2023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材料二:
高三语文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
2023.11
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传统文化发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
卷上无效。
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
材料:
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
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
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
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
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慈。
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几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
汰了,所以,“取其特华,去其漕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
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
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
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
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
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
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
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燕选取《论语》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
《孟子》《大学》《中庸》合鳊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
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上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
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
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
华,去其糟粕”。
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那
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
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
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
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
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
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以孝道为例。
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
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草老爱幼,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
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庞、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园于儒学传统范围内,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
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
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
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