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
1.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这反映出上海地区( )
A.全盘西化的社会风气
B.外贸中心地位的确立
C.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
D.“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
2.下图是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主要推动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殖民体系形成D.冷战格局的结束
3.《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
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4.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材料信息有误当时无电报
B.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
C.英国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
D.科技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5.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各项中,创办于上海的有( )
①1865年汇丰银行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
③1876年开平矿务局 ④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
⑤1900年先施百货公司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知识点二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贸易情况统计,这一时期世界贸易额的变化( )
时间 1851年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世界贸易额(亿英镑) 6.41 30.24 40.25 78.4
A.根源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B.有利于全球财富的合理分配
C.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得益于世界生产力不断提高
7.下表为前往东印度的欧洲船只的舾装(舰船下水后的机械、电器、电子设备的安装)情况(单位:艘)。据此可知( )
国家 年份 葡萄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丹麦
1500~1549 476 — — — —
1550~1599 260 — — — —
1600~1649 272 656 286 24 23
1650~1699 124 1114 525 131 35
1700~1749 112 1662 734 367 87
1750~1799 72 1289 1131 933 131
合计 1316 4721 2676 1455 306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格局竞争日趋激烈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D.荷兰的殖民优势在逐年增强
8.下列对表中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A.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B.世界贸易的中心发生转移,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C.德国和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D.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后所占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9.下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10.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
A.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
11.“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是西班牙人开展的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之路,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种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最终绵延250年遂告终结。这一贸易( )
A.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C.其衰落是受自由贸易冲击的结果
D.奠定了19世纪英国殖民霸主地位
12.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根据实际需要,公司有权在东印度任何要塞、工厂和种植园等地建立行政管理机构,有权提名和任命各地的行政官……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公司有权为保卫其贸易领域内的要塞、工厂和种植园等组建军队,实施军事上的防卫,并宣布对这些地区拥有主权。”这说明东印度公司的职能是( )
A.垄断贸易B.经济掠夺
C.军事统治D.殖民扩张
13.1833年,英国废除了已实行233年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卖权。随后,一批批商人蜂拥来到中国,至1838年,广州的英国商行由66家激增至156家。这一政策调整( )
A.确立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B.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使得英国垄断了对华贸易
D.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14.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的利润分配方式。1909年两广总督袁树勋给清廷的奏折中曾说:“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以广招徕。”由此可知( )
A.洋务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B.部分先进中国官僚积极学习西方融资方式
C.两广地区思想最开放
D.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与艰难性
15.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4~15世纪,当伦敦商人还属于中世纪市民等级的时候,便逐渐活跃在舞台上。随着海内外商业的蓬勃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规范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英国渐渐兴起。他们抓住了社会经济转型的有利环境和时机,使自身成长为一个不可令人小觑的社会阶层。商人对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徐沁萍《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社会形象与社会评价》
材料二 自16世纪起,面临着西方商人仗剑经营的激烈竞争,中国商人与其展开了角逐。他们把不仅受当地人欢迎,同时也被西班牙人喜爱的商品运送到东南亚,中国商人不仅在鹿皮产地与荷兰人争夺,还在销售市场与外国人争夺销售渠道,在短时间内再度垄断暹罗与日本之间的鹿皮贸易;17世纪中国商人联合当地居民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掠夺金刚钻的计划。——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4~15世纪英国商人成长的“有利环境”,简述商人成长对英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商人面临激烈竞争的内外因素,并概括其与外国商人竞争的方式。说明中外商人具备的共同品质。
第八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表明自洋纱涌入上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纱逐步深入上海市场,上海地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洋纱在上海逐渐被人所接受,没有明确其他社会风气西化的具体表现,故“全盘”一词表述不当,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洋纱在上海逐渐被接受,没有明确对外贸易具体数据的比较,故“外贸中心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材料强调洋纱逐渐被接受,没有明确国人建设工厂的具体情况,故“‘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18世纪初的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体现了亚洲、非洲、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情况,其主要推动因素是新航路开辟及之后的殖民扩张,故选A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冷战格局结束于1991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需要统一的兑换、支付、结算原则,故选B项;据所学,20世纪初并没有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排除A项;据所学,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国际贸易隔阂不可能消除,排除C项;据所学,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是在二战后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10年的一艘货船在17个月跨越六大洲,是在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进行安排的,电报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科技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故选D项;电报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一艘货船是身处伦敦的经纪人安排的,无法得出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且此时美德崛起也冲击英国的贸易地位,排除B项;此时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英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1865年汇丰银行”创立于香港,不是上海,故①错误;“1872年轮船招商局”是由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故②正确;“1876年开平矿务局”创办于河北唐山,故③错误;“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上海,由盛先怀举荐,故④正确;先施百货位于香港,故⑤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贸易额显著增长,主要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迅猛提升带来的结果,故选D项;“根源于”逻辑错误,应为“受益于”,排除A项;“合理分配”不合史实,欧美资本主义列强获益最大,亚非拉国家是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排除B项;“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的是工业革命,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前往东印度的欧洲船只的舾装情况”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17世纪以来,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前往东印度的欧洲船只的舾装总体增加,且比较接近,说明国际贸易格局竞争日趋激烈,故选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表格数据可知,1750~1799年荷兰前往东印度的欧洲船只的舾装比1700~1749年少,“逐年增强”说法错误,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913年与1870年比,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故选A项;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世界贸易占比依然最大,美国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不断发展,而非衰落,排除C项;1913年,俄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非下降,排除D项。
拓展培优练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加,在16到17世纪,贸易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出现了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现象,二战之后,为加强世界各国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导致出现题干内容的直接原因是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导致“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但是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并不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但是题干所述史实都出现在此时期之前,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可知,当时上海轮船招商局采用了西方股份制经营,即通过公开账目来募集资金,故选B项;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而且当时股份制经营只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出现,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股权结构,而且上海轮船招商局主要由清政府控制,基本不用于民间交易,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后英国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而中国由于白银大量涌入造成物价上涨,此消彼长的变化使得中国产品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最终丝银贸易衰落,故这一贸易的衰落是受自由贸易冲击的结果,故选C项;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丝银贸易主要是以西班牙为主导,故与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无关,且18世纪中期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确立,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可知,东印度公司具有行政、军事等大权,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故选D项;垄断贸易只是东印度公司殖民扩张的方式之一,排除A项;经济掠夺主要是建立工厂和种植园,也属于殖民扩张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只是拥有军队和防卫权,但军事统治强调政治、军事为一体,相互作用,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1833年”可知是工业革命后期,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实行自由主义政策,因此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卖权,实行自由贸易,故选D项;英国早在18世纪下半叶就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是在手工工场时期,此时已是工业革命后期,排除B项;英国商行进入中国,但是并未垄断对华贸易,此时中国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既受封建势力影响又受外资影响,因此近代企业发展逐渐吸收传统商事习惯,官利制度是近代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近代企业的正常发展,说明近代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和艰难性,故选D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官利制是中国传统企业组织常用的集资方式,排除B项;两广地区是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地区,思想开放,但最开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
15.答案:(1)有利环境: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兴起;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工商业复兴和繁荣,城市的兴起;打破中世纪传统的财富观。
影响:开拓了英国的海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利于提高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社会转型);促进重商主义兴起。
(2)外因:西方商人在政府的支持和军队的保护下进行殖民贸易。
内因:中国商人受到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
方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争夺销售渠道垄断贸易;联合本土居民破坏殖民计划。
品质:开拓进取;诚实守信;智慧创新。
解析:(1)第一小问有利环境,据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蓬勃发展”和所学可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工商业复兴和繁荣;据材料一“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规范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和所学可得,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打破中世纪传统的财富观;据材料一“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所学可得,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和城市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商人对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和所学可得,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利于提高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社会转型)及促进重商主义兴起等。(2)第一小问,外因:据材料二“面临着西方商人仗剑经营的激烈竞争”和所学可知,西方商人在政府的支持和军队的保护下进行殖民贸易;内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商人受到重农抑商和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第二小问方式,据材料二“同时也把西班牙人喜爱的商品运送到东南亚”可得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据材料二“还在销售市场与外国人争夺销售渠道”可得争夺销售渠道垄断贸易;据材料二“17世纪中国商人联合当地居民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掠夺金刚钻的计划”可得联合本土居民破坏殖民计划。第三小问品质,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如开拓进取;诚实守信;智慧创新。第九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就是国际企业兼并和收购,按美国证券资料公司的统计数据,1997年全球企业并购21000件,涉及总金额14000亿美元。这表明( )
A.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增强
B.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C.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发展
D.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经济
2.“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
A.体现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交流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面合作
C.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3.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4.如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发达国家削减了贸易壁垒
B.贸易失衡激化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C.经济全球化需要深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阻碍了经济发展
5.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6.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这一倡议旨在( )
A.促使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
B.寻求改变旧的世界政治格局
C.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D.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知识点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7.发展中国家要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紧急贷款或其他信贷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开放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这一改革要求( )
A.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互联互通
B.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C.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风险
D.推动了美国主导的贸易机构全球扩张
8.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一内在矛盾说明( )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削弱
B.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
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D.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裂痕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9.1933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了动画片《三只小猪》,该片获得1934年第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其主题曲《谁会害怕大灰狼》成为人人哼唱的流行曲。这部短片当时受到美国民众欢迎是因为( )
A.动画电影制作技术创新
B.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士气
C.与其社会境遇产生共鸣
D.罗斯福新政使经济重现繁荣
10.下面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A理论是手工工场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引发经济危机
C.A理论与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
D.B理论在五六十年代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
11.下表为拉美国家1930~1934年外贸变化情况(与1925~1929年相比的平均增长率变化,单位:%)。这表明拉美国家( )
国家 出口量 贸易比价 进口能力
阿根廷 -8 -20 -27
墨西哥 -25 -43 -55
智利 -33 -38 -28
拉丁美洲 -8.8 -24.3 -31.3
A.殖民地经济脆弱性增强
B.独立运动破坏了对外贸易环境
C.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D.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12.下表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进程,反映了中国( )
1978~1991年 1992~2001年 2001年至今
减少国家对外贸的直接控制,放宽外贸经营权;实行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 进行了三次大的关税削减;建立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削减或废止;在服务业开放上,涉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大部门中的9个服务业部门
A.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B.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C.经济改革机制朝激进化方向发展
D.有效应对发达国家经济保护主义
13.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加大
B.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C.发达国家找到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
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每一部分都和全球性的组织体系密不可分,但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中间的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似乎开始停顿。《新全球史》指出:传统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当大萧条引起的不幸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时,一些政府平衡预算、消减公共支出的方法反而恶化了大萧条的影响。这表明( )
A.变革经济思想成为时代要求
B.多边贸易体系无法适应发展
C.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风险性
D.战争彻底破坏了世界贸易体系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从17世纪上半叶《伊丽莎白济贫法》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济贫法制度上的旧济贫法时期,全社会都认为贫困是个人懒惰或者道德问题造成的,于是劳动救济成为英国济贫的主要内容,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到济贫院进行强制劳动,济贫无异于惩贫。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一些工业家意识到济贫乃至教育和卫生服务不是一种危险而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人免受贫穷从经济上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尔豪斯认为“国家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应对由失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报告形成了明显的区分:多数派坚持济贫法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观点实际上也代表当时社会上对于贫困的两种不同认识,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现代交际》2016年12月总第446期《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予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英国“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举例说明。
第九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国际企业会兼并和收购,说明国际分工和协作是必要的,各国之间存在较强的经济联系,这表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增强,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发达国家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这是全球化,而非体系化,体系化指的主要是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控制”,故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推动126个国家……170多份合作协议”可知,“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开拓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故选C项;“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而不单纯与周边邻国合作交流,排除A项;“一带一路”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又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一带一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不是经济援助,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可知,当时苏联依然将重点用于重工业生产,并未重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选C项;“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行业的发展,排除A项;“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延续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当时苏共中央坚持美苏争霸的基本立场,不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题干提及1965、1975、1985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出口百分比不断增加,但份额很小,1995年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出口百分比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后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发展中国家获得机遇而发展迅速,也正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需要公正、公平的规则的推动,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设立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近5000亿美元”,排除A项;题干饼状图显示发展中国家间出口贸易不断增加,联系日益密切,排除B项;题干显示的是世界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非存在的问题,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从“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到“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可知,这一变化之下,世界贸易组织对从事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约束力更强,在严格约束下,国际贸易发展会更加有序,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倡导贸易自由,美国作为第一强国,自由竞争下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而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弱化美国的影响,相反会增强,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推进贸易自由,但无法保证交易的绝对公平,在经济全球化的自由竞争中,第三世界国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排除C项;目前来讲,世界经济运行中仍然是强国占据优势地位,自由不等于公正,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邓小平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可知,邓小平强调国际贸易的平等互惠,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导致的贸易不平等,有利于促进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中邓小平所指的国家贸易包括所有国家,不单指中国,排除A项;邓小平的言论主要针对的是国际贸易领域,并未对当时的两极格局发表态度,排除B项;邓小平所说的国际贸易是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往来,不单指区域合作,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而改革的内容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保护自身,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风险,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并不是区域合作,排除A项;这一改革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金融组织,不是贸易机构,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由“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等信息可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国的要求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缺陷,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表述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内部问题,而不是对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仅表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和缺陷,并不能说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裂痕,因为其构成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排除D项。
拓展培优练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心态是悲观失望、茫然无助,而动画片《三只小猪》的主题曲《谁会害怕大灰狼》则鼓舞了人们艰难度过经济大萧条的信心,积极面对经济危机,成为人们的精神慰藉,据此可知,《三只小猪》之所以能够获得1934年第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部短片与当时的社会境遇产生了共鸣,故选C项;题干内容中述及了《三只小猪》及其主题曲《谁会害怕大灰狼》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没有述及其“技术制作”问题,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刚刚上任,当时的经济并没有出现“繁荣”现象,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曲线内容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曲线图中的A理论为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B理论为主张加强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凯恩斯主义。B理论在二战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国家普遍推行,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理论是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排除A项;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是A理论的自由主义理论,而不是B理论,排除B项;B理论与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而不是A理论,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表中可见拉美国家出口量、贸易比价和进口能力相较于之前五年均为负值,可见出口和进口能力都在降低,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均被波及,由此拉美国家的进出口都受到影响,故选D项;随着进出口减少,拉美国家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降低,殖民地经济独立性增强,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对外贸易环境破坏主要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拉美地区的独立运动主要在19世纪,排除B项;材料可见出口量与进口能力相比下降较少,即对外贸易中进口减少的更多,贸易逆差在缩小,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放宽外贸经营权”“进行了三次大的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大幅度削减或废止”可知,1978年至今,我国不断削减关税,放宽国家对贸易的限制,有利于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发展,故选B项;我国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并未发生改变,所有的贸易政策改革都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排除A项;从放松贸易控制到削减关税,我国的经济改革机制始终保持良性运转,排除C项;我国推进贸易自由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可知,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始终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亟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来改变这种现状,故选D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加大现状的必然结果,排除A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的,而不是自身的发展道路问题,排除B项;“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说明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传统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当大萧条引起的不幸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时,一些政府平衡预算、消减公共支出的方法反而恶化了大萧条的影响”可知,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不再适应时代要求,需要变革经济思想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1947年诞生的关贸总协定(GATT)以及1995年取而代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被人们统称为多边贸易体系,适应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求,排除B项;现代国际金融由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成,风险性较低,排除C项;战争破坏了世界贸易体系,但战后很快建立了新的贸易体系,排除D项。
15.答案:(1)观点一:多数派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政府本身无法消除。
历史解释: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工人勤奋劳动,救济丧失劳动力的人,对于那些因懒惰而致贫的人群予以严惩;加之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多数派的观点与旧济贫法两者相辅相成,支配着工业革命早期的济贫思想,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
观点二:少数派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历史解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济贫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少数派则代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萌芽,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
(2)结果: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例:英国建立起了福利国家。
解析:(1)观点与历史解释应该是相对的,故而两种观点对应两种解释。据材料“全社会都认为贫困是个人懒惰或者道德问题造成的”和“多数派坚持济贫法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可提炼出观点一:多数派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对应的解释应该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来思考:据材料中的时间1834年可知这种观点与工业革命有关,从材料“劳动救济成为英国济贫的主要内容”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是这种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再据材料“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到济贫院进行强制劳动,济贫无异于惩贫”可推出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工人勤奋劳动,救济丧失劳动力的人,对于那些因懒惰而致贫的人群予以严惩;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盛行自由主义思想,反对政府干预也是这一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结果多数派的观点与旧济贫法两者相辅相成,支配着工业革命早期的济贫思想,必然会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据材料“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可推断出第二种观点是少数派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对应的解释也是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考虑:据材料“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一些工业家意识到济贫乃至教育和卫生服务不是一种危险而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可知出现第二种观点的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济贫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从材料“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尔豪斯认为‘国家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可知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也是这一思想出现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萌芽,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第一小问最终结果,根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知对于贫困问题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举例说明,据所学可知英国在二战后建立起了福利国家。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2.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3.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4.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
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5.一部史学著作把作为著述主题的一条通道比喻为连接“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该书大致按时序排列的目录(部分)如下。从现有目录分析,这条通道是( )
第二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九章 第十一章 第十九章
信仰之路 变革之路 皮毛之路 铁蹄之路 黄金之路 小麦之路
A.蒙古西征之路B.丝绸之路
C.华人下南洋之路D.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6.《东京梦华录》记载,婚嫁迎娶队伍的仪仗队“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物、从物,俱可赁,不需借徣(同‘措’)。”这反映了宋朝( )
A.婚姻观念开放B.商品经济发达
C.社会风气变化D.社会成员平等
7.唐宋有关借贷契约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8.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不记名,无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可代替现金流通。庄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金属货币流通量不足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白银货币化发展趋势
9.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
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0.汉代时,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虽然较多,但“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却只“盈于后宫”“充于黄门”,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据此可知,当时( )
A.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
B.民间贸易规模较小
C.自然经济具有排外特点
D.区域贸易范围有限
11.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
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
C.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D.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
12.《明会典》记载了明朝前期进口货物交易情况。其部分货物交易情况,列表如下: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斤 斤 斤 斤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30贯 — —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刺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
注:1贯=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
据此可知,明朝前期( )
A.朝贡贸易特征明显
B.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国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3.如图是英国理财法院收藏的16、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单位:起)。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1566年 1605年 1608年 1613年
囤积谷物 17 58 205 401
其他囤积 3 57 30 29
在市场和集市售卖 9 16 4 18
抢先批购 5 12 4 3
居中转售 0 0 1 3
总计 34 143 244 454
A.价格革命加剧市场秩序紊乱
B.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商业革命扩大市场贸易范围
D.国家立法化解了贸易纠纷
14.有关马可·波罗来华及《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近百年来不乏质疑和争论。这些争论说明了( )
主要依据
怀疑—否定说 1.《马可·波罗行纪》未提及长城与茶等,把“契丹”和“蛮子”当作两个国家;2.《元史》等文献无相应记载。
肯定说 1.依据汉文《经世大典·站赤》和波斯文《史集》等,结合《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考订出马可·波罗离华的确切行踪;2.马可·波罗所述的种种细节越来越多地被学者通过其他文献所证实。
A.历史真相往往具有多元性
B.史料越丰富越接近史实
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历史研究无法形成共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冲击了原有的工商食官制度,A项正确;“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材料未涉及相应的城市,排除C;“被打破”表述绝对,排除D。
2.答案:D
解析: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A项;“密集”说法错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了“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这意味着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欧洲同东方进行商业活动不等于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东西方贸易以官方途径为主,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可知,商人通过罢市抵制官员破坏市场行为,反映了商人力量的增强,说明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初具规模,故选B项;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于社会上,因其社会阶级所得到的荣誉和声望,官员随意压低物价,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排除A项;儒家伦理观包括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重义轻利、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盛,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仰、变革、皮毛、铁蹄、黄金和小麦”可知,该通道最终实现了由最初的政治目的转变成了经济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丝绸之路最初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是为政治目的,后期成为了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具备极强的经济功能,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项;蒙古西征是为了扩张领土,不具备经济功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华人下南洋是为了发展经济,不涉及信仰和政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和“变革”无关,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至从人衫帽衣物、从物,俱可赁,不需借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出现了以经济交易换得商品使用的经济租赁活动,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在婚嫁过程中相关物件的交易方式,没有明确具体的婚姻观念,故“婚姻观念开放”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在婚嫁过程中相关物件的交易方式,没有明确这一时期具体的社会风气表现,故“社会风气的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社会成员逐渐趋于平等,但材料仅涉及在婚嫁过程中相关物件的交易方式,没有明确这一时期社会成员的具体地位表现,故“社会成员平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唐宋到清朝借贷契约法律的进步,规范了借贷行为,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中放贷人并不等于地主阶级,不能体现唐宋更加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朝法律加强对借贷行为的规范,无法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庄票不记名,无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可代替现金流通”可知,庄票具有灵活、流通性强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达,货币流通活跃的特点,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中国实现了白银货币化,金属货币在当时的流通比较充足,排除B项;唐宋时期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排除C项;庄票只是一种票据,是代替货币流通的一种有价凭据,与白银货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人的商业契约意识比较明显,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程序问题,并没有述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述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古埃及人在转让重要财产时所履行的一些程序,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其商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拓展培优练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输入内地的货物,并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而是流入皇宫,这说明丝路贸易具有官方性质,故选A项;“没有真正流入民间社会”说明这是官方贸易,而不是民间贸易,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与材料丝路贸易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区域贸易的特点,而不是范围,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关于“乡法”的记述,在这些记述中有大量的书写文本如“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等都蕴含着“契约精神”,据此可知,在唐朝时期,契约精神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日常社会生活,故选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唐朝时期的一些“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它们不属于政府层面,也就不能推断出唐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国家法律”相关内容,并且乡法也不会取代国家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内容着重点在于强调“乡法”书写样本中的“契约精神”,与“私有财产”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与琉球、暹罗和满刺加之间商品贸易的价格远高于正常规定的价格,体现了“厚往薄来”的原则,具有突出的朝贡贸易色彩,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故选A项;出超指的是贸易总额中出口大于进口,材料并未对当时中国的贸易总额进行解释,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表格中的贸易价格很明显高于正常的市场规定价格,这不属于国内的商品贸易,而是对外的朝贡贸易,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中囤积谷物最多,这与新航路开辟的价格革命有关,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使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人们囤积谷物行为较多,故选A项;“重商主义”政策是16世纪中叶提出的,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B项;商业革命即商路中心发生变化,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展示了贸易中的违法行为,未提供解决纠纷的方案,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百年来学者对《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依据,这主要和研究者的立场有关,故选C项;历史真相具有唯一性,多元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历史真相和史料多寡并非成正比,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历史研究可以形成共识,排除D项。
15.答案:(1)特点: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技艺高超;兼收并蓄,融合外来艺术;生产范围广,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
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南地区发展;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
(2)发展:法国成为生产中心;“中国风”丝绸盛行。
原因:法国政府大力支持丝织业;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法国是欧洲时尚中心,被其他各国模仿。
(3)认识:商业贸易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商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商业贸易。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可知,唐朝时期能够生产多种样式的丝绸,并且染色工艺水平高;根据材料一“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可知,唐朝时期丝绸生产吸收了波斯风格;根据材料一“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可知,唐朝丝绸生产区域广,丝绸的主要供应地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丝织业是古代手工业的重要部分,唐朝丝绸生产的水平高,有利于推动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可知,丝绸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丝绸贸易的繁荣,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交流;根据材料一“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可知,当时江南地区丝绸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丝绸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二“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可知,随着法国丝绸业的发展,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在欧洲的丝绸生产中心的地位;根据材料二“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可知,由于中国丝绸在欧洲受到广泛追捧,法国的丝绸业生产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可知,法国丝绸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16世纪以来……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之间的直接联系逐渐增多,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规模;根据材料二“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可知,随着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增强,中国文化在欧洲进一步传播并受到欢迎;根据材料二“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可知,由于法国宫廷在欧洲时尚界的影响力巨大,使得法国丝绸图案在欧洲普遍流行。(3)根据材料一“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及材料二“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可知,商业贸易的同时还伴随着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使得当地文化能够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商业贸易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