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23:19:03

文档简介

第十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2.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下列对宋代集镇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 ②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③有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④部分兼具军事防御和经济活动功能
A.①②B.①②④
C.②③D.③④
3.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4.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城市规划虽是个新近的名词,但古代中国已有城市规划的理念,如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据材料可知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A.突出城市的政治功能
B.强调城市的防御能力
C.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
D.城市发展应遵循礼制
6.西汉时期,全国1500多座城被分为首都,郡、国,县、侯国、道(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邑(皇后、公主等的封邑)三级。同时,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这表明西汉时期的城市(  )
A.政治功能突出B.封国地位提升
C.政府职能完善D.防御能力增强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7.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9.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D.保护了民间财富
10.《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11.观察以下两图,可以看出汉长安城的特点有(  )
①利用秦朝的建设基础,巧用地形,因地制宜
②宫室区在全城规划中地位突出,是政治中心
③遵循前朝后市的传统原则,“市”沿街而设
④布局规则严整,坊市分离,“市”在城中心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2.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公共建筑、城市规划、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独特而惊人的创造至今仍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下列属于其“独特而惊人的创造”的是(  )
①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 ②集体住宅和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 ③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的住宅布局结构 ④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的建筑特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3.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14.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
B.基督教神学确立为统治思想
C.城市布局整齐、对称
D.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基于人口居住的繁密和商业利润所诱,官府也开始经营房屋出租业。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劝诫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每遇节日大礼或灾伤月份,减免官私房租。学校和福利机构用于出租的房屋由国家兴建,所得收入不必上交。宋政府对私有房地交易的规则也很严密,如城市居民和待阙官可根据“实封投状”(类似于后来的拍卖)的政策购买宅舍,现任官不得购买。从官府手中低价买过房地,随即调价倒卖的现象,一经发现,许人报官。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房救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己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被称为“菌苏拉”,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
——摘编自鲍红信《论共和至帝国早期罗马城的住房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宋城市住房管理和罗马城居住环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城一直受住房问题困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宋时期政府加强住房管理的历史启示。
第十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这说明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是村落形成的直接条件,B项排除;C、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集镇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部分兼具军事防御和经济活动功能,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关,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宋代集镇不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①错误,排除A、B两项;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各有所长,这体现的是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选B;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仍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5.答案:C
解析:材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意思是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须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干旱,以便保证水源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因此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功能突出、城市的防御能力及遵循礼制,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每座城都筑有城墙,宫殿(或衙署)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城市的政治职能突出,A项正确;材料不光涉及封国的城市,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防御能力增强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拓展培优练
8.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知,唐代商业可以支持举办大型礼席;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西市饮食商业的繁荣景象;材料三反映了西市售卖粥饭的小商贩活动。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当时西市饮食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正确;题干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餐饮业是当时主要的行业,排除C;D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
9.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说明宋代集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排除A;C、D两项与集镇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汉长安城在秦兴乐宫基础上营造,巧妙利用河流作为都城屏障;在城市规划上,宫殿占地面积巨大,宫室区突出,体现了政治中心的城市功能,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汉代长安城的宫在南、市在北,市靠近西北城墙,没有在城中心,也没有沿街而设,所以③④错误,故排除B、C、D。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的建筑具有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建筑的集体住宅和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②正确;古罗马的建筑没有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的住宅布局结构,③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的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的建筑特征属于其“独特而惊人的创造”,④正确,综上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可知,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就靠山而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这说明古人营造宫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故A项错误;“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体现的是军事因素的影响;材料“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体现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古希腊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的影响,D项正确;古希腊并未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罗马帝国确立基督教为国教,排除B项;C项是中国城市布局分布的特征,排除。故选D项。
15.答案:(1)两宋:政府重视城市住房管理;严禁二次转租和倒卖行为;建立租赁契约制度;限制官员与民争房;确立亲邻的优先购买权制度;购房需缴纳一定的税;国家建立相应的住房救济制度。
罗马:多数人居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公共卫生设施差;房屋拥挤质量低劣,安全隐患多;房价和租金不断高涨;房源十分紧张。
(2)原因:人口的极度膨胀;罗马人信仰的制约;商业利益的诱惑和商人的唯利是图;没有公共交通;火灾和水灾的频繁发生;统治者对民众住房的漠视。(3)启示:加强住房管理,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租房和购房行为,打击投机行为,有利于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严格契约制度,有利于保障相关业主的权利;建立国家住房救济制度,体现中国“匡济天下”的理念,有利于社会救济和稳定;提高房屋质量,兴建公共交通和公共卫生设施等对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非常重要。
解析:(1)两宋:根据材料“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可知,政府重视城市住房管理;根据材料“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可知,严禁二次转租和倒卖行为;根据材料“劝诫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可知,建立租赁契约制度;根据材料“现任官不得购买”可知,限制官员与民争房;根据材料“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可知,确立亲邻的优先购买权制度;根据材料“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可知,购房需缴纳一定的税;根据材料“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房救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可知,国家建立相应的住房救济制度。罗马:根据材料“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己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可知,多数人居住在简陋的公寓里;根据材料“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可知,公共卫生设施差;根据材料“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可知,房屋拥挤质量低劣,安全隐患多;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可知,房价和租金不断高涨;根据材料“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可知,房源十分紧张。(2)原因:根据材料“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可知,人口的极度膨胀;根据材料“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可知,罗马人信仰的制约;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可知,商业利益的诱惑和商人的唯利是图;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可知,没有公共交通;根据材料“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可知,火灾和水灾的频繁发生;根据材料“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可知,统治者对民众住房的漠视。
(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如加强住房管理、规范租房购房行为、严格契约制度、建立住房救济制度、改善公共卫生等。第十一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演进
1.下表是英格兰与欧洲大陆各国城市化率的比较表(根据居民人口超万人城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英格兰与欧洲大陆各国城市化率
  地区 年份   英格兰 西北欧 欧洲大陆
1650 10.8% 10.7% 9.3%
1750 17.5% 13.8% 9.9%
1800 24% 14.7% 10.6%
A.英国的城市化相比于欧洲各国起步最早
B.英国高城市化率得益于高产作物的引进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D.英国人口过万城镇数超过欧洲各国总和
2.1881年的《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准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1922年的《上海指南》这样形容上海:“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太平洋西岸的纽约。”由此可见,近代上海(  )
A.是列强竞相投资的场所 B.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C.城市化的水平明显提升D.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3.下面显示了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
A.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均衡
B.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建设体系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知识点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5.20世纪9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开始引进带有计时器的交通信号灯,这种信号灯不仅能够指挥行人与车辆正常行驶,还能够预先告知红灯或绿灯所剩的时间,帮助人们判断何时起步、何时停车。这种交通信号灯(  )
A.消除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B.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C.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D.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6.从19世纪开始,英国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环境立法,颁布了一连串关于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并不断修订完善。这一系列立法活动反映出英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民主革命的不断深入
C.国家层面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D.建立了环境治理体系
7.下表是近代西方国家市政建设大事记。据下表可推知,近代西方国家(  )
1842年 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予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 1869年 法国政府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扩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 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拉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A.工业革命成就巨大B.政府职能发生转变
C.城市治理相对滞后D.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表(%)
 年份 国家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1800年
荷兰 15.8 24.3 33.6 25.8 20.8
英国 3.1 5.8 13.3 16.7 24.6
法国 4.2 5.9 9.2 9.1 8.8
德国 3.2 4.1 4.8 5.6 5.5
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
A.荷兰工业化水平稳居欧洲首位
B.黑奴贸易为四国提供充足劳动力
C.英国的劳动力商品化进程加速
D.欧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于一致
9.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
B.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
10.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11.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12.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13.2015年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北京推进方案。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B.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成型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生活变化
D.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发展
14.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
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C.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最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摘编自行龙《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十一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表是英格兰与欧洲大陆各国城市化率的比较表,根据数据分析英格兰、西北欧、欧洲大陆的城市化率在1650/1750/1800年三个时间段中整体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C项正确;材料能看出英格兰的城市化率持续增长,无法得知英国的城市化相比于欧洲各国起步最早,排除A项;英国高城市化率得益于工业革命,排除B项;英格兰的城市化率超过欧洲大陆,不能得出人口过万城镇数超过欧洲各国总和,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准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太平洋西岸的纽约”可知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巴黎、纽约相似,可知上海城市化水平提升,C项正确;材料与投资无关,排除A项;上海城市化发展,但并不能引领世界,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从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趋势可得出,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行,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空间分布,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是否合理,排除B项;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并没有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体现的是城市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治理城市问题无关,排除B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交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带有计时器的交通信号灯,有利于帮助人们对红绿灯的变化作出预判,提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D项正确;“消除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带有计时器的交通信号灯不属于交通工具本身的进步,故排除B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主要与交通工具的改善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健康问题等日益严峻。从19世纪开始,英国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环境立法,颁布了一连串关于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并不断修订完善。这一系列立法活动反映出英国国家层面对工业文明的反思,C项正确;仅凭立法法令的颁布,不能得出“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活动,未体现“建立了环境治理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都是随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变革完善,这说明城市治理相对滞后,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建设成就,而非工业革命的成就和政府职能的变化,排除A、B;城市建设成就无法体现贫富差距的变化,排除D。
拓展培优练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500~180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速了劳动力商品化进程,C项正确;“荷兰工业化水平稳居欧洲首位”不符合史实,英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排除A项;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排除B项;“欧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于一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中的信息,可知,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趋势明显加快。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无法看出各国的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以及议会的要求和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髙,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从体现城市化水平提髙,故A项错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D项不能得出。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故A项正确;B、C项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区的聚集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可以看出,由于北京一带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这一地区交通的一体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基础设施的发展,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C。
14.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样城市化过程中问题众多,政府颁布并实行众多措施,比如颁布法律维持公共卫生,这说明城市化过程中管理城市的水平随之上升,故B正确;人口寿命降低没有体现,故A错误;材料明显有利于城市环境优化,故C错误;贫富分化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
15.答案:(1)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
(2)特征: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得出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根据“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最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得出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根据“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得出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2)特征:根据“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得出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根据“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得出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特征的成因主要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以及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