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0 23:20:09

文档简介

第十二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代驿传通讯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每条线路相隔一定的距离便设驿站(或亭、馆、塘、台),配备驿官、驿卒等人员,组成全国驿传网络,采取接力的方法,一站接一站地传递公文信函和军事情报等信息。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驿站仅是传递现行文书的基础设施
B.驿站畅通了全国各地间的信息交流
C.弱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统治
D.加强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联系
2.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3.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B.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对商业的不再监管
C.“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
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4.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70、80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
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
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
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5.如图是1911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
D.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6.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指出:“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
B.交通的完善改变天津人生活
C.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D.天津人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知识点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7.1876年,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描写了他所看见的上海街头骑自行车情形:“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速度快如马车。”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国人能够普遍接受新生事物
B.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C.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
D.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运河早就基本不通漕船。1883年,清廷决定“其下游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处一律疏浚”“勿任阻挠”。但是,各地府衙私利为重之风、资金不足之患等诸多因素,导致社会纠纷丛生,该区域水道治理问题终清一朝都悬而未决。这种结果表明(  )
A.满清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自此丧失
B.晚清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
C.新式交通工具的优越性展露无遗
D.京畿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量外销
9.唐代制定的《仪制令》,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和最全面的道路交通法则。国民政府规定:“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这才开始全国车人共同“靠右走”。新中国建立后,沿袭此规定,直至今日。这印证了(  )
A.道路交通文明不断发展完善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D.临时政府通过立法规范交通
10.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1.如表为1934年全国汽车使用情况统计表(单位:辆)。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普通汽车 公共汽车 运货汽车 机器脚踏车 共计
各省 7373 8679 1544 685 18281
都市 23734 1505 5521 1982 31742
共计 30107 10184 7065 2667 50023
注:都市包括下列各地:南京、上海、广州、北平、天津、汉口、青岛、济南、旅顺、大连、澳门、广州湾。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半殖民地特征日益明显
C.区域经济的差异日益明显
D.社会生活呈现不平衡性
12.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九十年来……交通事业之进步”不可能出现的是(  )
A.自行车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
B.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有轨电车
C.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
D.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
13.下表为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该表所示的情形(  )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 汽车 881条 24131辆 19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 交通 22条 5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反映了私车出行受到限制
B.表明公共电汽车具有明显优势
C.说明轨道交通是出行首选
D.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14.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曼彻斯特铁路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它展示了机械牵引的优越性,也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私人铁路公司以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随着大型路网优势的逐步显现,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为解决路网连结问题,议会于1846年立法规定铁路公司必须采用标准铁轨。
1847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成为“铁路时间”,并逐渐成为通用标准。铁路遍及城郊后,政府要求铁路公司上线票价低廉的工薪族火车,铁路通勤人数大量增长。不断延伸的铁路线推动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组织的形成”及“本地和国际文化使者的往来”。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简表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十二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组成全国驿传网络,采取接力的方法,一站接一站地传递公文信函和军事情报等信息”可知,驿传系统是封建社会文书往来的大动脉、总枢纽,它加强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联系,有利于沟通全国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D项正确;驿站功能多样,排除A项;驿站是由官方设立的,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排除B项;驿站系统的运行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国内南北漕运问题,与国际贸易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项理解有误,排除;元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驿站制度,设有驿站1500多处,以大都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除了把州县进行大合并外,又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得出“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A项;“不再监管”表述错误,排除B项;“樊家”不能看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70、80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可知,19世纪40年代运费较高,需要从非洲绕过好望角,路途遥远,1868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减少了航行的距离,19世纪70、80年代,运费跌落,B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最大的原因,排除A项;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也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铁路运输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我国铁路有将近半数是外国直接或间接投资修建的,反映出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A项正确;外国投资铁路是资本输出而非经济援助,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晚清政府支持铁路建设,也未体现中国铁路发展较快,排除C项;铁路修筑不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吴蔼宸指出,天津城市发展最开始围绕旧城,继而则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发展,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天津人的生活状况,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天津人的交通成本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并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末法国人发明,清末传入中国,民国时仍为奢侈品)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B项正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1876年还谈不上“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在中国人们选择交通工具时往往因地因人因事而迥异,也不会因为材料所述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就导致“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弄清洋务企业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出,材料所述成果与“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拓展培优练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决定疏浚“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黄河段,但是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致使问题“终清一朝都悬而未决”,说明晚清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B项正确;黄河疏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无法体现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自此丧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新式交通工具的优势,排除C项;江南地区是产粮重地,材料体现不了京畿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量外销,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国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后”的道路交通法则——“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的规定,都体现出道路交通文明不断发展完善,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近代交通文明,不能说明交通事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文明的变化,不是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排除C项;题干中的道路交通法则不是临时政府制定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强调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而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4年全国汽车使用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1934年全国汽车使用情况,其中各省以及都市使用汽车种类不同,数量也不同,得出中国社会生活呈现不平衡性,D项正确;“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半殖民地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日益明显,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自行车是会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时期,大城市是有有轨电车的,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飞机的出现,这时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是正确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公共交通,与私车无关,排除A项;表格显示在全年客运总量中轨道交通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总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出行选择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纻、棉布、纸张等特产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1)原因:英国角度: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发展);铁路角度:铁路自身的优势(英国交通运输);管理方式:市场化的集资与运营模式(2取1,或私人公司全新的管理方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英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与领先地位;制度保障与立法推进(或政策支持);标准化与科学管理。
影响: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加剧市场竞争;促进垄断资本的出现);便利了出行,加快了生活节奏;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带动了世界各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2)特点:①起步晚、数量少、发展缓慢(3取1);②区域分布不平衡(或东北、沿海集中,内陆少);③修建及经营主要控制在列强手中(半殖民地色彩);④从引进技术到自主设计建设;⑤推动新兴社会力量壮大与近代化发展。(答出3点即可)
原因:①历史原因: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科技落后;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③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④政局动荡;⑤自主发展;西学东渐;仁人志士的探索;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曼彻斯特铁路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它展示了机械牵引的优越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发展);根据材料一“……私人铁路公司以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市场化的集资与运营模式(或私人公司全新的管理方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根据材料一“……为解决路网连结问题,议会于1846年立法规定铁路公司必须采用标准铁轨。1847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成为‘铁路时间’,并逐渐成为通用标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标准化与科学管理;根据材料一“……铁路遍及城郊后,政府要求铁路公司上线票价低廉的工薪族火车,铁路通勤人数大量增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铁路自身的优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英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与领先地位;制度保障与立法推进(或政策支持)。影响:根据材料一“……不断延伸的铁路线推动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组织的形成’及‘本地和国际文化使者的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加剧市场竞争;促进垄断资本的出现);便利了出行,加快了生活节奏;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带动了世界各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英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影响。(2)特点: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简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铁路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一相比,可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起步晚、数量少、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二“全国总里程2.3万千米,计0.23千米/百平方千米,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区域分布不平衡(东北、沿海集中,内陆少);根据材料二“在已建成的铁路中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修建及经营主要控制在列强手中(半殖民地色彩);根据材料二“1909年,近代中国第一条自建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引进技术到自主设计建设;根据材料二“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新兴社会力量壮大与近代化发展。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原因: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科技落后;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政局动荡;自主发展;西学东渐;仁人志士的探索;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第十三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km,目前最高运营时速285km,链接起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三个都市圈,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1964年开通至2016年,其总客运量约56亿人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推动城市一体化
B.交通进步改变了城市职能
C.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
D.城市化促进了航空业进步
2.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连接河南郑州市与重庆市的高速铁路。该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将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从而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这表明(  )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B.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
C.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3.如图为全球高铁里程对比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
B.“走出去”战略推动全球高铁发展
C.海外高铁市场前景堪忧
D.中国高铁规模折射出综合国力增强
知识点二 航空的发展
4.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新中国重视发展航空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当时工农业基础薄弱
5.“一五”计划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引进苏联多型飞机仿制并成功首飞;20世纪末,在美国终止合作项目、关闭MD—90生产线情况下,国家决定发展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据此可知,中国飞机制造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重视与支持B.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国民经济结构优化D.科技封锁激发活力
知识点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6.如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A.技术发展制约人们生活
B.城市公共管理的精细化
C.汉口地区城市人口稠密
D.汽车普及造成城市拥堵
7.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
A.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
B.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
C.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缩短了出行时间
D.交通技术进步增强了人们时间观念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上海是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城市,其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下列交通成就位于上海的是(  )
①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 ②“东风号”远洋货轮下水 ③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 ④建成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①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1929~1932年,德国动用了5500多名人员,在科隆至波恩间修建了一条专供机动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的四车道新型公路。德国修建这条新型公路是因为(  )
①解决交通堵塞的需要 ②受到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 ③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 ④与各国高速公路发展竞争的需要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0.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11.下表是建国初期到1992年国内交通发展情况表(部分),据表可知,我国(  )
建国初 1992年
公路里程铺有路面的 39.5% 87.7%
铁路复线(双线铁路)率 4% 25.5%
电气化铁路 无 占营运里程15.66%
水深1米以上的内河航道 32.9% 56%
A.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运输体系
B.运网设施质量已大为改观
C.已经形成贯通全国的交通网
D.交通运输布局已得到优化
12.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促进了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
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近代化
13.一度风靡中国的自行车,在摩托车、汽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它又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并有一个新的名字——共享单车。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人际交流需求增加
D.生产生活节奏快
14.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材料表明,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
A.适应了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的需求
B.大大加快了城市职能的根本性变化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传媒的变迁
D.促使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了中国主流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年,学者亨利首次使用“美国世纪”来称呼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证明了亨利的说法是正确的。1946年,尽管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愈合。美国已售出了180万辆汽车;1950年,美国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85%。“美国世纪”中美国汽车工业的巅峰时刻出现于1955年。朝鲜战争后的销售反弹使汽车销量创下了新的纪录:700万辆。当然,当时无人会料到“美国世纪”的时代不会持续下去,也没有人会想到美国汽车工业再也不会像1955年那样辉煌了。1963年,当时汽车销售量再次到达1955年水平时,国外汽车特别是德国大众牌小汽车占了美国市场份额的5%。
——摘编自托马斯《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者》
材料二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表
时间(年) 特征 概况
1920~ 1949 萌芽期 开始尝试制造汽车并获成功,与汽车相关的修理业与配件制造业在若干地方发展起来,但汽车制造活动不成体系,没有大量的汽车产出
1949~ 1965 苏联 技术移 植期 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形成地方性生产基地,全面移植苏联生产、技术、管理体制的方式
1965~ 1978 苏联 技术本 土化期 重心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从法国引进技术,主要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开展建设,老汽车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天津、武汉等新汽车工业有所壮大
1978后 新发展 合资模式的诞生并成为主流,面向市场,其产品重心转变为作为大众消费品的轿车,21世纪出现自主创新模式
——据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汽车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二战后中美汽车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第十三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行高铁,它建成后,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体现了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C项正确;这不是高速公路,排除A项;这只是改变了区域城市经济规模,没有改变城市职能,排除B项;这不是航空业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题干情境反映了郑渝高铁通车后,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表明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形成,排除C项;“彻底地突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中国高铁营运里程遥遥领先,这意味着中国高铁的规模较大,而高铁规模折射出综合国力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中国高铁技术与其他国家的高铁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未体现出“走出去”战略,排除B项;中国高铁的发展无法证明海外高铁市场的前景堪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航空业的发展。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可知,我国重视航空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B项正确;1950年我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排除A项;C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说法不够全面,排除。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国家决定发展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可以看出,国家的支持是我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飞机发展的原因,不是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结构,排除C项;科技封锁是外部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当时汉口对公交运营进行了具体的时间规划,有一定的精细化管理特色,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技术制约人们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汉口的人口稠密,排除C项;“汽车普及”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人们为乘坐地铁,佩戴手表,为方便乘坐高铁,用手机计时和购票等,表明交通技术进步增强了人们时间观念,D项正确;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与“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不符,排除A项;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缩短了出行时间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
拓展培优练
8.答案:C
解析:轮船招商局位于上海;1960年4月15日,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而江南造船厂在上海;中国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中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29~1932年期间,德国建成从科隆至波恩的高速公路。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为解决交通堵塞的需要和受到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德国修建这条新型公路,①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2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为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德国修建这条新型公路,③正确;德国是最早建设高速公路的国家,从科隆至波恩的高速公路是世界上首条高速公路,因此这条公路的修建不是与各国高速公路发展竞争的需要,④错误。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交通,不是城市治理能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到1992年我国的公路里程、铁路、电气化铁路以及内河航道,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体现了运网设施质量已大为改观,B项正确;我国的运输体系仍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形成贯通全国的交通网,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交通运输的质量改观,并不是布局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可知,这些守则内容都是公共意识的体现,C项正确;乘车守则与自由平等的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是乘车守则的内容,没有提适用范围,排除B项;乘车守则与交通运输业近代化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社会交通拥堵,生活节奏加快,自行车以共享单车的形式出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适应了时代变化,D项正确;“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际交流需求增加”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的需求,A项正确;“城市职能的根本性变化”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的变迁,排除C项;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了中国主流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主流仍然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1)特点:一度迅猛但有曲折;在世界汽车产量中具有主导地位;生产和销售深受国际局势的变动;受到欧洲冲击。(任答2点)成因: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欧一体化的影响。(任答3点)
(2)趋势:从移植外国技术到自主研发;从尝试到大规模建设;从一个中心到全面发展;由自办到多种合作模式。(任答2点)影响: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利于改善民生。(任答2点)
(3)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发展水平;政府政策。
解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美国已售出了180万辆汽车”得出一度迅猛但有曲折;根据材料一“1950年,美国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85%。”得出在世界汽车产量中具有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一“朝鲜战争后的销售反弹使汽车销量创下了新的纪录:700万辆。”得出生产和销售深受国际局势的变动;根据材料一“国外汽车特别是德国大众牌小汽车占了美国市场份额的5%。”得出受到欧洲冲击。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欧一体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2)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二“全面移植苏联生产、技术、管理体制的方式”“21世纪出现自主创新模式”得出从移植外国技术到自主研发;根据材料二“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形成地方性生产基地”“主要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开展建设,老汽车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天津、武汉等新汽车工业有所壮大”得出从尝试到大规模建设;根据材料二“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心”“老汽车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天津、武汉等新汽车工业有所壮大”得出从一个中心到全面发展;根据材料二“从法国引进技术,主要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开展建设”“合资模式的诞生并成为主流”得出由自办到多种合作模式。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利于改善民生等方面概括。(3)关于影响二战后中美汽车业发展的共同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