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一级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意思,共计48分)
1.图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据图可知,中华文明( )
图1
A.比同期世界文明更先进 B.具有大河文明特征
C.各地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D.农耕经济极为发达
2.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据此可知,龙山文化处于( )
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商和西周时期 D.“万邦时代”
3.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周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周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 )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民族关系出现新变化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王位世袭制受到破坏
4.战国时期,虽然大国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斗争,但是各国都会抵抗匈奴等游牧民族进攻;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楚国人成为华夏族
C.民族往来交流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5.《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必须娶妻),女二十而嫁”,而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子十五而嫁”。这一改革( )
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B.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C.顺应了小农经济要求 D.反映了奴隶制的发展
6.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在此强调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 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 D.用道德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7.史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人相食,死者过半”。对此,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平抑物价 B.打击匈奴 C.休养生息 D.盐铁官营
8.汉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创建的事业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名闻于今日世界,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这位郎官最有可能是( )
A.卫青 B.甘英 C.张骞 D.班超
9.三国时,南方出现了亩产五石(南朝时1石约等56市斤)稻的高产纪录,南朝时亩产则增长到八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十六斛”(一斛即一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推行重农政策 B.先进生产技术传入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大批水利工程兴建
10.图2所示为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晋归义羌侯金印。它是西晋王朝颁给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羌族首领的印章。该文物可以说明西晋时期( )
图2
A.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北方地区分裂与动荡的局面
C.少数民族内迁至南方地区 D.冶金制印技术的高度发达
11.图3所示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图中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图3
A.贞观之治 B.税制改革 C.经济发展 D.大兴儒学
12.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B.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国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D.运河修建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13.唐太宗曾说,凡是有功的朝臣,或因忠孝可称,或因学艺通博被提拔任用,让他们官居三品以上。现今朝臣欲与衰败了几代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但即便这样还会遭到山东士族的嘲笑、鄙视。这可以说明,唐朝初年( )
A.门第观念影响深刻 B.豪强势力几近衰败
C.皇室地位相当低下 D.婚姻习俗发生变化
14.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对隋唐汉民族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性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的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15.图4所示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河西走廊( )
图4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民族交融的开始 D.农业生产的发展
16.战国以后,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唐德宗时期,施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两税法。这一变化(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 D.加剧了财政危机
17.图5所示为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的骆驼俑是唐代各地常见的随葬品。此类陶俑可用来研究( )
图5
A.骆驼成为祥瑞渊源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陆上丝路贸易兴盛 D.畜牧业的高度繁荣
18.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狂热的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 )
A.崇尚节俭 B.倡导复兴儒学 C.限制皇权 D.反对唯心主义
19.敦煌莫高窟61号洞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绘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如图6所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如图7所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图6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7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C.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20.观察图8,对其描述最为恰当的是( )
图8
A.南方得到开发 B.民族交融加强
C.统一趋向明显 D.科技文化繁荣
21.宋朝官制承袭唐制,但在外官设置上与唐朝区别巨大:节度使的权势被抑制,同时增设安抚使、转运使等诸官职。宋朝此举(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完成了国家统一 D.增强了君主专制
22.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重视文化的风气 B.限制士兵将领们的权力
C.加强君权以稳定统治 D.以文官牵制将军节度使
23.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表1
①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
② 创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 社会多元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④ 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4.北方“二人转”(古代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因其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风靡大江南北。然则在南宋时期,这种艺术形式曾被朝野认为“服饰乱常,声音乱雅”,属于典型的应该反映的“三俗”文化之一。如淳熙、绍熙年间,大臣袁说友、蒋继周和余古等人都曾就这种现象再三地向皇帝上奏,将“二人转”认定为低俗文化,坚决要求打压抵制。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影响
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52分,其中25题16分、26题18分、27题18分)
25.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摘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图9 图10
图9出土3.6万枚秦简的湘西里耶古城“中华一号井”,秦简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部分简牍属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时期,其纪年由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记事详细到月、日。
图10游客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参观“秦简文化墙”时,面对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上迄今已知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一边拍照,一边赞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天下之士对秦统一天下所持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湘西里耶秦简对于研究秦朝历史的价值。(8分)
(3)有人据地理位置判断,此时期的里耶古城应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表2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阶层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唐选官标准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唐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实施的意义。(8分)
2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这一时期中国中原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交流中,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图11
材料二
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部分):(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中①②两个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与这两个政权处理边境问题的两种方式。(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意义。(8分)
龙岩市一级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A D C B C C B A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D A C B B D B C D A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态度:支持(拥护、欢迎)态度。(1分)
原因:①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②秦朝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分)
(2)价值: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2分)对研究秦的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秦公文制度、秦文化、秦地方政权设置有重要的意义。(6分,任答三点即可)
(3)不同意:(1分)理由:公元前221年秦朝已灭掉楚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26.【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3分)
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积极的价值取向:①以德取人;②公开竞争;③公平公正。(4分,任答二点即可)
(3)意义:①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⑤扩大了统治基础。(8分,任答四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答案】(1)政权名称:西夏、辽。(2分)
方式:战争;和议。(4分)
(2)特点:①政治上宋、辽相对平等,相互承认其正统性;②经济上宋妥协退让。(4分)
(3)意义:①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②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和谐;③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④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奠定基础。(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