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高三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2.D3.C4.B5.B6.A7.D8.A9.B10.A
11.D12.C13.D14.A15.C16.B
17.(8分)
变化:中晚唐至北宋时期仅一个核心区域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沿岸:
明清时期有两个核心区域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并且南北对称(2分)。
成因: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北部地区(今北京):
统治者在军事上重视北方地区对边境的防御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国家财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辈出。
(答出三个方面得6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8分)态度:从材料看,哥伦布支持奴隶贩卖。(1分)
理由:材料一是19世纪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伦布对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态度。从史
料鉴别看,一是作者离事件比较久远,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视角。(3分)材料二是当时哥
伦布写给朋友的信件,建议贩卖奴隶。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价值。私人书信
具有私密性,较能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综合起来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因此认为哥
伦布对贩卖奴隶持支持态度。(7分)
19.(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
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答出四点得8分)》
成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
(答出三点得3分)
(2)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法律在乡
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答出两点4分)
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治
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
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6分)
(3)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需要建
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
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分,任答2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时代变迁推动人的形体审美的变化(3分)
阐述:古代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饥饿与营养不良普遍,所以在人的形体审美
上推崇丰满肥壮,圆腰大腹为男性之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引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方崇尚运动的观念及矫健的西人形体也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形成身体强而思想强,
进而推动国家强的认识,对男性形体审美出现了不断“瘦化”的趋向,重视人体力量之美。
中华民族危机也推动社会对女子审美的变化,古代社会推崇女子小脚,维新派为了“强国
保种”,大力倡导“天足”,放足之美的理念逐渐传播开来。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艺术作品对人的形体审美标准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体魄相结合。(7分)
总结: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透过不同时期社会对人的形体
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时代的变迁。(2分)
其它论题:
近现代救亡图存运动推动中国男性形体审美的变化: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品中人的形体审美理念
评分说明:论题明确合理3分,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7分,结论2分保密★启用前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3.11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
之出”;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
B,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
C.商品货币经济日渐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
2.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汉宣帝将之总结为“以霸王道杂之”,这一说法是对“隆
礼尊贤而王”与“重法爱民而霸”并重的体现。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
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
A.皇权与士族共治
B.儒家与法家并重
C.确立了外法内儒
D.德治与法治相济
3.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
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
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调整
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D.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瓦解
4.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
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都需过问。
据此可知,元朝宜政院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B.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
D.使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的一体化
5.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
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与佛郎机(葡萄牙)
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
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
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C.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茫然无知
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
6.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
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自顾封疆。”该传教士提及的战争
A.败局引起台湾军民的抵抗
B.导致了清朝中央集权弱化
C.促成了“东南互保”局面
D.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7.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
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
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
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
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
8.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
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
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A.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B.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9.1937年1月,西北办事处规定:“苏维埃机关或部队,进驻到友军区域,为保证商业
自由,及尊重当地市场习惯,在苏票未能在当地流通以前,一般的须使用友军的白票、
现洋。”此规定旨在
A,完善抗日民主政权的金融建设
B.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C.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D.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和围剿
10.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
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
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
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旨在
A.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
D.重视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11.根据所学知识,影响下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流
25000
22143▲
123
人
20000
10
14735
推
15000
10229
8
年均增长率
万
10000
6
7073
5000
2135
Ls 吉
1810
年份1982198719901995200020052010
1982一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示意图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