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你还知道那些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或成语。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着数千年精神文化的积淀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登泰山记
姚鼐
第
壹
章
节
识作者 知背景 看文体
文学常识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文学常识
识作者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文学常识
知背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学常识
看文体
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第
贰
章
节
正字音 疏文意
初读课文
汶(wèn)水 南麓(lù) 砌(qì)石
磴(dèng) 徂(cú)徕(lái) 晦(huì)日
绛(jiàng)色 若偻(lǚ) 樗(chū)蒱(pú)
石罅(xià) 膝(xī)盖
重
点
字
音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疏
文
意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南面
名作状,向西
北面
名作状,向东
山的南面山谷的水
山的北面山谷的水
在
分界
判断句
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
口诀: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明确:概述泰山的地理环境。
初读课文
疏通第一段
北面
南面
济水
汶水
西
古长城
日观峰
东
东
南
北
西
初读课文
疏通第一段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译文
思考一:
第一段作者第一段如何介绍泰山地理形式的?
概括介绍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面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线
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在
从
界限
到达
这
山脚
台阶
沿着
不到一半
就
山顶
疏通第二段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疏通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
译文
北面
南面
古长城
日观峰
中谷
中岭
西谷
南麓
京师
齐河
长清
泰安
自
乘
历
至
由
登
循
越
循
至
圈划第二段中出现的地点,根据其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思考二: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称
判断句
石阶
几乎
已经
覆盖
像门槛一样
横,挡
照亮
停留
思考:第二段写了什么?
明确:叙述登山过程。
初读课文
疏通第二段
初读课文
疏通第二段
译文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第二段: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思考三:
苍山负雪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泰山夕照图
望晚日照城廓,
汶水、徂徕若画
半山居雾图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第二段: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思考四: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若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手法:动静结合、拟人、比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月底
等待
弥漫
依稀
天边尽头
一会儿
五颜六色
升起
承托
有的人
有的
或红或白
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山顶日出。
初读课文
疏通第三段
初读课文
疏通第三段
译文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泰山日出胜景?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红光动摇承之”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色彩点染、动静结合——绚丽壮美
思考五:
比喻、拟人手法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思考:第四段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这
模糊或缺失
偏僻
在
赶不上
初读课文
疏通第四段
思考六: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初读课文
疏通第四段
译文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思考:第五段写了什么?
明确:总述泰山景观特点。
缝隙
青黑色
声音和踪迹
到
平形的、方形的
圆形的
初读课文
疏通第五、六段
初读课文
疏通第五、六段
译文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思考七:
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作用:
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特点和泰山之冬的精美。
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自
然
景
观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 少土;少圜;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无树
课文总结:
跟随作者的行踪游览泰山后,你能领略到作者的什么情怀?
观点一: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
观点二:乐观豪迈的情怀。在姚鼐的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游览者顶风冒雪、豪情满纸、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
合作探究:
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
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
1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
登山路线:
登山所见: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或许)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他不愿意再留在这样的官场,和政见不和者为伍,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官再难得也不可违心坚持。他只想从容进退,免于耻辱。我们看到姚鼐内心的煎熬,也看到他登泰山时始终在不断攀登,从未退缩。虽然“苍山负雪”,但坚持努力后终会迎来“明烛天南”。终于在登顶后,姚鼐在这辞旧迎新的除夕,重新点燃了自己人生的火花。
个人
环境
取舍矛盾
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
坚持个性独立、绝不攀附权贵
非辞官,实乃弃官
素材积累
夯实基础
第
肆
章
节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文言句式
一词多义:
1.阴
(1)其阴,济水东流( )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
山的北面
阴 暗
暗中
2.始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3)余始循以入( )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一词多义:
开始
当初
开始
才
一词多义:
3.望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4)在丁卯三月之望( )
(5)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远看
盼望
声望
阴历十五日
阴历十五日;“既望”,农历十六日
一词多义:
4.坐
(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3)王曰:"何坐?"曰:"坐盗。"( )
(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坐在
通"座"
犯罪
因为
一词多义:
5.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2)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看
比较
看待
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其阴,济水东流
3.明烛天南
4. 道少半,越中岭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7、极天云一线异色
1(向西,名词作状语)
2(向东,名词作状语 )
3( 照亮,名词作动词)
4(少于,形容词作动词)
5(像门槛一样,名词作状语 )
6少有,形容词作动词
7(像线一样,名词作状语 )
古今异义:
1.阳谷皆入汶
(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
(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
(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
(古:渐渐,逐渐。今:稍微,略微。)
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5.其级七千有余
同“彩”,彩色
同“圆”,圆形
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 (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 (省略句)
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当道者崖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