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肆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抓住诗眼,把握诗歌内容。
赏析写景之妙,掌握田园诗的艺术手法。
理解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境界。
面对动荡的社会,要么兼济天下,要么独善其身,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而在文学的世界里,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并带来启发。
曹操:拥有百兵,四方征讨,统一北方,号称一代枭雄。
陶潜: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悠然采菊,誉为千载一隐。
二人同处乱世,却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中不同的人生取向。
教学导入
诗人简介
陶渊明(365~427)
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后代评论家常用自然、平淡、真淳评价陶诗的风格。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二、课文教学 ——「作者介绍」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开创田园诗)
(41岁归隐田园)
(自号,门前五棵柳)
(谥号)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归园田居》一组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早年
28岁前
“大济苍生”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中年
29 — 41岁
“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
“归隐田园”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
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写作背景
诗意朗读,
寻找诗眼
ài
zhu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朗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
为何而归?
诗意朗读,寻找诗眼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为何而归?
寻诗意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南野:南面的田野。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
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
【翻译】
【注释】
第一部分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第一部分 为何而归
思考1: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第一部分 为何而归
思考2.:试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
明确:“误落”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己做官的感叹,又是诗人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和厌恶。“误”字显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第一部分 为何而归
思考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两句是如何用比喻表现诗人情感的?
明确:这两句是过渡句。“守拙归园田”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为何而归?
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
(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误、三十年、尘网、樊笼
(为了不受官场影响而迷失本心)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归向何处?
赏诗意美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四周围绕。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指村落。
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虚室:静室。余闲:余暇,空闲。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翻译】
【注释】
第二部分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二部分 归向何处?
思考4:试从“远与近”“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一层的写景艺术。
明确:“草屋”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柳”“桃李”写出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丽,这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从近景转到远景,画面很淡,却令人心旷神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是静景,“狗吠”“鸡鸣”等是动景,动静结合,使得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二部分 归向何处?
思考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樊笼”在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选景: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画面风格:
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勾勒这幅图景?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静
动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白描
动结合静
远近结合
知识链接: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初中所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以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地描绘了一幅的生态田园生活图景,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现实生活,也是陶渊明所渴望的能抚慰他心灵的精神皈依之所。
归去如何?
抒诗意心境
第三部分 归去如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
樊笼
田园: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宁静、优美、和谐
恋
归
黑暗
二、课文教学 ——「文本研读」
官场:
厌
弃
小 结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陶渊明舍去官场的尔虞我诈,回到田园求得一种平和、宁静和精神的自由,他不仅因此留下很美的诗文,而且也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意灵魂,
悟光辉人格
名家见解
袁行霈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
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气节,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性。这便是陶渊明的选择展示给我们的人性之光。虽然命运无情地关闭了他的仕途之门、理想之门,但陶渊明却保有气节,保有本真,他为自己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那就是归隐田园,进行文学创作,那官场上少了一位失意、叹息的官员,而文学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作品展示
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确实令人向往,那柳绿,那桃红,那村落,那炊烟,那狗吠,那鸡鸣……勾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图画。在那时的社会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都源于官场生活的黑暗。像陶渊明这种清高耿介之人自然会生出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想法。
在当代中国,陶渊明尤其显出他的重大价值。陶渊明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感召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冲破精神枷锁。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是美育的好教材。陶渊明的巨大的人文价值,应该成为人们自身修为、洗涤灵魂的良药;同时,也应该成为改变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精神资源。早在1600多年前,陶渊明就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田园风光,享受精神世界的美好,胜过一切物质本身。让我们坚守独立的人格,回归生活的本真吧!
陶渊明,我想对您说
您的《归园田居》让我感受到您拥有独立和自由的人格,对官场的厌倦,对辞官归隐的热爱,可我却隐隐感觉到您对于朝廷日益腐败的无奈和痛心。男儿志在四方,对国家怎能没有报国之念?青葱的榆柳,藕色的桃花,隐约的村庄,丝丝缕缕的炊烟,隐约浮现在眼前。啊!美丽的乡村生活!
可这真的是您想要的吗?我知道您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不愿眼看朝廷腐朽衰败,所以您选择了归隐,或许这是最好的选择。“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时光的飞逝,仕途的坎坷,您累了,也厌倦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虽然您归隐了,但您会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心系国家,保持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