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生物(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生物(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0 16:14:17

文档简介

南昌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范围:选择性必修①第1章——第4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细胞外液占2/3,细胞内液占1/3
B. 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的
C. 人体大多数细胞通过细胞内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①的渗透压降低,引起③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
【详解】A、体液中,细胞外液占1/3,细胞内液占2/3,A错误;
B、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的,B错误;
C、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①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2. 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A. 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B. 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 炎症患者可输注无菌的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D. 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指的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A正确;
B、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
C、炎症患者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C错误;
D、脑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D正确。
故选C。
3.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到达高海拔地区感到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详解】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空调房与其他环境之间温差大导致体温失调,因而出现“空调病”,该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
B、到达高海拔地区出现头晕、乏力、血压升高,这是体液缺氧导致,该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明显加强是由于机体缺氧而进行厌氧呼吸,这时需加大呼吸强度才能提供足够能量,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符合题意;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平衡失调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高考期间有少数考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既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
C. 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成绩
【答案】C
【解析】
【分析】1、自主神经系统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A错误;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
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正确;
D、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不会使机体时刻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可以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D错误。
故选C。
5. 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图乙表示强化过程
B. 图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此时恐惧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C. 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比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经历时间长
D. 条件反射建立后,声音反复出现而没有电击,此反射不会消退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的声音和电击多次结合后,没有点击只给声音小鼠会产生恐惧,说明声音已经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已经建立,甲图中声音还没有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详解】A、条件反射形成以条件刺激的作用为前提。从图甲可见,声音并不能引起小鼠发生恐惧反射,是无关刺激。结合图乙分析,经过多次将电击和声音信号结合在一起刺激小鼠,使无关刺激(声音)转化为了条件刺激,才出现了图丙的恐惧反射。这种非条件刺激(电击)与无关刺激(声音)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A错误;
B、图丙已经形成恐惧反射,是条件反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电击引起的是非条件反射,声音引起的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更复杂,需要更长时间,C错误;
D、条件反射建立后,声音反复出现而没有电击,此反射会消退,D错误。
故选B。
6.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C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兴奋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B.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
C. 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
CD、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错误,D正确。
故选D。
7. 一位卧床6年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没有运动能力和知觉,在参与某医院“重拾行走计划”后,通过半年系统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目前已经能够在穿戴支具、使用助行器的情况下独自行走。“脑”即大脑,“机”是机械,“接口”用于编码和解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患者左下肢运动的功能区位于其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上部
B. 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兴奋时,其整个细胞膜外Na+浓度将低于细胞内
C. 患者下肢不能运动,是因为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无法发送给肌肉
D. 康复训练过程中大脑皮层通过“接口”可与传出神经、效应器重建信息传输通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下肢的代表区在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
2.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
3.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详解】A、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下肢的代表区在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所以控制患者左下肢运动的功能区位于其右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A错误;
B、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兴奋是局部Na 内流的结果,但其整个细胞膜外Na 浓度依然高于细胞内,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没有运动能力和知觉”可知:患者下肢不能运动,是因为脊髓受损,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无法发送给肌肉,C正确;
D、大脑皮层通过“接口”向“机械”传递信息,而不是与传出神经、效应器重建信息传输通路,D错误。
故选C。
8.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感觉性记忆不构成真正的记忆
B. 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短时记忆中的感觉性记忆又称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有些信息储存在第三级记忆中,成为永久记忆。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详解】A、感觉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有效作用时间不超过1秒,所记的信息不构成真正的记忆,A正确;
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C错误;
D、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9.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A. ①和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的刺激部位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 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和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的刺激部位,A正确;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其功能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采用的方法是减法原理,实验结果说明胰腺的分泌存在除神经调节以外的其他方式,C正确;
D、通过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相比较,实验③的实验结果说明小肠黏膜在稀盐酸的刺激下产生某种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点睛】
10. 人在恐惧,焦虑时会发生体温上升、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尿量增加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受钠尿肽等的调节,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牵拉(如血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
A. 若体温上升后维持在38.5℃,此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钠尿肽与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可能相同,且作用相似
C. 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D. 若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会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显示,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一定刺激下合成并分泌的肽类激素,根据其作用可知该激素作用的部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效果是减弱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细胞合成,通过垂体释放的激素,其作用效果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尿量减少。
【详解】A、要使体温维持在38.5℃,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在尿量的调节中,钠尿肽的作用效果是使尿量增多,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效果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进而使尿量减少,故两者靶细胞可能相同,但是作用相反,B错误;
C、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增加,故其分泌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C正确;
D、若心脏血输出量增多则会引起心房壁细胞受到牵拉,此时心房壁细胞会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钠尿肽),故钠尿肽释放量增多,D错误。
故选C。
11. 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流感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流感,属于特异性免疫
B. 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C. 第三道防线在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正确;
B、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杀菌不属于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正确;
D、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D正确。
故选B。
12. 人类共有5类免疫球蛋白,分别为IgG、IgM、IgA、IgD和IgE。其中IgG是血清中的主要抗体,也有少量存在于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IgM在机体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能够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进入血液;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功能尚且不是很清楚;IgE介导过敏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血清检查时,若IgG增高,则机体一定被感染过;若IgM增高,则机体一定处于感染期
B. IgA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来实现的
C. IgD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可直接参与细胞免疫的信息交流
D. 过敏原侵入机体后可能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但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街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由题干信息得"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说明l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lgM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A正确;
B、由于”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分泌液中”,因此其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的,B正确;
C、“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因此可间接参与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C错误;
D、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侵入机体后可能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但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3. 研究发现调节性 T 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 T 细胞数量由 Mcl-1 蛋白和 Bim 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 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 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Mcl-l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所以Mcl-I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利于防治自身免疫病。
【详解】A、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A错误;
B、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 T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抑制免疫反应,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C。
14. 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相符的是()
A. 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形成
B. 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C. 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下丘脑的生理活动
D. 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E作用于F,而F又分别作用于G、H,据此为依据进行选项判断。
【详解】A、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分泌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A错误;
B、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浓度的作用,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具有升高浓度的作用,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B正确;
C、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产生的兴奋能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从而主动饮水。产生的兴奋也能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尿量减少。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C错误;
D、当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综合和分析,从而引起产热增加,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会引起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选B。
15. 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 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B. 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经元释放相同的化学物质
C. 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膜外Na+浓度下降,并低于细胞内Na+浓度
D. 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刺激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收集滤液后引起第二个蛙的心率发生变化,说明神经元会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刺激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收集滤液后引起第二个蛙的心率发生变化,但效应不相同,说明神经元释放的可能是不同的化学物质,B错误;
C、兴奋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但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膜外Na+浓度依然高于膜内,C错误;
D、上述实验刺激的是神经,不是感受器,所以其结构基础不是反射弧,D错误。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少选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30分)
16.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B.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C. 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还是低于膜外
D.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答案】A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图甲中,兴奋的传递方向为P→Q和R→Q点兴奋时电表Ⅰ向左偏转一次,R点兴奋时电表Ⅱ向左偏转一次,A正确;
B、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B错误;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虽然有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但膜内钠离子浓度还是低于膜外,C正确;
D、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细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错误。
故选AC。
17. 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②④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的离子、血红蛋白等直接相关
C. 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肝细胞被利用至少需穿过11层膜
D.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②,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的离子、血浆蛋白等直接相关,B错误;
C、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要依次穿过肺泡壁(2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红细胞膜(2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肝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膜(2层膜),至少需穿过11层膜,C正确;
D、若③为脑细胞,会消耗氧气,根据图中血流的方向可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由于脑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故CO2的浓度则相反,D正确。
故选AB。
18. 电压门控通道和配体门控通道都是广泛分布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其中电压门控通道的开闭受膜内外电压变化影响,配体门控通道的开闭受特定化学物质调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时,引起Na+内流的主要是电压门控通道
B. 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引起突触后膜Na+内流的是配体门控通道
C.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均处于关闭状态
D. 葡萄糖分子可作为调控某些配体门控通道的特定化学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之后,在膜上由于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钾离子运输进膜内,将内流的钠离子运出膜外,从而成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引起电压门控通道打开,Na+内流,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配体门控通道打开,Na+内流,B正确;
C、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较强,引起K+外流,说明某些K+通道处于开启状态,C错误;
D、在血糖调节中,葡萄糖分子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刺激相关神经细胞兴奋,此时葡萄糖分子就是引起某些配体门控通道打开的特定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C。
19. 下表表示某成年人体检时的检验报告单。根据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检查项目 测量结果 参考区间 单位
血红蛋白 95 1 10—150 g·L-1
尿蛋白 阳性 阴性 g·L-1
游离甲状腺激素 3.20 12,00-22.00 ng·dL-1
空腹血(葡萄)糖 10.5 3.9~6.1 mmol·L-1
A. 此人在长跑运动中更容易出现肌肉酸痛现象
B. 有蛋白质经尿液排出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减弱导致
C. 此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说明一定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D. 此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减弱,导致血浆胰岛素浓度较低
【答案】AD
【解析】
【分析】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3.激素调节特点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详解】A、此人血红蛋白含量少运输氧气的能力不足,因此在长跑运动中更容易出现供氧不足和肌肉酸痛现象,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该个体尿液中有蛋白质可能是肾脏功能异常,导致血浆蛋白渗入到原尿中,进而形成蛋白尿,B错误;
C、甲状腺及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机制,即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进行调节,据此可推测,此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未必一定是甲状腺出了问题,C错误;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该人血糖含量偏高,所以此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减弱导致血浆胰岛素浓度较低,D正确。
故选AD。
20. 研究发现,很多免疫细胞表面存在神经递质受体,它们本身也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神经递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能合成5-羟色胺并结合自身表面的受体,增强自身识别和裂解肿瘤细胞的能力。已知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控制合成)是5-羟色胺的降解酶,在黑色素瘤小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中Maoa基因异常高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裂解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B. 细胞毒性T细胞只有接受到来自神经纤维的信号才能合成5-羟色胺
C. 患黑色素瘤的小鼠,其细胞毒性T细胞5-羟色胺的分泌量减少
D. 5-羟色胺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自身表面的受体,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免疫监视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成分,如肿瘤、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免疫自稳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态,使其功能不发生改变。一旦免疫自稳发生了改变,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发生一些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详解】A、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清除被感染的细胞或者肿瘤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裂解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A错误;
B、据题意可知,很多免疫细胞表面存在神经递质受体,它们本身也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神经递质,据此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存在神经递质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后才能合成5-羟色胺,不是接受来自神经纤维的信号(电信号),B错误;
C、黑色素瘤小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中Maoa基因异常高表达,Maoa基因控制合成单胺氧化酶A,单胺氧化酶A是5-羟色胺的降解酶,因此患黑色素瘤的小鼠,其细胞毒性T细胞5-羟色胺的分泌量减少,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能合成5-羟色胺并结合自身表面的受体,增强自身识别和裂解肿瘤细胞的能力,突触处可以进行化学信号和电信号的转化,此时没有突触,因此不能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故选ABD。
21. 信号分子在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I、II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表示反射弧中的某部分,则E可表示神经递质,F表示受体蛋白
B. 若表示体液免疫,E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呈递给II,II可产生细胞因子
C. 若表示血糖调节,且E与F结合后II内糖原含量上升,则I代表胰岛A细胞
D. 若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II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则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细胞Ⅰ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Ⅱ,与细胞Ⅱ上的相应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详解】A、如果表示的是反射过程,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则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
B、如上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E经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则Ⅱ为T细胞,其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
C、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促进II细胞合成糖原,C错误;
D、若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促使Ⅱ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则原因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引起的,D错误。
故选CD。
22. 罗格列酮和格列奇特是常见的降糖药物,主要机制有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但长期服用会导致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有研究表明荔枝核皂苷也具有降糖作用,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科研人员以正常大鼠和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为对象,分别灌喂适量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药物混合液2h后,测定血糖和胰岛素含量,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研究对象 处理方式 血糖(mmol·L-1) 胰岛素(mmol·L-1)
1 正常大鼠 葡萄糖 4.3 121
2 模型大鼠 葡萄糖 6.6 264
3 模型大鼠 葡萄糖+罗格列酮 4.2 133
4 模型大鼠 葡萄糖+格列奇特 4.1 245
5 模型大鼠 葡萄糖+荔枝核皂苷 5.2 156
A. 该实验设计中1、2组为空白对照组,3、4组为阳性对照组
B. 荔枝核皂苷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血糖浓度
C. 模型大鼠血糖较高的可能原因是胰岛素受体受损
D. 荔枝核皂苷降糖的作用机制与格列奇特类似
【答案】AC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研究荔枝核皂苷降糖作用机制,实验自变量为不同药物处理,因变量为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据题干可知,罗格列酮和格列奇特降糖机制有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罗格列酮和荔枝核皂苷处理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都比模型大鼠组低,因此这两种药物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低浓度胰岛素就能降低血糖浓度;而格列奇特处理后,血糖浓度虽然降到正常值,但胰岛素比正常大鼠高,可能是格列齐特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A、本实验自变量为不同药物处理,因此该实验设计中3、4、5组不同药物处理,其中3、4组可为阳性对照组,1、2组为空白对照组,A正确;
B、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罗格列酮和荔枝核皂苷处理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都比模型大鼠组低,因此这两种药物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低浓度胰岛素就能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
C、据题意可知,该模型大鼠为胰岛素抵抗型,胰岛素敏感指数较低,可能原因是胰岛素受体受损,C正确;
D、据分析可知,罗格列酮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格列齐特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荔枝核皂苷主要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荔枝核皂苷降糖机制类似于罗格列酮,D错误。
故选AC。
23. 免疫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 胃酸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C. 吞噬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D. 吞噬细胞能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1、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
2、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构成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
3、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由很多类型的细胞分泌,不一定只有免疫细胞能够分泌,如溶菌酶可由很多细胞分泌,A错误;
B、胃酸是由胃黏膜分泌的,其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
C、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C正确;
D、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去吞噬各类病原体(第二道防线),也参与特异性呈递抗原(第三道防线),D正确。
故选A。
24. 某人持续39℃高烧三天,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嗜睡等症状,肺部出现了感染,被确诊为甲型流感。部分甲流病人还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浮肿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温维持在39℃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肺部感染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受阻,可引起内环境pH降低
C. 高烧期间甲流病人的副交感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D. 病人的浮肿现象是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增多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细胞的作用,有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映,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详解】A、当体温维持不变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肺部感染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受阻,呼吸产生的CO2无法排出,可引起内环境pH降低,B正确;
C、由题干“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可知,甲流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C错误;
D、病人的浮肿现象是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液无法经淋巴回流血浆,组织液增多所致,D错误。
故选B。
25.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事件①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直接识别胞外病原体
B. 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异常增多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
C. 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D. 针对异体器官移植,事件③中只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是宿主细胞被病原体侵染后表面的分子变化,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无法直接识别胞外病原体。
【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是宿主细胞被病原体侵染后表面的分子变化,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具有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B正确;
C、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是不具备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C错误;
D、异体器官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事件③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参与其中,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40分)
26. 下表表示某女士进行了空腹血液生化检查的化验单上的部分指标值。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X医院
姓名:xxx标本:血采样:2022年-08-3007:30科室:检验科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1 白蛋白 49 35-50g/L 21 血清铁 20.85 10.50-34.00μmol/L
2 球蛋白 30 20-30 g/L 22 葡萄糖 6.8 3.6-6.1 mmol/L
3 血清葡萄糖 223 80∽120mg/dL 23 钙 1.40 2.20-2.65 mmol/L
4 肌酐 1.9 0.5∽1.5mg/dL 24 钠 159 135-148 mmol/L
5 乳酸脱氢酶 245 100-310 U/L 25 淀粉酶 118 <120 U/L
… … … … … … … …
(1)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表中的各种成分中,含量通常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等。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女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
(3)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___________________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女士经常出现肌肉抽搐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___(填“是”或“不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
【答案】26. ①. 动态平衡(相对稳定) ②. 白蛋白、球蛋白
27. 肾脏 28. ①. 糖尿 ②. 排除进食引起的血糖升高的干扰
29. ①. 血液中钙离子含量低 ②. 是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下调节的。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由表格中信息分析可知: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乳酸脱氢酶、血清铁、钙、淀粉酶的含量在正常的参考范围内,而葡萄糖、钠的含量超过了参考范围。
【小问1详解】
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相对于组织液和淋巴液,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表中显示的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小问2详解】
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女士肾脏的功能可能损伤。
【小问3详解】
由题表分析可知,该女士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排除进食引起的血糖升高的干扰。
【小问4详解】
血液中钙离子含量低会导致出现抽搐现象,若内环境处于稳态,则内环境中的钙离子会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出现抽搐现象,故该现象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
27. 如图为人又冷又饿时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为器官、组织或细胞,A、B、C、D表示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通过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基本的调节方式,而另一种调节方式是重要的补充。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处于寒冷环境,为了使体温维持在37℃,机体减少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上述调节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C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②分泌A和B,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调节。
(3)饥饿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________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D,使得血糖含量升高。在提高血糖浓度上,激素D与_________________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1) ①. 生理性调节 ②. 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 ③. 下丘脑
(2)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负反馈
(3) ①. 交感 ②. 肾上腺素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由图可知,图中①-③依次表示大脑皮层、垂体、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D为胰高血糖素,
【小问1详解】
人通过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其中生理性调节是基本的调节方式,而另一种调节方式是重要的补充。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处于寒冷环境,为了使体温维持在37℃,机体减少散热的途径有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参与上述调节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小问2详解】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C甲状腺激素过量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在饥饿的条件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D是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升高。在提高血糖浓度上,激素D与肾上腺素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28. 人体内环境中的无机盐会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研究小组为验证膜屏障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用含有Ca2+、Na+等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并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如下图1所示。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
①图1所示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2中__________(填“Ⅰ”或“Ⅱ”)所示的连接方式。在施加一定刺激前,膜电位为负值主要是因为静息时膜内的__________外流,该过程__________(填“消耗”或“不消耗”)ATP。
②重复实验获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像的峰值会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镁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为研究Mg2+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含有相同浓度的Ca2+、Na+等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2+,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结果神经纤维上能正常产生动作电位,但是腓肠肌的收缩减弱。结合下图3可推测,Mg2+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
(3)ALA的化学结构与氨基丁酸(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结构相似,当血液中ALA的含量增加时,人会表现出狂躁不安等症状。请结合上述信息分析,ALA令人狂躁不安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Ⅱ ②. K+ ③. 不消耗 ④. 升高
(2)通过抑制Ca2+内流来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对兴奋的传递产生抑制作用
(3)ALA的化学结构与氨基丁酸的结构相似,ALA与氨基丁酸竞争性地与突触后膜上的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抑制了氨基丁酸的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从而使人出现狂躁不安等症状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反射发生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然后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再将指令经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反应。
【小问1详解】
①图1中开始横线表示静息电位,后面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及恢复为静息电位,所以是图2中Ⅱ的连接方式,两个电极一个位于膜外侧、另一个位于膜内侧。膜电位是负值表示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是K+外流,此时K+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②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重复实验时,降低了培养液中Ca2+的浓度,使更多的Na+内流,动作电位的峰值会上升。
【小问2详解】
据图3,加入Mg2+后,Ca2+内流减少,使突触小泡的释放减少,可知Mg2+的作用是通过抑制Ca2+内流来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小问3详解】
ALA的化学结构与氨基丁酸(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结构相似,ALA与氨基丁酸竞争性地与突触后膜上的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抑制了氨基丁酸的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从而使人出现狂躁不安等症状
29. 根据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类型,其中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类群。CTLA-4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调节T细胞早期阶段活化的程度。CTLA-4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拥有相同的配体B7,但功能却相反,CTLA-4与B7分子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如图所示。
(1)健康的机体离不开免疫调节,其结构与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PC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是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刺激,若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失调,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病。
(3)经过长期进化,肿瘤细胞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根据题意推测免疫逃逸的机制是肿瘤细胞能增强T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CTLA-4基因”或“CD28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
【答案】(1) ①.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②. 摄取和加工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 ①. 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②. 靶细胞和细胞因子 ③. 自身免疫
(3)CTLA-4基因
【解析】
【分析】淋巴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骨髓中分化增殖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随血液循环到达胸腺,在胸腺中分化增殖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也几乎完全丧失。
【小问1详解】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了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都属于APC,图中APC细胞的功能是摄取和加工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小问2详解】
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因此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因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类群,若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小问3详解】
CTLA-4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调节T细胞早期阶段活化的程度,则可推测免疫逃逸的机制是肿瘤细胞能增强T细胞CTLA-4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
30.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
“恶心-呕吐”几乎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的一种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在吃到变质的食物后。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揭示了“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
研究发现分布在肠道上皮的肠道内分泌细胞—肠嗜铬细胞,它合成了占机体90%的5-羟色胺。当胃肠道遭受肠毒素入侵后,这类细胞可能被激活并释放大量5-羟色胺(如图)。在肠嗜铬细胞周围,存在着很多迷走神经感觉末梢,通过响应5-羟色胺来接收病原入侵的重要情报。这一情报通过迷走神经传送到脑干孤束核,脑干孤束核中有多种神经元,例如表达速激肽基因(Tac1+)的神经元,表达神经肽Y基因(Npy+)的神经元和表达胆囊收缩素基因(Cck+)的神经元等。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其中只有Tac1+神经元才能接收到迷走神经传来的信息,它们在接受到信息后可以进一步释放速激肽,传导信息。
研究者还发现,这些Tac1+神经元“兵分两路”:一方面激活“厌恶中枢”,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另一方面激活脑干的呼吸中枢,通过调节负责膈肌和腹肌同时收缩的神经元,引发呕吐的运动行为。
“恶心-呕吐”反应对于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反应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甚至是痛苦。例如,晕车晕船的乘客、处于孕期的“准妈妈”和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这时候,就需要研发出一种安全的止吐药,抑制过度的“恶心―呕吐”反应。
(1)据图可知,当我们吃了变质的食物后,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随后引发__________,促进5-羟色胺释放,5-羟色胺作用于_______,可产生神经冲动。
(2)食用变质食物后,会刺激人体的“厌恶中枢”,在__________(部位)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引发的呕吐行为可将摄入的有毒食物排出消化道。结合文中信息可知,在食用变质食物后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
(3)以下可为“脑干孤束核Tac1+神经元是负责接收迷走神经传来信息”这一结论提供证据支持的是 ______。
A. 刺激孤束核Tac1+神经元,可以引发小鼠的干呕行为
B. 抑制孤束核Npy+神经元的兴奋,没有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
C. 抑制Cck+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
D. 抑制Tac1+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
(4)根据文中信息,请给科学家提供一些关于止吐药研发的思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受体 ②. Ca2+内流 ③. 迷走神经感觉末梢
(2) ①. 大脑皮层 ②.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 (3)AD
(4)抑制Tac1+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减少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数量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小问1详解】
当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膜上Ca2+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簇(或突触前膜蛋白簇)结合,随后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释放后作用于迷走神经感觉末梢,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小问2详解】
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这属于感觉,所以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结合文中信息可知,在食用变质食物后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膈肌和腹肌。
【小问3详解】
要证明“脑干孤束核Tac1+神经元是负责接收迷走神经传来信息”这一结论,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来证实,实验的唯一变量为是否刺激孤束核Tac1+神经元,即,一组刺激孤束核Tac1+神经元,可以引发小鼠的干呕行为,另一组抑制Tac1+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所以这一结论提供证据支持的是AD选项,AD正确。
故选AD。
【小问4详解】
根据文中信息,请给科学家提供一些关于止吐药研发的思路是,抑制Tac1+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减少肠嗜铬细胞膜上的与毒素结合的受体数量。由图可知:当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使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囊泡的囊泡蛋白分子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膜蛋白分子簇结合,随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
1
)南昌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范围:选择性必修①第1章——第4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细胞外液占2/3,细胞内液占1/3
B. 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的
C. 人体大多数细胞通过细胞内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①的渗透压降低,引起③增多
2. 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A. 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B. 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 炎症患者可输注无菌的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D. 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3. 人体维持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到达高海拔地区感到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细胞呼吸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引起中暑
4. 高考期间有少数考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既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
C. 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成绩
5. 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图乙表示强化过程
B. 图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此时恐惧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C. 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比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经历时间长
D. 条件反射建立后,声音反复出现而没有电击,此反射不会消退
6.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C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兴奋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B.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
C. 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
7. 一位卧床6年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没有运动能力和知觉,在参与某医院“重拾行走计划”后,通过半年系统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目前已经能够在穿戴支具、使用助行器的情况下独自行走。“脑”即大脑,“机”是机械,“接口”用于编码和解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患者左下肢运动的功能区位于其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上部
B. 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兴奋时,其整个细胞膜外Na+浓度将低于细胞内
C. 患者下肢不能运动,是因为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无法发送给肌肉
D. 康复训练过程中大脑皮层通过“接口”可与传出神经、效应器重建信息传输通路
8.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感觉性记忆不构成真正的记忆
B. 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信息交流有关
C.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9.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A. ①和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的刺激部位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 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
10. 人在恐惧,焦虑时会发生体温上升、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尿量增加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受钠尿肽等的调节,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牵拉(如血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
A. 若体温上升后维持在38.5℃,此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钠尿肽与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可能相同,且作用相似
C. 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D. 若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会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减少
11. 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流感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流感,属于特异性免疫
B. 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C. 第三道防线在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
12. 人类共有5类免疫球蛋白,分别为IgG、IgM、IgA、IgD和IgE。其中IgG是血清中主要抗体,也有少量存在于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IgM在机体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能够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进入血液;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功能尚且不是很清楚;IgE介导过敏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血清检查时,若IgG增高,则机体一定被感染过;若IgM增高,则机体一定处于感染期
B. IgA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来实现的
C. IgD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可直接参与细胞免疫的信息交流
D. 过敏原侵入机体后可能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但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
13. 研究发现调节性 T 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 T 细胞数量由 Mcl-1 蛋白和 Bim 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 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A. 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 系统性红斑狼疮 D. 艾滋病
14. 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相符的是()
A. 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形成
B. 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
C. 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下丘脑的生理活动
D. 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15. 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 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B. 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经元释放相同的化学物质
C. 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膜外Na+浓度下降,并低于细胞内Na+浓度
D. 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少选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30分)
16.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B.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C. 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还是低于膜外
D.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17. 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②④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中的离子、血红蛋白等直接相关
C. 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肝细胞被利用至少需穿过11层膜
D.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18. 电压门控通道和配体门控通道都是广泛分布于神经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其中电压门控通道的开闭受膜内外电压变化影响,配体门控通道的开闭受特定化学物质调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时,引起Na+内流的主要是电压门控通道
B. 突触处兴奋的传递,引起突触后膜Na+内流的是配体门控通道
C.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均处于关闭状态
D. 葡萄糖分子可作为调控某些配体门控通道的特定化学物质
19. 下表表示某成年人体检时的检验报告单。根据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检查项目 测量结果 参考区间 单位
血红蛋白 95 1 10—150 g·L-1
尿蛋白 阳性 阴性 g·L-1
游离甲状腺激素 3.20 12,00-22.00 ng·dL-1
空腹血(葡萄)糖 10.5 3.9~6.1 mmol·L-1
A. 此人在长跑运动中更容易出现肌肉酸痛现象
B. 有蛋白质经尿液排出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减弱导致
C. 此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说明一定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D. 此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减弱,导致血浆胰岛素浓度较低
20. 研究发现,很多免疫细胞表面存在神经递质受体,它们本身也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神经递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能合成5-羟色胺并结合自身表面的受体,增强自身识别和裂解肿瘤细胞的能力。已知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控制合成)是5-羟色胺的降解酶,在黑色素瘤小鼠的细胞毒性T细胞中Maoa基因异常高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和裂解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B. 细胞毒性T细胞只有接受到来自神经纤维的信号才能合成5-羟色胺
C. 患黑色素瘤的小鼠,其细胞毒性T细胞5-羟色胺的分泌量减少
D. 5-羟色胺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自身表面的受体,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
21. 信号分子在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I、II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表示反射弧中的某部分,则E可表示神经递质,F表示受体蛋白
B. 若表示体液免疫,E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呈递给II,II可产生细胞因子
C. 若表示血糖调节,且E与F结合后II内糖原含量上升,则I代表胰岛A细胞
D. 若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II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则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
22. 罗格列酮和格列奇特是常见的降糖药物,主要机制有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但长期服用会导致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有研究表明荔枝核皂苷也具有降糖作用,为研究其作用机制,科研人员以正常大鼠和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为对象,分别灌喂适量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药物混合液2h后,测定血糖和胰岛素含量,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研究对象 处理方式 血糖(mmol·L-1) 胰岛素(mmol·L-1)
1 正常大鼠 葡萄糖 4.3 121
2 模型大鼠 葡萄糖 6.6 264
3 模型大鼠 葡萄糖+罗格列酮 4.2 133
4 模型大鼠 葡萄糖+格列奇特 4.1 245
5 模型大鼠 葡萄糖+荔枝核皂苷 5.2 156
A. 该实验设计中1、2组为空白对照组,3、4组为阳性对照组
B. 荔枝核皂苷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血糖浓度
C. 模型大鼠血糖较高的可能原因是胰岛素受体受损
D. 荔枝核皂苷降糖的作用机制与格列奇特类似
23. 免疫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重要调节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 胃酸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C. 吞噬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D. 吞噬细胞能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
24. 某人持续39℃高烧三天,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嗜睡等症状,肺部出现了感染,被确诊为甲型流感。部分甲流病人还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浮肿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温维持在39℃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肺部感染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受阻,可引起内环境pH降低
C. 高烧期间甲流病人的副交感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D. 病人的浮肿现象是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增多所致
25.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事件①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直接识别胞外病原体
B. 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异常增多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
C. 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D. 针对异体器官移植,事件③中只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40分)
26. 下表表示某女士进行了空腹血液生化检查的化验单上的部分指标值。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X医院
姓名:xxx标本:血采样:2022年-08-3007:30科室:检验科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1 白蛋白 49 35-50g/L 21 血清铁 20.85 10.50-34.00μmol/L
2 球蛋白 30 20-30 g/L 22 葡萄糖 6.8 3.6-6.1 mmol/L
3 血清葡萄糖 223 80∽120mg/dL 23 钙 1.40 2.20-2.65 mmol/L
4 肌酐 1.9 0.5∽1.5mg/dL 24 钠 159 135-148 mmol/L
5 乳酸脱氢酶 245 100-310 U/L 25 淀粉酶 118 <120 U/L
… … … … … … … …
(1)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表中的各种成分中,含量通常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等。
(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女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
(3)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___________________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女士经常出现肌肉抽搐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___(填“是”或“不是”)内环境失稳的表现。
27. 如图为人又冷又饿时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为器官、组织或细胞,A、B、C、D表示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通过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基本的调节方式,而另一种调节方式是重要的补充。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处于寒冷环境,为了使体温维持在37℃,机体减少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上述调节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C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②分泌A和B,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调节。
(3)饥饿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________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D,使得血糖含量升高。在提高血糖浓度上,激素D与_________________具有协同作用。
28. 人体内环境中的无机盐会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研究小组为验证膜屏障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用含有Ca2+、Na+等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并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如下图1所示。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
①图1所示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2中__________(填“Ⅰ”或“Ⅱ”)所示的连接方式。在施加一定刺激前,膜电位为负值主要是因为静息时膜内的__________外流,该过程__________(填“消耗”或“不消耗”)ATP。
②重复实验获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像的峰值会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镁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为研究Mg2+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小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含有相同浓度的Ca2+、Na+等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2+,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结果神经纤维上能正常产生动作电位,但是腓肠肌的收缩减弱。结合下图3可推测,Mg2+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
(3)ALA的化学结构与氨基丁酸(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结构相似,当血液中ALA的含量增加时,人会表现出狂躁不安等症状。请结合上述信息分析,ALA令人狂躁不安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9. 根据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类型,其中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类群。CTLA-4在T细胞表面表达,并调节T细胞早期阶段活化的程度。CTLA-4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拥有相同的配体B7,但功能却相反,CTLA-4与B7分子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如图所示。
(1)健康的机体离不开免疫调节,其结构与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PC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是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刺激,若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失调,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病。
(3)经过长期进化,肿瘤细胞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根据题意推测免疫逃逸的机制是肿瘤细胞能增强T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CTLA-4基因”或“CD28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
30.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
“恶心-呕吐”几乎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的一种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在吃到变质的食物后。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揭示了“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
研究发现分布在肠道上皮的肠道内分泌细胞—肠嗜铬细胞,它合成了占机体90%的5-羟色胺。当胃肠道遭受肠毒素入侵后,这类细胞可能被激活并释放大量5-羟色胺(如图)。在肠嗜铬细胞周围,存在着很多迷走神经感觉末梢,通过响应5-羟色胺来接收病原入侵的重要情报。这一情报通过迷走神经传送到脑干孤束核,脑干孤束核中有多种神经元,例如表达速激肽基因(Tac1+)的神经元,表达神经肽Y基因(Npy+)的神经元和表达胆囊收缩素基因(Cck+)的神经元等。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其中只有Tac1+神经元才能接收到迷走神经传来的信息,它们在接受到信息后可以进一步释放速激肽,传导信息。
研究者还发现,这些Tac1+神经元“兵分两路”:一方面激活“厌恶中枢”,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另一方面激活脑干的呼吸中枢,通过调节负责膈肌和腹肌同时收缩的神经元,引发呕吐的运动行为。
“恶心-呕吐”反应对于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反应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甚至是痛苦。例如,晕车晕船的乘客、处于孕期的“准妈妈”和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这时候,就需要研发出一种安全的止吐药,抑制过度的“恶心―呕吐”反应。
(1)据图可知,当我们吃了变质的食物后,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随后引发__________,促进5-羟色胺释放,5-羟色胺作用于_______,可产生神经冲动。
(2)食用变质食物后,会刺激人体的“厌恶中枢”,在__________(部位)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引发的呕吐行为可将摄入的有毒食物排出消化道。结合文中信息可知,在食用变质食物后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
(3)以下可为“脑干孤束核Tac1+神经元是负责接收迷走神经传来信息”这一结论提供证据支持的是 ______。
A. 刺激孤束核Tac1+神经元,可以引发小鼠的干呕行为
B. 抑制孤束核Npy+神经元的兴奋,没有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
C. 抑制Cck+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
D. 抑制Tac1+神经元中的Tac1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小鼠的干呕行为
(4)根据文中信息,请给科学家提供一些关于止吐药研发的思路_____________。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