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第七单元复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1 古诗三首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3 梅兰芳蓄须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梳理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怀。
明确了书信格式,通过列提纲明确写作内容,书信内容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感悟诗人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志向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精读课文
语言表达
梅兰芳蓄须
延安,我把你追寻
感受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高尚气节。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延安精神。
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常用方法,掌握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感受反问句不同的表达效果等
习作
语文园地
家国情怀
古诗三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文园地
掌握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感受反问句不同的表达效果。理解背诵《别董大》,感受诗中浓浓的离别情等。
借助朗读感知文本内容,体会先辈们的爱国情怀。
略读课文
字音辨析
易读错的字
塞
斥
chì
旦
dàn
将
jiànɡ
租
zū
缠
chán
妄
wànɡ
zhēnɡ
征
炕
kànɡ
平舌音
翘舌音
sài
后鼻音
多音字
nìnɡ
yāo
宁
要
前鼻音
易读错的字
出塞(sài) 秦(qín)国 火炕(kàng) 催(cuī)促
琵琶(pí pa) 人未还(huán) 怀(huái) 念 困惑(huò)
严肃(sù) 振兴(zhèn) 训(xùn)斥(chì) 崛(jué) 起
积蓄(xù) 被迫(pò) 纠(jiū)结 缠(chán)绕
邀(yāo)请 拒(jù)绝 扰(rǎo)乱 签(qiān)约
宁(nìng)可 延(yán)安 妄(wàng)想 明媚(mèi)
易写错的字
振—震
塞 催 醉 雄 胸 肃 振 赞 效 斥
容易写成别字
容易少写一笔
塞 催 雄 胸 斥
容易写错笔画
肃 赞
赞:字左上部的“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
顾:左右两部分要均衡,左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竖折钩、竖提。
塞:注意下部是“土”,不是“士”
醉:注意左部是“西”。
晰:左部是“日”字。
斥:不要忘记加上“、”。
易写错的字
多义字
杰:①超乎寻常的。②才能出众的人。
征:①走远路(多指军队)。②征讨。③政府召集人民服务。④征收。⑤征用。⑥征求。⑦证明;证验。⑧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
训:①教导;训诫。②教导或训诫的话。③训练。 ④准则。⑤解释(词义)。⑥姓。
一字组多词
塞(sài):关塞 要塞 边塞 塞外 塞翁失马
秦(qín):秦代 秦朝 秦岭 秦始皇 朝秦暮楚
征(zhēng):征战 出征 征程 征文 南征北战
词(cí):宋词 填词 词语 歌词 义正词严
催(cuī):催促 催命 催化 催眠 催人泪下
醉(zuì):醉鬼 醉酒 陶醉 沉醉 醉生梦死
杰(jié):英杰 豪杰 杰出 杰作 人杰地灵
亦(yì):亦然 人云亦云 亦庄亦谐
一字组多词
雄(xióng):枭雄 英雄 雄伟 雄鸡 雄心壮志
项(xiàng):强项 项目 款项 项圈 望其项背
肃(sù):严肃 肃穆 肃静 肃立 肃贪
晰(xī):清晰 明晰
振(zhèn):振作 振奋 振兴 振动 振笔直书
胸(xiōng):胸膛 胸脯 心胸 胸怀 胸有成竹
怀(huái):怀疑 胸怀 怀抱 怀念 怀才不遇
赞(zàn):赞叹 赞扬 赞助 赞成 赞不绝口
一字组多词
效(xiào):效法 效仿 功效 效果 效力
疑(yí):猜疑 怀疑 可疑 疑问 半信半疑
惑(huò):解惑 疑惑 困惑 诱惑 迷惑不解
凡(fán):非凡 平凡 凡事 凡例 不同凡响
顾(gù):回顾 环顾 照顾 光顾 左顾右盼
训(xùn):训斥 教训 遗训 培训 训练
斥(chì):痛斥 斥责 排斥 斥资 充斥
多音字
将
宁
要
还
场
难
要
难
重
形近字
塞( ) 秦( ) 征( ) 崛( ) 征( )
赛( ) 泰( ) 怔( ) 掘( ) 证( )
晰( ) 惑( ) 秦( ) 醉( ) 雄( )
淅( ) 或( ) 奏( ) 碎( ) 难( )
塞( ) 催( ) 怀( ) 效( ) 崛( )
赛( ) 摧( ) 环( ) 郊( ) 掘( )
项( ) 晰( ) 惑( )
领( ) 淅( ) 或( )
形近字
塞(边塞) 秦(秦朝) 征(征程) 崛(崛起) 征(长征)
赛(比赛) 泰(泰国) 怔(发怔) 掘(发掘) 证( 证明)
晰(清晰) 惑(疑惑) 秦(秦朝) 醉(醉酒) 雄(英雄)
淅(淅沥) 或(或者) 奏(演奏) 碎(破碎) 难(难过)
塞(边塞) 催(催促) 怀(怀抱) 效(效果) 崛(崛起)
赛(比赛) 摧(摧毁) 环(环绕) 郊(郊区) 掘(发掘)
项(项目) 晰(清晰) 惑(疑惑)
领(带领) 淅(淅沥) 或(或者)
词语积累
1.必须掌握的词
严肃 默默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2.四字词语
左顾右盼
3.成语
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 为之一振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深居简出 随时随地 斩钉截铁 雨后春笋 顶天立地
灿烂辉煌
重点词语
多积累词语,才能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崛起~兴起 严肃~肃穆 坚定~坚决 抱负~理想
胸怀~胸襟 赞叹~赞扬 疑惑~迷惑 劝慰~安慰
随便~随意 闻名~著名 占领~占据 困顿~困苦
需要~需求 拒绝~回绝 优厚~优越 茁壮~健壮
灿烂~璀璨 昔日~往日 探索~探究 犹豫~迟疑
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满目琳琅~林林总总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近义词
严肃→活泼 明白→糊涂 沉郁→欢快 知足→贪婪
沦陷→收复 抵抗→屈服 抗议→赞同 拒绝→接受
喜爱→讨厌 优厚→苛刻 相信→怀疑 胜利→失败
茁壮→柔弱 破旧→崭新 永远→暂时 失去→得到
未来→过去 斩钉截铁→优柔寡断 疑惑不解→豁然开朗
满目琳琅→满目疮痍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反义词
光耀门楣: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
为之一振:因此而振奋起来。
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深居简出: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平日在家里,很少出门。
斩钉截铁: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不堪其扰:受不了他(他们)的搅扰。
词语解释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满目琳琅: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
顶天立地: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词语解释
①AABC式的词语:翩翩归来
类似的词语:头头是道 念念不忘 欣欣向荣 斤斤计较
②含有反义词的词语:顶天立地
类似的词语: 左顾右盼 贪生怕死 开天辟地 贪生怕死 开天辟地 取长补短 口是心非 有头无尾
③形容十分热闹的词语:热闹非凡
类似的词语: 门庭若市 热火朝天 川流不息
④与项羽有关的成语:破釜沉船
类似的词语: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词语积累
这类词语写起来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形象。
⑤含“不”的四字词语:疑惑不解
类似的词语: 哭笑不得 表里不一 其貌不扬
⑥“左×右×”式词语:左顾右盼
类似的词语: 左膀右臂 左躲右闪 左思右想
⑦形容物品多的四字词语:满目琳琅
类似的词语:汗牛充栋 不计其数 数不胜数 成千上万 多如牛毛 不胜枚举
⑧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词语:志存高远
类似的词语: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重点词语
⑨量词:一个严肃的问题 一个星期天
类似的词语:一团烈火 一个艺术大师 一场“大病” 一个军医 一排排高 一楼大厦 一件件家用电器
⑩动词:追寻信念 追寻温暖
类似的词语:追寻光明 渡过难关 惹出麻烦 虚度生命
修饰词:(翩翩归来)的燕子 (茁壮成长)的小树
类似的词语: (温热)的土炕 (叮咚)的流水 (美妙)的交响 (顶天立地)的脊梁 (美好)的未来 (金色)的理想 (火红)的太阳 (明媚)的春光 (严肃)的问题 (沉郁)的表情 (高超)的艺术 (高兴)地宣布 (清晰)地回答 (坚定)地回答 (金色)的理想 (明媚)的春光
重点词语
句子积累
1.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2.借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用绰号“龙城飞将”代李广,用“胡马度阴山”借代匈奴对中原的进犯。
句子积累
3.排比句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反问,增强语气。更能表达边塞将卒豪放、开朗的性格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问,说明了当时因为“中华不振”,百姓们的无可奈何。
(3)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延安,我把你追寻》)
反问,进一步突出延安精神对于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性。
句子积累
4.比喻句
(1)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这句话把问题比作烈火,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深切情怀。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将“我”比喻成燕子和小树,将延安精神比喻成昔日的春光、雨露和太阳,点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3)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用比喻句说明了延安发展很快。
句子积累
5.排比句
(1)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我们在追寻延安的足迹之广。
(2)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运用排比的手法从正面写出了我们在追寻延安精神的意义。
句子积累
6.设问句
句子积累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人物。
7.含关联词语的句子
(1)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2)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3)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4)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5)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课文回顾
本组课文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开学习。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
第四单元概述:
课文概述
21.《古诗三首》《出塞》的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凉州词》的作者是唐代的王翰,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的作者是宋代的李清照,该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文概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3.《梅兰芳蓄须》中,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演出,梅兰芳想出各种办法:①藏身租界,远避香港;②蓄须明志,卖房度日;③打针装病,险些丢命。
24.《延安,我把你追寻》以“追寻”为线索,告诉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需要继承和发扬。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课文梳理
21.《古诗三首》
这是互文的写法,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还乡。
●重点句子理解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教:令,使。诗意: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课文梳理
21.《古诗三首》
●重点句子理解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促人出发了。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意:如果喝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的将士又有几人能回 这两句诗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了边关战争的激烈残酷,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课文梳理
21.《古诗三首》
●重点句子理解
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诗意: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6)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意: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出人活着就要做到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的爱国热情。
课文梳理
21.《古诗三首》
●重点问题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诗人借助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望。
(2)《出塞》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孤独 冷清 荒凉
课文梳理
21.《古诗三首》
●重点问题
(3)戍守边关的将士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与亲人团聚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能。 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从本课三首古诗的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戍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诗人的豪迈气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梳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前面三个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将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重点句子理解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梳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句子理解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命苦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课文梳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句子理解
反问句强调了大家的无奈与愤怒。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周恩来想要拯救祖国和人民于苦难的迫切心情,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
(4)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1)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梳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问题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
(2)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3)修身课上,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读书时,少年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结合周恩来看到的“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下他在想什么
课文梳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问题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梳理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问题
示例1: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因为(举事例)我爸爸就是一名医生,每当我看见爸爸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我心里就无比羡慕、佩服。我希望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治好每一个病人。
示例2:我们仍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壮大,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增强软实力,都需要我们好好读书。
示例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4)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
(1)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课文梳理
23. 《梅兰芳蓄须》
这些动词写出了梅兰芳酷爱艺术,想尽办法都要唱戏。
●重点句子理解
“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妄想。
(2)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3)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课文梳理
23. 《梅兰芳蓄须》
●重点句子理解
“无论……都……”“宁可……也……”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写出了梅兰芳再困难也坚决不向日本侵略者妥协,表现了他坚定的爱国信念。
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不仅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抵挡日本人的纠缠。这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让人敬佩啊!
(4)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1)有人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梅兰芳先生为什么坚决不给日本人演戏?
课文梳理
23. 《梅兰芳蓄须》
艺术确实没有国界,艺术是世界的艺术,但艺术家作为人是有国界的,爱国爱家是道德的起点。
日本人要梅兰芳为他们演戏,是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力,美化自己侵略的丑恶行径。梅兰芳先生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重点问题
(2)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课文梳理
23. 《梅兰芳蓄须》
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重点问题
因为他是一位爱国者,他不想给侵略者演出。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亚洲及其他国家的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用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梅兰芳不想被其利用,所以拒绝。彰显了梅兰芳先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3)梅兰芳梅兰芳先生不演出有多痛苦,为什么斩钉截铁地拒绝庆祝“大东亚圣战”的演出?
(4)你觉得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梳理
23. 《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重点问题
梅兰芳多次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戏,甚至宁愿“蓄须明志”“卖房度日”,“打伤寒预防针”险丢性命。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追求让位于民族气节。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凭着高尚的民族气节,梅兰芳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充分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5)读完课文,你怎样理解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课文梳理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们”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们”追求延安精神的赤诚,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重点句子理解
“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2)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课文梳理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重点句子理解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这种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所以说“毫不犹豫丢掉了”。“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中,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这里“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继续发扬。
用反问的语气说明,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可见延安精神非常重要。
(4)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
课文梳理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作者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处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表达对延安精神深厚的情感和真切的呼唤。
①延河叮咚的流水:回忆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②枣园梨花的清香:回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散发出清香)
③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④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赞美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重点问题
(2)第3、4小节中的事物代表什么?
课文梳理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破旧的茅屋”代表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代表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峥嵘岁月,“宝塔山”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重点问题
从正反两方面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从反面说明没有了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第6小节从正面再次咏叹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3)第5、6小节有什么作用?
(4)作者只是简单地寻找延安精神么?有什么希望?
课文梳理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作者追寻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希望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和传承延安精神。
●重点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5)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交流指导
这个栏目总结了概括课文内容的三种常用方法:①通过标题来了解主要内容;②通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③通过串联文章的主要事件来把握主要内容。
交流平台
范例展示
①很多文章通过看题目就可以把握主要内容。比如《观潮》《盘古开天地》等文章,我们通过读题目就知道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②阅读《普罗米修斯》一文,我们可以通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平台
范例展示
③“找关键句法”也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有的文章中就有关键句,只要找出这些关键句,了解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④我还知道“段意合并法”,先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再综合起来加以概括。这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常用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我发现:“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的人;“精忠报国”形容忠心报国的人;“大义凛然”形容维护正义的人;“英勇无畏”形容不畏艰险的人;“视死如归”形容敢于牺牲的人;“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的人;“秉公执法”用来形容主持公道的人;“刚正不阿”形容刚强正直的人。
词句段运用
这些成语的理解除了了解含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和我们生活相联系,与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这样词语才能在我们头脑中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
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妨在头脑中浮现出那些人,那些事,让词语朗读更有味道。
词句段运用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词句段运用
理解: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句和否定词上。
词句段运用
在下面的情境中,你觉得该怎样回答才更为恰当呢?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境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不敢相信地说……
词句段运用
我发现:这道题目考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表达效果,每一组的两个句子含义相同,但是语气不同。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反问句更能表现出强烈的语气和感彩。
我会说:情境一:乱扔垃圾是十分不文明的现象,你这样做怎么能算是文明的小学生呢?
情境二:这……这是我朝思暮想的礼物!我居然收到了!我怎么敢相信?
日积月累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唐]高适
日积月累
高适(约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把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作者简介
日积月累
释词语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日积月累
品悟古诗
从“黄云”“白日”“风”“雁”“雪”这些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到作者伤感、压抑的情绪。
译文
千里黄云翻滚,遮盖了太阳,狂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艰难地向南飞去。请不要担心这一路上遇不到知心朋友,天下人谁不认识你呢?
日积月累
欣赏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好朋友又不得不各奔东西。诗中的董大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作为被贬尚书的门客,他不得不离开长安。其实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常处在贫贱的境遇中。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日积月累
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日积月累
拓展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节课再见
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