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0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07: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十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29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30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1讲 世界古代的生产与生活——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第32讲 世界古代文化的多样与交流——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核心概念】中古时期(5--15世纪)
中世纪(中古时期)
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或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前,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而中国则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基督教会的统治
封建经济的发展
王权的强化
封建城市的兴起
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知识点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
俄罗斯帝国
拜占庭帝国
东欧封建帝国
西欧封建社会
中古时期的世界
知识点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
西亚: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南亚: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帝国
东亚:(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日本
高丽王朝
知识点三 古代非洲和美洲
非洲:西非:马里、加纳、桑海
南非:津巴布韦
美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知识框架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1)背景
5世纪,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2)建立基础
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发展(罗马因素)
日耳曼人的传统(日耳曼因素)
基督教的传播(宗教因素)
(3)主要特点: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基督教会的统治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盎格鲁-撒克逊
诸王国
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东哥特王国
汪达尔-阿兰诸王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1.西欧的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政治) 含义
背景
内容(权利与义务) 封君
封臣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①封君封臣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8世纪后封君和封臣制度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都是土地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①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②等级森严,依次互为主从;
③层级间相对独立
④契约意识(相互尽义务),控制力有限。
特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1.西欧的封建社会
【合作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内容:都分土地;
②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利与义务,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③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④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⑤影响:地方割据势力
①社会性质;
②维持形式不同:
西周: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西欧:封建社会,以土地为纽带,靠契约精神来维系,不可越级统治。
1.(2015·上海高考·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
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链接高考
D
西欧的封建庄园(经济)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⑴提供农民土地;⑵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⑴交纳地租,服劳役;
⑵法律上自由
⑴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⑵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⑶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性质: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1.西欧的封建社会
【合作探究】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⑴经济上:自给自足(封闭性强)
⑵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比较项 东汉田庄 日本庄园 西欧庄园
形成时间
背景
土地来源
剥削方式
主要特点
影响
东汉后期(2世纪末3世纪初)
10世纪
9世纪
中央集权衰弱,黄巾军起义,豪强势力膨胀
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封建制形成时期
世袭、朝廷封赐、购买、兼并
7世纪仿唐朝均田制分配、世袭,贵族、神社、佛寺侵占公用土地
受封、世袭、联姻等方式
土地全部归庄园主,破产流亡的农民依附在庄园中,世代为庄园主劳作,无需负担国家租税
土地属于庄园主,庄民以家族为单位生产,上交领主和国家租税
土地分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农奴须无偿为领主耕地自营地
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自给自足
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庄园主拥有多处庄园,管理采用层层管理模式,不越级插手下一级的管理
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武士集团形成,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形成,有利于强化王权、促进统一
【知识拓展】不同庄园的比较
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对庄园内的农奴行使法权
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族权
基督: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宗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到了16世纪,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又产生的新教。
基督教会的统治(思想)
中古时期的欧洲是政教结合的二元制社会,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互相利用。
皇帝统治世俗社会,教皇统治精神世界,(合作: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之辱”。“卡诺莎之辱”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王权”与“教权”结合
教权高于王权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1.西欧的封建社会
(一)政治的新变化——1.王权的加强
(1)背景:
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概况:
①英格兰:国王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③伊比利亚半岛:15世纪末,经过“收复失地运动”,民族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2.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思考: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2022·山东高考·10)图2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O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O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于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O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的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B
【概念释疑】民族国家
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拥有共同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宗教或新体制等。
(一)政治的新变化——2.王权加强与议会的发展
(1)14世纪初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14世纪中期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大宪章》内容:限制国王的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目的:王权受限,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2.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中古西欧三大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中古西欧三大政治制度
(二)经济的新变化——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2)城市的管理:
城市的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它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
地点 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
主要中心城市 巴黎、伦敦、马赛、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基本特征 经济形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
政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权
争取自治原因 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居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争取自治方式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城市市民的权利与义务:
权力:个人、财产、司法自由权;部分政治选举权、自治权;
义务:纳税、战时提供少量军队防卫、管理等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2.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材料一: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3)西欧城市自治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三: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①经济:推动工商业经济发展与庄园农奴制经济的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政治:新的阶层——市民阶级出现;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促进国家统一;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议会制度的出现。
③思想:市民阶层在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与市民阶层相适应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打破教会的束缚,为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1261年巴黎大学;1168年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培养了人才。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重要作用。
(三)、思想:基督教会与人文主义
14-16世纪,以人文主义为指导的文艺复兴兴起,冲击了基督教教会的统治秩序。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2.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3.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1)罗马法: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2)日耳曼法:
(3)教会法:
无论是日耳曼法还是教会法,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罗马法的内容和法律精神,为西方近代法律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总结
(4)普通法
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中古时期,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欧洲封建社会,罗马体系遭到破坏。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也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以《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诺曼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使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
(5)民法系
法国没有统一的法律。北方广泛地使用日耳曼人习惯法。南方使用罗马法。
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总结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就是以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而来;民法系,又称大陆法系,是指以古罗马,特别是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合作探究】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法律渊源
在适用 法律的 技术方面
与罗马法 关系 吸收的是罗马法的精神, 只采纳罗马法部分原则 以罗马法为基础,
大部分继承罗马法
适用地区
判例法
成文法
法官地位突出
(创立、解释先例)
“法官制定的法律”
法官作用不太突出
宪法为根本法(立法)
法官执行法律(司法)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
4.东欧封建国家:
(1)拜占庭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A统治情况:
②对外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编订法律:为加强统治,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B拜占庭走向衰亡: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9世纪之后,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14世纪30年代开始,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①经济方面: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桥梁。
知识点一、中古时期的欧洲
4.东欧封建国家:
(2)俄罗斯(395--1453)
阿拉 伯帝 国 建立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海贸易繁荣;城市繁多
文化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成就突出。____________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奥斯 曼帝 国 建立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______是最高统治者
经济 15~16世纪,控制亚欧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哈里发
阿拉伯商人
苏丹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1.西亚的封建帝国: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的。”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曾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
如何评价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作用: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举例: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印度 孔雀王朝 (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笈多帝国 (中古时期统一印度的第一封建王朝) 德里苏丹国
兴起 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 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①中央: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小游,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地方: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利;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 宗教宽容和同化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提示 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均未实现对印度的完全统一。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2.南亚的国家与宗教
(1)日本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①大化改新
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全球通史》



班田制
模仿隋唐制度建立
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内容:
影响:
(646年)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3.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②幕府统治
(1185-1868年)
背景:
形成:
特点:
发展:
①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③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增强。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武士
(效忠、纳贡、服兵役)
幕府将军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1)日本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3.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
(2)朝鲜
- 三国时代(前57-668年)
- 统一新罗(668-901年)
- 后三国时代(892-936年)
- 高丽王朝(918-1392年)
- 李氏朝鲜(1392-1910年)
- 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
- 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
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三省六部制、十道、
土地国有、科举制
(高丽王朝);
③儒学和辞章之学。
学习中国
① 建立者:
② 首都:
③ 国号:
④ 外交:
李成桂
汉城
朝鲜
壬辰祖国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邓子龙(明朝) 李舜臣(朝鲜)
知识点二、中古时期的亚洲
3.深受中国影响的东亚国家
非 洲 东北非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阿克苏姆王国
东非 10~15世纪,产生了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著名国家
西非 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廷巴克图成为西非
重要文化中心。桑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南非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知识点三、古代非洲和美洲
1.古代非洲文明:
美洲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 形态 其他特征、成果
中美
中美
南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15世纪中
城市国家
金字塔庙宇、20进位制、表意文字 、复杂历法
阿兹特克
文明
14---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太阳金字塔
城市建设
浮动园地
印加文明
13---16世纪
统一
大帝国
国王集权、划区设官
土地国有
详细人口调查
完善道路系统
知识点三、古代非洲和美洲
2.古代美洲文明:
(2022·海南高考·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2022·北京高考·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链接高考
D
C
(2023年·新课标卷)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D
(2023·湖南高考真题)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素。这 (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2023·北京·高考真题)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士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B
B
链接高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