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07:12:43

文档简介

常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D B C D B D D A C D D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D C B B B A A C B A B
1.【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明,故排除A项;据本题材料“稻穗纹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不是制瓷技术,故排除B项;据本题材料“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初始形态,且有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商朝的重大事务,都通过占卜决定,商王借此宣传王权神授的观念,体现出王权与神权地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敬天保民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神灵崇拜与政府决策效率的关系,排除B项;治理国家是商王的主要职责,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冲突和矛盾,B项正确;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于秦朝之后,排除C项;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C项正确;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什伍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代表,主张道法自然,D项正确;A项是法家主张,排除;BC项是儒家主张,排除。故选D项。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桂林、象郡”,“筑长城、却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C项;根据史实可知,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增加诸侯王的数量,削弱藩国实力,“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折”,反映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贵族与“藩国自折”等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目的在于解决王国问题,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增加税收并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力量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继承北朝的土地制度,继续实行了均田制,D项正确;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度,排除A项;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B项;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A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并不是其主要的因素,排除BC项;民族交融现象之前就已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的影响,C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B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D项是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这一调整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均田制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故选D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不同时期的文人对王安石有不同的评价,且不同的评价都从自身的角度去评价王安石变法,如苏辙与王安石是政敌,侧重于王安石变法内容造成的不良影响去攻击王安石,张之洞对王安石的变法侧重于其是否改善民生的方面,契合了民用工业的建立,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侧重于改革的必要性方面,C项正确;苏辙、张之洞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没有体现时代特点,排除A项;在对人物评价过程中会受到评价人主观方面影响,但并不能说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如对历史发展的贡献等均为人物评价的客观标准,排除B项;综合各种史料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全面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吸取前朝教训,削弱地方政权、财政和精兵等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与“(针对藩镇)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等不符,排除A项;提升军队战力并非宋朝统治者削夺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消除藩镇割据现象是具体目标,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现实,随着南宋城乡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流通的异常活跃,描绘现实生活人物的风俗画进一步发展,材料中“村医、商贩等凡俗场景更多地运用到绘画中”正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比北宋,南宋绘画场景的不同,展现的是经济的繁荣,而非衰落,排除A项;市民阶层在北宋时期已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宋绘画场景有所改变,但“颠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B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排除A项;元朝设置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C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知,材料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这与程朱理学有关,B项正确;韩愈是唐代中期的大儒,他曾举起复兴儒学的大旗,但是在韩愈的时代,理学还未形成,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排除C项;材料涉及理学思想,李贽是明末进步思想家,他不是理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A【解析】朱元璋诛杀胡惟庸,A项正确;B、C、D并未诛杀胡惟庸,排除。故选A项。
2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A选项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较经济利益,B选项排除;海外移民和殖民扩张不符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CD选项排除。
22.【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可知,密折制度让皇帝得以与地方官员单独沟通,从而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已有定见,这种制度削弱了中央官员对决策的影响了,强化了皇帝个人专断,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密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在决策中的个人专断,体现的是决策层面的问题,没有体现人事任命上的问题,是否任人唯亲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密折制度让皇帝得以与地方官员单独沟通,从而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已有定见,这种方式使得中央的决策机制实际上已无作用,违反了过去的中央决策的过程,削弱而不是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排除B项;密折制度使得皇帝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所以密折制度提高了皇帝的个人权威与君主专制,中枢机构实际上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对外殖民扩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货物为由,侵占了中国的澳门,据此判断,此处的夷是葡萄牙,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主要向西殖民,排除A项;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排除C项;英国在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香港,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反映了小说创作的盛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是因为小说满足了广大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源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市民阶层的壮大从而对小说的繁荣有所影响,市民阶层的壮大不是根源,排除B项;材料中明清小说的繁荣是世俗文化发展的表现,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C项;明清时期没有实现文化教育普及,史实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多次组织学者编撰总结性的大型文化典籍保存了中华传统经典,因此大型文化典籍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典籍,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适应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宋朝官僚政治开始成熟起来,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8分)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3)三省职能: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减少决策失误。(8分)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别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
影响:由材料“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即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儒学思想确立其正统地位。
(3)三省职能:根据结构图可知,三省职能分别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根据材料“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可知,三省职能有别,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属于群相制度,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27.【答案】(1)主张:性善论:仁政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8分)
(2)原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分)
(3)成就: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6分)
【解析】(1)主张:根据“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得出性善论: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仁政;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即可,得出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原因:根据“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得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重,民不聊生。影响:根据“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并结合所学可从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等方面概括。
(3)成就:根据所学可得出有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社会背景:根据“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可得出主要有商品经济繁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28.【答案】(12分)
示例一: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
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不足。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该观点和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论题”,由材料信息“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概括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由材料信息“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得出“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则依据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则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常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本题包含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右图的稻穗纹陶盆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可知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人们掌握了原始制瓷技术
C.居民会种植水稻 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右图为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长方框中的“王占曰”三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通过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它表明商朝时( )
A. 统治者宣扬“敬天保民”观念
B. 占卜是商王的主要职责
C. 神灵崇拜影响政府的决策效率
D. 王权与神权紧密地结合
3.西周时期政权与族权结合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为此,西周实行的两大制度是( )
A. 禅让制和分封制 B. 宗法制和分封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禅让制和宗法制
4.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奖励军功 B. 废井田开阡陌 C. 推行县制 D. 什伍连坐制
5.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
A. 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 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C. 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7.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 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
8. “(北朝)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推知,“新制”包括( )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均田制
9.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领域 发展的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南方民族交融现象出现
10.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1.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 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 B.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 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 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下列人物被称为“画圣”的是( )
A. 王羲之 B. 顾恺之 C. 颜真卿 D. 吴道子
13.如表为不同时期文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说明( )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栾城三集》
“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A. 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 B. 人物评价没有确定标准
C. 主观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 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
1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5.宋朝建立初期,为解决前朝遗留的两大祸患:一是腹心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采取了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等一系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B. 提升军队战力
C. 消除藩镇割据现象 D. 加强中央集权
16.宋朝绘画以饱满的写实精神展现了社会百态,较之北宋对大型人物活动场景的过多关注,南宋绘画则更多地把村医、舟船、行旅、牧童、耕织、商贩等凡俗场景运用到绘画创作之中。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 B. 市民阶层的兴起
C. 城乡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 D. 传统观念的颠覆
17.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 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 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 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 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8.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A. 北庭都护府 B. 宣政院 C. 宣慰司 D. 理藩院
19.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 韩愈 B. 朱熹 C. 王守仁 D. 李贽
20.明代官员胡惟庸从政经历丰富:历任主簿、知县、通判等官,又升至中书省参政知事,最高位至宰相。旋因结党营私、通倭等罪行被诛杀。诛杀胡惟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思宗
21.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22.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
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奏折制度(  )
A.造成了任人唯亲 B.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23.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狥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此处的“夷”指(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24.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存在跟风现象。《三国演义》创作成功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水浒传》和《西游记》带动了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的创作;《玉娇梨》等促进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这一文化现象源于( )
A.城市经济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世俗文化的兴起 D.文化教育的普及
25.明清时期,政府多次组织学者编撰总结性的大型文化典籍,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农耕经济发展 B.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C.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 D.标志着官僚政治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含2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共3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作用。(8分)
27.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又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敞。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6分)
三、论述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