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猫》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猫》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9:42:3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猫》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关切地叮嘱我们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免得受凉了。
B.在反腐高压下,一些贪官纷纷畏罪潜逃,但最终还是被抓获归案。
C.小区内的电梯频出故障,居民们终日提心吊胆。
D.他们两个是同桌,不仅学习都很好,而且彼此谦恭有礼,真可谓针尖对麦芒。
2.下列有关《猫》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本文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突出表现了“我”对第三只猫亡失的内疚、痛苦之情。
C.本文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评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D.本文反映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3.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二、语言表达
4.下列关于“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句话不同的重音读法,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①重音放在“我”上 ②重音放在“永无”上
③重音放在“过失”上 ④重音放在“机会”上
5.学习了课文《猫》后,班上准备开展以“动物杂谈——猫”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课文感悟] 读了课文中三只猫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感触,对文中的“我”和猫,你想说点什么?请写在下面。
①对文中的“我”,我想说:   
②对文中的猫,我想说:   
(2)[语言积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猫”的成语和歇后语,请分别写出一个。
(3)[漫画释义] 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请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三、综合题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动物进化到比较高的阶段,很难在胚胎阶段就发育完全,无法一出生就独立生活,
。所以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母亲对子女一般都有强烈的爱。譬如袋鼠从小住在母亲的育儿袋里,小熊长期跟着母亲学习求生和捕猎技能。有时候还需要父亲,如很多鸟类都是父亲一起孵化和喂食的。对于群居动物,因为必须作为共同体生存,所以爱的表现更加普遍和丰富,影响也更为深入。狼(狗)可以为首领奋不顾身地冲杀,猿猴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示慰问,大象甚至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某种“葬礼“……没有这样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爱,群体生活很难维护下去。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7.下面是一份有关饲养宠物的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养宠物狗比率 12% 8.2% 7.5%
养宠物猫比率 3.1% 4.3% 5.4%
(1)从上面的图表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2)假如通过实地采访探究其中原因,面对一位采访对象,你会设计怎样的采访问题?
(3)阅读下列新闻,谈谈你的看法。
2019年11月3日晚上,杭州徐女士带着孩子在小区门口散步时,遇到了未拴狗绳的宠物犬。小狗追逐吓到孩子,徐女士便用脚驱赶。狗主人金某冲过来指着徐女士说:“你干嘛踢我的狗?它是我儿子好不好!”,随后将徐女士殴打致左手环指骨折。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8.死了一只鸟,一家人迁怒于猫的原因有哪些?
9.如果请你来为那只被冤屈的猫进行辩护,你会怎么说?
10.根据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①张妈把它拾了进来……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比较两句中动词,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为什么将“我以为”放在后面?)
11.文末,作者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从他的自责中,你得到哪些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神秘的大黄猫
⑨ 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她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一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一那 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2.(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   →②   →肉失而复得。
13.分析人物形象)(1)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
两个角度 主要细节 母亲心理 原因
“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 ① ② ④
只有“我”都能感受到的 箍、捂住、拧、跳、砸、声音低却异常凶狠 ③
14.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15.(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叮嘱: 再三嘱咐。 B畏罪潜逃: 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C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D针尖对麦芒: 比喻双方都很厉害,互不相让。这个词语和“彼此谦恭有礼”正好相反,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2.【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C.应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力。涉及到文章的主题、作家作品,主要情节内容等等。做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听课,适时巩固记忆。
3.【答案】C
【知识点】描写;抒情
【解析】【分析】C.这句是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表达方式的掌握能力。平时要积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并明确各自的表达效果,作答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答案】【示例1】同意第①种。强调“我”在猫亡失事件中应负的责任以及“我”的自责。
【示例2】同意第②种。强调“我”对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过错的惋惜和深刻忏悔。
【示例3】同意第③种。强调“我”意识到之前对猫的不公正待遇是自己的过失。
【示例4】同意第④种。强调“我”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的难过心情。
【知识点】重音
【解析】【分析】这里四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其中的一种,根据重音标识的内容分析原因即可。如第一句,重音在“我”上,表明要突出强调造成冤案的人物,突出“我”应付的责任。
故答案为:【示例1】同意第①种。强调“我”在猫亡失事件中应负的责任以及“我”的自责。
【示例2】同意第②种。强调“我”对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过错的惋惜和深刻忏悔。
【示例3】同意第③种。强调“我”意识到之前对猫的不公正待遇是自己的过失。
【示例4】同意第④种。强调“我”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的难过心情。
【点评】 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确定与分析。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句子中需要强调突出的部分要重读。综合性学习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
5.【答案】(1)示例:①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后再下结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偏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②弱小者总是饱尝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所以要不断完善、提高自我,这样才能减少不幸。
(2) (示例)成语:①猫鼠同眠 ②照猫画虎 歇后语:①猫哭耗子——假慈悲。
②耗子舔猫鼻子——找死。
(3)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那些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责的人;赞扬了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
【知识点】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语言简明;歇后语
【解析】【分析】⑴如对文中的“我”,可指出以后处理事情要弄清事实,避免悲剧的发生。对“猫”则可从完善自己的人格来表述。
①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文中的“我”,可以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和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等角度作答。
②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文中的第三只猫,可以从同情弱小,完善人性的角度出发。
⑵ 本题考查成语和歇后语的积累。写出的内容与“猫”相关即可,如“猫鼠同眠”,“猫哭耗子--假慈悲”。
⑶本题考查漫画寓意的理解。观察漫画,是三只坐在餐桌前的猫,在嘲笑没有来用餐的那只奋力捉鼠的猫,嘲笑它“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可以看出漫画要批评的是嘲笑发出者,因为它们只顾眼前,没有进取精神。或者以赞美捉鼠猫的形式将这层意思表述出来也可。
故答案为:⑴①凡事不能单凭印象和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②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不幸,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⑵ (示例)成语:①猫鼠同眠 ②照猫画虎 歇后语:①猫哭耗子——假慈悲。
②耗子舔猫鼻子——找死。
⑶ 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那些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责的人;赞扬了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
【点评】
⑴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好要表述的对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感受即可。
⑵本题考查成语和歇后语的积累。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成语和歇后语的积累。还要学会分类积累。
⑶ 概括漫画寓意题:要揭示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语言要简明,一般可选“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6.【答案】(1)将“维护”改为“维持”。
(2)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生活”与“维护”搭配不当,应把“维护”改为“维持”。
⑵ 分析语境,空白处后面列举实例,介绍了哺乳动物和鸟类.中,父母对于女子的照料。所以空白处可填: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
故答案为:⑴ 将“维护”改为“维持”。
⑵ 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⑵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7.【答案】(1)从2017年到2019年,虽然养宠物狗的人比养宠物猫的人要多,但是养宠物狗的人在逐步减少,而养宠物猫的人在逐步增多。
(2)请问你选择养宠物猫的原因是什么?
(3)可以理解一些养狗人士的爱犬之心甚至达到了把狗视作自己亲孩子的程度,但文明养狗,人人有责。公共场合,作为犬主更要有责任心和社会公众意识,文明、理性养狗,千万不要借着爱犬的名义做出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
【知识点】图表信息;活动设计;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这是一份关于2017-2019年饲养宠物猫和狗的比率变化表格。通过横向对比可知,养宠物狗的人比养宠物猫的人要多,从纵向对比可得,养宠物狗的人在逐步减少,而养宠物猫的人在逐步增多,整合答案即可。
(2)从“2017-2019年饲养宠物猫和狗的比率变化”出发,可以提出“为什么宠物猫饲养比率在升高”“ 选择养宠物猫的原因是什么 ”等问题。
(3)从养犬人的角度来说,养犬是每个人的权利,公共场合下狗主人也有义务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从狗主人的行为可看出一些养狗人士的爱犬之心甚至达到了把狗视作自己亲孩子的程度,但千万不要借着爱犬的名义做出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抽象数据,横向纵向地对比分析变化,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分析全面。
(2)本题考查学生的提问能力。可以结合上问的现象,提出与之对应的问题,显得逻辑更加通畅,为最佳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表达看法的能力。分析问题可以从多方主体入手,要辩证地看待,全面的分析。
【答案】8.一家人不喜欢那只不好看、忧郁、不捉鼠的猫;那只猫常凝望过那只鸟,有吃鸟嫌疑;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可爱的鸟死去了,“我”及家人失去了理智。
9.猫吃鸟的罪名不成立。它“凝望鸟笼”,就算有动机但也没有付诸行动;它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只是“好像”,就算真是吃,也不能确定吃的是鸟腿。
10.①“拾”与“买”二字分别交代了花猫和鸟的来历,突出它们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同。
②突出我的自以为是、武断,为后文揭晓真相埋下伏笔。
11.示例:爱护动物,爱护弱小的生命,常存悲悯之心;对人对物,不要因为外貌、才能、亲疏、地位等而区别对待;做人做事不能过于鲁莽、武断,一旦犯错,有可能无法挽回;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得讲究证据;对人对物对事,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私心和偏见。
【知识点】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2)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3)①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②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8.阅读全文,从“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干它,也不加注意”看出一家人不喜欢这只猫;从“那只花白猫对干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看出那只猫常常渐望鸟,有嫌疑;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看到猫在吃东西,联想到鸟腿;从“一时怒气冲天”看出“我”当时很生气,失去了理智。由此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一家人不喜欢那只不好看、忧郁、不捉鼠的猫;那只猫常凝望过那只鸟,有吃鸟嫌疑;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可爱的鸟死去了,“我”及家人失去了理智。
9.为猫进行辩护,就要找出它没有吃鸟的理由。从“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看出,猫总是凝望鸟,却从来没有行动。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句话中的“好像”这个词看出,“我”并没有看清猫在吃什么,不能肯定一定是鸟腿。
故答案为:猫吃鸟的罪名不成立。它“凝望鸟笼”,就算有动机但也没有付诸行动;它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只是“好像”,就算真是吃,也不能确定吃的是鸟腿。
10.“拾”,写出猫因无家可归,张妈只好把它带回家,家人对它并不珍惜,而且它样子难看,性情忧郁,家人并不喜欢。芙蓉鸟因叫声好听,妻喜爱才买来,从中看出家人对猫和鸟的情感不同。第二句将“我以为”放在后面构成倒装句,倒装句的作用是为了强调、突出。“我以为”写出了“我”的自以为是,加以倒装,突出强调了“我”武断,事实不是这样,为下文揭示真相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①“拾”与“买”二字分别交代了花猫和鸟的来历,突出它们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同。②突出我的自以为是、武断,为后文揭晓真相埋下伏笔。
11.谈看法,启示类题作答时要根据选文的观点进行有理有据地表达。从“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些自责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爱护动物,平等对待生命;不要自以为是,妄下断语,一旦犯错可能永无改正的机会等。
故答案为:示例:爱护动物,爱护弱小的生命,常存悲悯之心;对人对物,不要因为外貌、才能、亲疏、地位等而区别对待;做人做事不能过于鲁莽、武断,一旦犯错,有可能无法挽回;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得讲究证据;对人对物对事,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私心和偏见。
【答案】12.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
13.①亲切地喊“我”进屋,笑着关上门;②不想让莲姨看出异样;③发现肉丢后的着急与痛心;④自家生活窘迫,又想热情地款待莲姨
14.莲姨知道“我”家生活窘迫,不想给“我”家增加负担,所以才会制造“大黄猫”假象。从中可以看出莲姨的温暖体贴、善解人意。
15.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记叙人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记叙文中人称的变化。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选择使用哪一种人称完全取决于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第三人称直接、客观。
1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通读全文,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本文共写了4个情节。第1-4段写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第5-7段写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第8-9段写 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第10-12段写肉失而复得。题目已给出第一和第四个情节,据此补充中间两个情节即可。
故答案为: ①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 ; ②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①处可阅读第⑧段可知,从“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这个角度分析,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主要是母亲发现腊肉不见了怀疑是“我” 拿走,但她怕莲姨察觉,有意关上厨房门之前的细节部分:“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母亲笑着关.上门”。②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莲姨知道腊肉丢失,不想让莲姨看到自己打骂孩子,不想让莲姨知道家里生活窘迫。③处母亲对“我”又“箍”又“捂住”打“我”还不让发声,非常凶狠是因为她发现借来的腊肉丢失,母亲非常着急,她有意招待姐妹却突然要丢丑,母亲对我在关键时刻不懂事,不理解体谅她的难处很痛心。④母亲关门]教训“我”的原因是她和莲姨姐妹情深,多少年都没有机会表达情意,此次遇到是真心情意想热情招待姐妹的,但家里窘迫,借来的腊肉突然丢失,她不想让莲姨知道自己的难处。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 ①亲切地喊“我”进屋,笑着关上门;②不想让莲姨看出异样;③发现肉丢后的着急与痛心;④自家生活窘迫,又想热情地款待莲姨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阅读第⑨段和第⑥段内容,可知莲姨温暖体贴、善解人意。她知道“我”家生活困难,多年来路过“我”家从不打扰;这次来“我”家看到母亲单独把我关进厨房,察觉腊肉丢失,她不想让我母亲为难,故意假说大黄猫叼走腊肉,“在门外急切地喊叫”;“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 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她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帮助“我”家,维护了我母亲的自尊,可谓温暖体贴,善解人意。
故答案为: 莲姨知道“我”家生活窘迫,不想给“我”家增加负担,所以才会制造“大黄猫”假象。从中可以看出莲姨的温暖体贴、善解人意。
15.本题考查第一人称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具体解答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我”是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者,以“我”角度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母亲路遇莲姨母子,借腊肉招待他们的前前后后,娓娓道来,自然流畅,亲切真实;③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文中家里生活窘迫但对母亲热情招待莲姨的不理解,自己想要让母亲出丑的心理活动都便于直接描写,这些心理活动侧面表现了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从一个孩子的眼里侧面展示了母亲和莲姨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 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6课《猫》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关切地叮嘱我们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免得受凉了。
B.在反腐高压下,一些贪官纷纷畏罪潜逃,但最终还是被抓获归案。
C.小区内的电梯频出故障,居民们终日提心吊胆。
D.他们两个是同桌,不仅学习都很好,而且彼此谦恭有礼,真可谓针尖对麦芒。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叮嘱: 再三嘱咐。 B畏罪潜逃: 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C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D针尖对麦芒: 比喻双方都很厉害,互不相让。这个词语和“彼此谦恭有礼”正好相反,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2.下列有关《猫》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本文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突出表现了“我”对第三只猫亡失的内疚、痛苦之情。
C.本文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评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D.本文反映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C.应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能力。涉及到文章的主题、作家作品,主要情节内容等等。做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听课,适时巩固记忆。
3.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答案】C
【知识点】描写;抒情
【解析】【分析】C.这句是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不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表达方式的掌握能力。平时要积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并明确各自的表达效果,作答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语言表达
4.下列关于“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句话不同的重音读法,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①重音放在“我”上 ②重音放在“永无”上
③重音放在“过失”上 ④重音放在“机会”上
【答案】【示例1】同意第①种。强调“我”在猫亡失事件中应负的责任以及“我”的自责。
【示例2】同意第②种。强调“我”对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过错的惋惜和深刻忏悔。
【示例3】同意第③种。强调“我”意识到之前对猫的不公正待遇是自己的过失。
【示例4】同意第④种。强调“我”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的难过心情。
【知识点】重音
【解析】【分析】这里四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其中的一种,根据重音标识的内容分析原因即可。如第一句,重音在“我”上,表明要突出强调造成冤案的人物,突出“我”应付的责任。
故答案为:【示例1】同意第①种。强调“我”在猫亡失事件中应负的责任以及“我”的自责。
【示例2】同意第②种。强调“我”对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过错的惋惜和深刻忏悔。
【示例3】同意第③种。强调“我”意识到之前对猫的不公正待遇是自己的过失。
【示例4】同意第④种。强调“我”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的难过心情。
【点评】 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确定与分析。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句子中需要强调突出的部分要重读。综合性学习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
5.学习了课文《猫》后,班上准备开展以“动物杂谈——猫”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课文感悟] 读了课文中三只猫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感触,对文中的“我”和猫,你想说点什么?请写在下面。
①对文中的“我”,我想说:   
②对文中的猫,我想说:   
(2)[语言积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猫”的成语和歇后语,请分别写出一个。
(3)[漫画释义] 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请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1)示例:①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后再下结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偏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②弱小者总是饱尝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所以要不断完善、提高自我,这样才能减少不幸。
(2) (示例)成语:①猫鼠同眠 ②照猫画虎 歇后语:①猫哭耗子——假慈悲。
②耗子舔猫鼻子——找死。
(3)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那些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责的人;赞扬了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
【知识点】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语言简明;歇后语
【解析】【分析】⑴如对文中的“我”,可指出以后处理事情要弄清事实,避免悲剧的发生。对“猫”则可从完善自己的人格来表述。
①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文中的“我”,可以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和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等角度作答。
②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文中的第三只猫,可以从同情弱小,完善人性的角度出发。
⑵ 本题考查成语和歇后语的积累。写出的内容与“猫”相关即可,如“猫鼠同眠”,“猫哭耗子--假慈悲”。
⑶本题考查漫画寓意的理解。观察漫画,是三只坐在餐桌前的猫,在嘲笑没有来用餐的那只奋力捉鼠的猫,嘲笑它“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可以看出漫画要批评的是嘲笑发出者,因为它们只顾眼前,没有进取精神。或者以赞美捉鼠猫的形式将这层意思表述出来也可。
故答案为:⑴①凡事不能单凭印象和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②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不幸,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⑵ (示例)成语:①猫鼠同眠 ②照猫画虎 歇后语:①猫哭耗子——假慈悲。
②耗子舔猫鼻子——找死。
⑶ 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那些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责的人;赞扬了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
【点评】
⑴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好要表述的对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感受即可。
⑵本题考查成语和歇后语的积累。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成语和歇后语的积累。还要学会分类积累。
⑶ 概括漫画寓意题:要揭示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语言要简明,一般可选“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三、综合题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动物进化到比较高的阶段,很难在胚胎阶段就发育完全,无法一出生就独立生活,
。所以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母亲对子女一般都有强烈的爱。譬如袋鼠从小住在母亲的育儿袋里,小熊长期跟着母亲学习求生和捕猎技能。有时候还需要父亲,如很多鸟类都是父亲一起孵化和喂食的。对于群居动物,因为必须作为共同体生存,所以爱的表现更加普遍和丰富,影响也更为深入。狼(狗)可以为首领奋不顾身地冲杀,猿猴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示慰问,大象甚至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某种“葬礼“……没有这样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爱,群体生活很难维护下去。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答案】(1)将“维护”改为“维持”。
(2)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生活”与“维护”搭配不当,应把“维护”改为“维持”。
⑵ 分析语境,空白处后面列举实例,介绍了哺乳动物和鸟类.中,父母对于女子的照料。所以空白处可填: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
故答案为:⑴ 将“维护”改为“维持”。
⑵ 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⑵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7.下面是一份有关饲养宠物的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养宠物狗比率 12% 8.2% 7.5%
养宠物猫比率 3.1% 4.3% 5.4%
(1)从上面的图表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2)假如通过实地采访探究其中原因,面对一位采访对象,你会设计怎样的采访问题?
(3)阅读下列新闻,谈谈你的看法。
2019年11月3日晚上,杭州徐女士带着孩子在小区门口散步时,遇到了未拴狗绳的宠物犬。小狗追逐吓到孩子,徐女士便用脚驱赶。狗主人金某冲过来指着徐女士说:“你干嘛踢我的狗?它是我儿子好不好!”,随后将徐女士殴打致左手环指骨折。
【答案】(1)从2017年到2019年,虽然养宠物狗的人比养宠物猫的人要多,但是养宠物狗的人在逐步减少,而养宠物猫的人在逐步增多。
(2)请问你选择养宠物猫的原因是什么?
(3)可以理解一些养狗人士的爱犬之心甚至达到了把狗视作自己亲孩子的程度,但文明养狗,人人有责。公共场合,作为犬主更要有责任心和社会公众意识,文明、理性养狗,千万不要借着爱犬的名义做出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
【知识点】图表信息;活动设计;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这是一份关于2017-2019年饲养宠物猫和狗的比率变化表格。通过横向对比可知,养宠物狗的人比养宠物猫的人要多,从纵向对比可得,养宠物狗的人在逐步减少,而养宠物猫的人在逐步增多,整合答案即可。
(2)从“2017-2019年饲养宠物猫和狗的比率变化”出发,可以提出“为什么宠物猫饲养比率在升高”“ 选择养宠物猫的原因是什么 ”等问题。
(3)从养犬人的角度来说,养犬是每个人的权利,公共场合下狗主人也有义务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从狗主人的行为可看出一些养狗人士的爱犬之心甚至达到了把狗视作自己亲孩子的程度,但千万不要借着爱犬的名义做出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抽象数据,横向纵向地对比分析变化,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分析全面。
(2)本题考查学生的提问能力。可以结合上问的现象,提出与之对应的问题,显得逻辑更加通畅,为最佳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表达看法的能力。分析问题可以从多方主体入手,要辩证地看待,全面的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猫》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8.死了一只鸟,一家人迁怒于猫的原因有哪些?
9.如果请你来为那只被冤屈的猫进行辩护,你会怎么说?
10.根据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①张妈把它拾了进来……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比较两句中动词,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为什么将“我以为”放在后面?)
11.文末,作者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从他的自责中,你得到哪些启发?
【答案】8.一家人不喜欢那只不好看、忧郁、不捉鼠的猫;那只猫常凝望过那只鸟,有吃鸟嫌疑;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可爱的鸟死去了,“我”及家人失去了理智。
9.猫吃鸟的罪名不成立。它“凝望鸟笼”,就算有动机但也没有付诸行动;它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只是“好像”,就算真是吃,也不能确定吃的是鸟腿。
10.①“拾”与“买”二字分别交代了花猫和鸟的来历,突出它们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同。
②突出我的自以为是、武断,为后文揭晓真相埋下伏笔。
11.示例:爱护动物,爱护弱小的生命,常存悲悯之心;对人对物,不要因为外貌、才能、亲疏、地位等而区别对待;做人做事不能过于鲁莽、武断,一旦犯错,有可能无法挽回;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得讲究证据;对人对物对事,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私心和偏见。
【知识点】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2)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3)①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②本题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8.阅读全文,从“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干它,也不加注意”看出一家人不喜欢这只猫;从“那只花白猫对干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看出那只猫常常渐望鸟,有嫌疑;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看到猫在吃东西,联想到鸟腿;从“一时怒气冲天”看出“我”当时很生气,失去了理智。由此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一家人不喜欢那只不好看、忧郁、不捉鼠的猫;那只猫常凝望过那只鸟,有吃鸟嫌疑;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可爱的鸟死去了,“我”及家人失去了理智。
9.为猫进行辩护,就要找出它没有吃鸟的理由。从“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看出,猫总是凝望鸟,却从来没有行动。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句话中的“好像”这个词看出,“我”并没有看清猫在吃什么,不能肯定一定是鸟腿。
故答案为:猫吃鸟的罪名不成立。它“凝望鸟笼”,就算有动机但也没有付诸行动;它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只是“好像”,就算真是吃,也不能确定吃的是鸟腿。
10.“拾”,写出猫因无家可归,张妈只好把它带回家,家人对它并不珍惜,而且它样子难看,性情忧郁,家人并不喜欢。芙蓉鸟因叫声好听,妻喜爱才买来,从中看出家人对猫和鸟的情感不同。第二句将“我以为”放在后面构成倒装句,倒装句的作用是为了强调、突出。“我以为”写出了“我”的自以为是,加以倒装,突出强调了“我”武断,事实不是这样,为下文揭示真相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①“拾”与“买”二字分别交代了花猫和鸟的来历,突出它们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同。②突出我的自以为是、武断,为后文揭晓真相埋下伏笔。
11.谈看法,启示类题作答时要根据选文的观点进行有理有据地表达。从“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些自责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爱护动物,平等对待生命;不要自以为是,妄下断语,一旦犯错可能永无改正的机会等。
故答案为:示例:爱护动物,爱护弱小的生命,常存悲悯之心;对人对物,不要因为外貌、才能、亲疏、地位等而区别对待;做人做事不能过于鲁莽、武断,一旦犯错,有可能无法挽回;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得讲究证据;对人对物对事,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私心和偏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神秘的大黄猫
⑨ 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她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一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一那 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2.(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   →②   →肉失而复得。
13.分析人物形象)(1)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
两个角度 主要细节 母亲心理 原因
“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 ① ② ④
只有“我”都能感受到的 箍、捂住、拧、跳、砸、声音低却异常凶狠 ③
14.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15.(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2.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
13.①亲切地喊“我”进屋,笑着关上门;②不想让莲姨看出异样;③发现肉丢后的着急与痛心;④自家生活窘迫,又想热情地款待莲姨
14.莲姨知道“我”家生活窘迫,不想给“我”家增加负担,所以才会制造“大黄猫”假象。从中可以看出莲姨的温暖体贴、善解人意。
15.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记叙人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记叙文中人称的变化。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选择使用哪一种人称完全取决于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第三人称直接、客观。
1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通读全文,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本文共写了4个情节。第1-4段写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第5-7段写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第8-9段写 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第10-12段写肉失而复得。题目已给出第一和第四个情节,据此补充中间两个情节即可。
故答案为: ①母亲去邻居家借腊肉招待莲姨母子 ; ②莲姨假称肉被大黄猫叼走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①处可阅读第⑧段可知,从“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这个角度分析,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主要是母亲发现腊肉不见了怀疑是“我” 拿走,但她怕莲姨察觉,有意关上厨房门之前的细节部分:“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母亲笑着关.上门”。②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莲姨知道腊肉丢失,不想让莲姨看到自己打骂孩子,不想让莲姨知道家里生活窘迫。③处母亲对“我”又“箍”又“捂住”打“我”还不让发声,非常凶狠是因为她发现借来的腊肉丢失,母亲非常着急,她有意招待姐妹却突然要丢丑,母亲对我在关键时刻不懂事,不理解体谅她的难处很痛心。④母亲关门]教训“我”的原因是她和莲姨姐妹情深,多少年都没有机会表达情意,此次遇到是真心情意想热情招待姐妹的,但家里窘迫,借来的腊肉突然丢失,她不想让莲姨知道自己的难处。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 ①亲切地喊“我”进屋,笑着关上门;②不想让莲姨看出异样;③发现肉丢后的着急与痛心;④自家生活窘迫,又想热情地款待莲姨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阅读第⑨段和第⑥段内容,可知莲姨温暖体贴、善解人意。她知道“我”家生活困难,多年来路过“我”家从不打扰;这次来“我”家看到母亲单独把我关进厨房,察觉腊肉丢失,她不想让我母亲为难,故意假说大黄猫叼走腊肉,“在门外急切地喊叫”;“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 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她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帮助“我”家,维护了我母亲的自尊,可谓温暖体贴,善解人意。
故答案为: 莲姨知道“我”家生活窘迫,不想给“我”家增加负担,所以才会制造“大黄猫”假象。从中可以看出莲姨的温暖体贴、善解人意。
15.本题考查第一人称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具体解答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我”是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者,以“我”角度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母亲路遇莲姨母子,借腊肉招待他们的前前后后,娓娓道来,自然流畅,亲切真实;③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文中家里生活窘迫但对母亲热情招待莲姨的不理解,自己想要让母亲出丑的心理活动都便于直接描写,这些心理活动侧面表现了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从一个孩子的眼里侧面展示了母亲和莲姨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 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