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狼》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 三顾茅庐 B.眈眈相向 虎视眈眈
C.目似瞑,意暇甚 死不瞑目 D.场主积薪其中 杯水车薪
二、翻译
3.说说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
(1)恐前后受其敌( )
(2)一狼洞其中( )
(3)以攻其后也( )
(4)其一犬坐于前(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其一犬坐于前( )
(3)缀行甚远(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一狼径去( )
(6)屠暴起( )
(7)弛担持刀( )
(8)一狼仍从( )
(9)一狼洞其中( )
(10)狼亦黠矣( )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5.一狼洞其中( )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7.其一犬坐于前(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其一犬坐于前。
10.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三、综合题
12.狼是一种我们十分熟悉的动物,它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小题。
(1)关于狼的故事有很多,请根据图片提示写出相应的故事名称。
《 》
(2)汉语里有不少关于狼的成语,请写出四个来,并说 说这些成语在感彩上有什么特点。
(3)小明同学在学习蒲松龄的《狼》的过程中,读到“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语句时,认为“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是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两只狼的举动,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写出所得的结论。
13.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神态的句子是: 。
(2)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目的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径去”之狼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
(4)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四、文言文阅读
(2022七上·许昌月考)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②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④,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①觇(chān):察看。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殊:完全。④以剌刀攫其者: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 ⑤攧(diān):同“颠”,摔。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 另辟蹊径 B.屠暴起 暴跳如雷
C.意暇甚 目不暇接 D.乃悟前狼假寐 夜不能寐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6.下面对甲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17.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没有通假字;B没有通假字;C“止”通“只”,“只”的意思;D没有通假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掌握,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A:四周看/拜访
B: 眼睛注意看 /眼睛注意看
C:闭/闭
D:柴草/柴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注意平时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
3.【答案】(1)代词,指代“两狼”
(2)代词,指代“柴草堆”
(3)代词,指代“屠户”
(4)其中的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根据翻译:害怕前后遭受狼的攻击,“其”是代词,指代“两狼”;(2)根据翻译:一只狼在其中打洞,“其”是代词,指代“柴草堆”;(3)根据翻译: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其”是代词,指代“屠户”;(4)根据翻译: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其中的意思。
故答案为:代词,指代“两狼”;代词,指代“柴草堆”;代词,指代“屠户”; 其中的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2)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4)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离开
(6)突然
(7)解除,文中指卸下
(8)跟
(9)打洞
(10)狡猾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 顾野有麦场”的翻译是: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所以“顾”是“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2)“其一犬坐于前”的翻译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犬”是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3)“ 缀行甚远”的翻译是:紧随着他走了很远,所以“缀”是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翻译是: 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所以“隧”是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5)“一狼径去”的翻译是:一只狼径直走开,所以“去”是离开的意思;(6)“屠暴起”的翻译是:屠户突然起身,所以“暴”是突然的意思;(7)“ 弛担持刀”的翻译是:卸下担子拿着刀,所以“弛”是解除,文中指卸下;(8)“一狼仍从”的翻译是: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所以“从”是跟的意思;(9)“一狼洞其中”的翻译是: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所以“洞”是动词,打洞的意思;(10)“狼亦黠矣 的翻译是”:狼也是狡猾的动物,所以“黠”是狡猾的意思。
故答案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离开;突然;解除,文中指卸下 ;跟;打洞;狡猾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答案】5.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6.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隧道
7.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特殊用法,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理解。句意: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理解。句意:意图从隧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隧: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隧道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理解。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犬: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答案】8.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0.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1.(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8.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黠 :狡猾;变诈 :诡诈手段;几何:多少;止:同“只” ;耳 :罢了
译文: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犬:像狗一样;于:在
译文: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0.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洞:打洞;意:意图,打算;以:来
译文: 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1.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乃:于是,就;盖:原来;诱:诱惑。
译文:(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12.【答案】(1)东郭先生和狼
(2)(示例)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关于狼的成语,贬义居多。
(3)(示例)两只狼的举动,既显示出它们的聪明智慧,也体现出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 这张图片上画的有一头狼,一头驴和一个人,狼在向人请求什么,而人呢,弯下身子,非常同情狼的样子,与此可以联想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2)只要写出的四个成语是与狼有关系的,然后再根据成语的意思判断出其感彩即可。比如: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关于狼的成语,贬义居多。
(3)根据“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这两只狼的团结协作和聪明才智。
故答案为:(1) 东郭先生和狼
(2) (示例)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关于狼的成语,贬义居多。
(3) (示例)两只狼的举动,既显示出它们的聪明智慧,也体现出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对成语故事的积累。根据图片内容及成语的积累即可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及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成语的积累,成语积累的多了,这样的题解答就非常容易。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再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根据人物的动作等理解概括人物形象。
13.【答案】(1)目似瞑,意暇甚
(2)盖以诱敌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1)目似瞑,意暇甚(注意“暇”的书写)
(2)盖以诱敌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注意“隧”的书写)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故答案为:⑴目似瞑,意暇甚;
⑵盖以诱敌;
⑶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答案】14.D
15.①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②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16.B
17.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在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攧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②善于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狼;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重点语句、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很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螳螂捕蛇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疑惑不解。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就看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爪,撕抓蛇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4.A径直/小路。
B突然/暴躁。
C悠闲/悠闲。
D睡觉。
故答案为:D
15. ①股:大腿;毙:杀死。
②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欺骗手段。
故答案为:①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②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16.A.“先作让步”理解不正确,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的害怕与侥幸心理。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狼》一文写的是屠户与狼之间的斗争,起初,屠户一味地妥协、退让,狼却得寸进尺。后来,屠户先是占据有利的地形,然后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自后断其股”,取得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屠户是因为他的果断、勇敢和智慧取得最后的胜利。《螳螂捕蛇》中的蛇形体巨大,螳螂形体小,但是它“据顶上,以刺刀攫其者,攧不可去”,表现螳螂取胜一是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二是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理解了这些,二者的共同点也就显而易见了:一是勇敢;二是有智慧,善于智取。
故答案为: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在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攧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②善于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狼》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没有通假字;B没有通假字;C“止”通“只”,“只”的意思;D没有通假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 三顾茅庐 B.眈眈相向 虎视眈眈
C.目似瞑,意暇甚 死不瞑目 D.场主积薪其中 杯水车薪
【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掌握,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A:四周看/拜访
B: 眼睛注意看 /眼睛注意看
C:闭/闭
D:柴草/柴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注意平时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
二、翻译
3.说说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
(1)恐前后受其敌( )
(2)一狼洞其中( )
(3)以攻其后也( )
(4)其一犬坐于前( )
【答案】(1)代词,指代“两狼”
(2)代词,指代“柴草堆”
(3)代词,指代“屠户”
(4)其中的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根据翻译:害怕前后遭受狼的攻击,“其”是代词,指代“两狼”;(2)根据翻译:一只狼在其中打洞,“其”是代词,指代“柴草堆”;(3)根据翻译: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其”是代词,指代“屠户”;(4)根据翻译: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其中的意思。
故答案为:代词,指代“两狼”;代词,指代“柴草堆”;代词,指代“屠户”; 其中的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其一犬坐于前( )
(3)缀行甚远(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一狼径去( )
(6)屠暴起( )
(7)弛担持刀( )
(8)一狼仍从( )
(9)一狼洞其中( )
(10)狼亦黠矣( )
【答案】(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2)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3)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4)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离开
(6)突然
(7)解除,文中指卸下
(8)跟
(9)打洞
(10)狡猾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 顾野有麦场”的翻译是: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所以“顾”是“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2)“其一犬坐于前”的翻译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犬”是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3)“ 缀行甚远”的翻译是:紧随着他走了很远,所以“缀”是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翻译是: 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所以“隧”是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5)“一狼径去”的翻译是:一只狼径直走开,所以“去”是离开的意思;(6)“屠暴起”的翻译是:屠户突然起身,所以“暴”是突然的意思;(7)“ 弛担持刀”的翻译是:卸下担子拿着刀,所以“弛”是解除,文中指卸下;(8)“一狼仍从”的翻译是: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所以“从”是跟的意思;(9)“一狼洞其中”的翻译是: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所以“洞”是动词,打洞的意思;(10)“狼亦黠矣 的翻译是”:狼也是狡猾的动物,所以“黠”是狡猾的意思。
故答案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 ;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离开;突然;解除,文中指卸下 ;跟;打洞;狡猾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诵读和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5.一狼洞其中( )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7.其一犬坐于前( )
【答案】5.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6.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隧道
7.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文言词语特殊用法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特殊用法,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理解。句意: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理解。句意:意图从隧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隧: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隧道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特殊用法:词类活用的理解。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的前面。犬: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其一犬坐于前。
10.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8.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0.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1.(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8.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黠 :狡猾;变诈 :诡诈手段;几何:多少;止:同“只” ;耳 :罢了
译文: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犬:像狗一样;于:在
译文: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0.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洞:打洞;意:意图,打算;以:来
译文: 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1.本题考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乃:于是,就;盖:原来;诱:诱惑。
译文:(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三、综合题
12.狼是一种我们十分熟悉的动物,它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小题。
(1)关于狼的故事有很多,请根据图片提示写出相应的故事名称。
《 》
(2)汉语里有不少关于狼的成语,请写出四个来,并说 说这些成语在感彩上有什么特点。
(3)小明同学在学习蒲松龄的《狼》的过程中,读到“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语句时,认为“狼亦黠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是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两只狼的举动,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写出所得的结论。
【答案】(1)东郭先生和狼
(2)(示例)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关于狼的成语,贬义居多。
(3)(示例)两只狼的举动,既显示出它们的聪明智慧,也体现出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 这张图片上画的有一头狼,一头驴和一个人,狼在向人请求什么,而人呢,弯下身子,非常同情狼的样子,与此可以联想到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2)只要写出的四个成语是与狼有关系的,然后再根据成语的意思判断出其感彩即可。比如: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关于狼的成语,贬义居多。
(3)根据“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这两只狼的团结协作和聪明才智。
故答案为:(1) 东郭先生和狼
(2) (示例)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关于狼的成语,贬义居多。
(3) (示例)两只狼的举动,既显示出它们的聪明智慧,也体现出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对成语故事的积累。根据图片内容及成语的积累即可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及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成语的积累,成语积累的多了,这样的题解答就非常容易。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再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根据人物的动作等理解概括人物形象。
13.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神态的句子是: 。
(2)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的目的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径去”之狼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
(4)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答案】(1)目似瞑,意暇甚
(2)盖以诱敌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1)目似瞑,意暇甚(注意“暇”的书写)
(2)盖以诱敌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注意“隧”的书写)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故答案为:⑴目似瞑,意暇甚;
⑵盖以诱敌;
⑶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四、文言文阅读
(2022七上·许昌月考)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②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④,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①觇(chān):察看。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殊:完全。④以剌刀攫其者: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 ⑤攧(diān):同“颠”,摔。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 另辟蹊径 B.屠暴起 暴跳如雷
C.意暇甚 目不暇接 D.乃悟前狼假寐 夜不能寐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6.下面对甲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
17.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4.D
15.①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②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16.B
17.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在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攧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②善于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狼;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重点语句、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很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螳螂捕蛇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疑惑不解。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就看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爪,撕抓蛇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4.A径直/小路。
B突然/暴躁。
C悠闲/悠闲。
D睡觉。
故答案为:D
15. ①股:大腿;毙:杀死。
②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欺骗手段。
故答案为:①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②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16.A.“先作让步”理解不正确,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的害怕与侥幸心理。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狼》一文写的是屠户与狼之间的斗争,起初,屠户一味地妥协、退让,狼却得寸进尺。后来,屠户先是占据有利的地形,然后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自后断其股”,取得最后的胜利。由此可见,屠户是因为他的果断、勇敢和智慧取得最后的胜利。《螳螂捕蛇》中的蛇形体巨大,螳螂形体小,但是它“据顶上,以刺刀攫其者,攧不可去”,表现螳螂取胜一是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二是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理解了这些,二者的共同点也就显而易见了:一是勇敢;二是有智慧,善于智取。
故答案为: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在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攧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②善于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