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2019人教新版
带风和带压气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程引入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离开该海域后继续向西北航行,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1)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
(2)帆船队航行的30°S以北海域为何吹东南风?
(3)南美洲南端的海峡为何风大浪高?
思考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基本概念
大气环流: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作大气环流。
意义:大气环流能够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目录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01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02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假设
情境一:地球海陆分布均一、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地球不自转。
任务:1.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由于“热力因素”引起的大气环流呢?如果有,请在图中绘制出来。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模型的建立)
90°N
60°N
30°N
0°N
北半球立体空间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假设
情境一:地球海陆分布均一、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地球不自转。
90°N
60°N
30°N
0°N
北半球立体空间示意图
高压
低压
热
冷
高压
低压
结论:由于热力作用形成单圈环流。
任务:1.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由于“热力因素”引起的大气环流呢?如果有,请在图中绘制出来。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模型的建立)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地球示意图
赤道低压带
高压
低
压
高
压
高压
热
冷
低压
低压
冷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任务:2.将上图中大气环流方向转绘到下图中。(在左侧立体空间内画出完整的大气环流,在灰色球面上画出地面气压带和风向)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0°
30°S
90°S
90°N
60°S
60°N
30°N
假设
情境二:地球海陆分布均一、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地球自转。
0°
赤道低压带
2.三圈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北半球
30°
0°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
到北纬30°高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下沉
低纬度环流圈
北半球
2.三圈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0°
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东北信风带
·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
90°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低纬度环流圈
北半球
低纬度环流圈
30°
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
东北信风带
·高空
水平气压梯度力
90°
极地高压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中纬度环流圈
高纬度环流圈
极锋
北半球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干燥少雨
动力原因 干热
热力原因 湿热
干燥少雨
热力原因 干冷
湿润多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动力原因 冷湿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成因和性质。
名称 位置 成因 气流性质
赤道低 气压带
极地高 气压带
副热带 高气压带
副极地 低气压带
赤道地区
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热力原因)
极地地区
终年接受的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热力原因)
南北纬30°附近
高空的大气辐合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动力原因)
南北纬60°附近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极地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来的中纬西风相遇,在60°纬度附近形成锋面-极锋。此处大气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动力原因)
湿热
冷干
干热
冷湿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名称 所在地区 成因 风向 气流
性质
信风带 北半球:
南半球: 盛行 西风带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 东风带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地区
中纬地区
高纬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西南)
盛行西风(西北)
极地东风(东北)
极地东风(东南)
干燥
暖湿
冷干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导入问题回顾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
(1)30°S附近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
(2)帆船队航行的30°S以北海域为何吹东南风?
(3)南美洲南端的海峡为何风大浪高?
空气以升降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不显著。
南半球副高至赤道低压带之间,存在东南信风带。
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面积广阔,风力强。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假设
情境三:地球海陆分布均一、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球自转。
任务:读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规律:①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②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小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大致移动5-10°。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模型的建立)
时课二第
副热带高压带
北纬30°
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沙漠
30°N
伊朗沙漠
印度沙漠
唯独在中国……
一条神秘奇特的纬线,附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偏差。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此刻,我们将从实际情况中寻找答案……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思考
情境四:考虑地球实际海陆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自转
?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高一知识回顾
热力环流——海陆风
昼
陆风
海风
夜
海洋
陆地
海洋
陆地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高一知识回顾
热力环流——海陆风
夏季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
海洋
陆地
海洋
陆地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高一知识回顾
项目 陆地 海洋
夏季 气温
气压
冬季 气温
气压
原因 高
低
高
低
低
高
低
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假设
情境四:考虑地球实际海陆分布、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球自转。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干燥
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任务一:1.世界范围内,哪个纬度海陆分布差异最大?
2.找出1月份北半球大陆上高压中心的位置,并读出高压中心数值。
3.找出1月份北半球低压中心的位置,并读出低压中心数值。
4.画出1月份东亚地区的风向,并判断风的性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假设
情境四:考虑地球实际海陆分布、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球自转。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
任务二:1.找出7月份北半球大陆上高压中心的位置,并读出高压中心数值。
2.找出7月份北半球低压中心的位置,并读出低压中心数值。
3.画出7月份东亚地区的风向,并判断风的性质。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湿润
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东亚:西北风
南亚:东北风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列表总结)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冬季 西北风 东北风
夏季
成因
东亚:东南风
南亚:西南风
东亚:东南风
南亚:西南风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列表总结)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冬季 西北风 东北风
夏季 东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的热力差异 海陆的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
气温曲线
和降水量柱状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季风环流(东亚最为典型)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二、季风环流的形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气压带风带的季风移动
季风环流(我国西南、东南亚、南亚)
随 堂 练
(2022·广东中山模拟)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由图中区域轮廓可以看出,亚洲大陆出现低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
随 堂 练
2.亚洲低压出现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北半球夏季亚洲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为图中的①处。
随 堂 练
如图为“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图”。读图回答3~4题。
3.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 副极地低压带
B.90°N 赤道低压带
C.30°S 副极地低压带
D.60°S 赤道低压带
√
由图可知,在50°N附近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此处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
随 堂 练
4.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出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
图中(50°N,90°E)处附近出现高压,即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此时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夏季时,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北半球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印度半岛冬季盛行东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