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18:36:40

文档简介

成都石室阳安学校高2022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D(“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举成为济世的高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修养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
2.C(A.“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B.“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视君子人格为人生信条。D.“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
3.C(根据材料二第3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言谈举止,是就外在而言。)
4. ①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②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分,每点2分)
5. 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的不了解”错,从原文“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村里人口中了解到的”来看,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是了解的;“提醒人们赓续红色传统刻不容缓”错,小伙伴们质疑大姑,是因为大姑与人们在时间上相距遥远,并且大姑又“没名字”,只是一名六个月大的婴儿,此处无中生有,故意拔高。
7. C.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不愿前去会合”错,于文无据。从全文来看,爷爷返回是因为悲痛难当,对孩子不舍,同时也是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安葬孩子。
8. ①既写出爷爷、大姑为革命所做出的牺牲,又体现出“我”对爷爷、大姑的崇敬之情,使主题意蕴更丰富深刻。②“我”以现实证实父亲的回忆,使小说内容更加真实。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调节了叙事节奏,使情节更加紧凑。④回忆和现实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9. 甲组:①本文叙写了六个月大的“大姑”为掩护部队转移而牺牲的故事,其安葬之处的柏树成了“碑”,四代人居住在柏树所在的南山脚下始终为之守护,这是一种对亲人的祭奠之情;②爷爷为掩护部队转移牺牲了自己的女儿“玉穗”,是对中华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与尊严的歌颂;③密林中的六个月大的婴儿,却逃不过鬼子冰冷的刺刀,体现了对战争中被磨灭的人性的拷问与反思。
乙组:①小说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选择了柏树作为重要的载体;②当年大姑牺牲后,爷爷将她安葬在柏树下。多年后柏树高大葱茏,人们必须仰望它。③柏树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如崇高的牺牲精神,亲人的悼念与守望,表达出人们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极高礼赞。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甲组:
首先,本文叙写了六个月大的“大姑”为掩护部队转移而牺牲的故事,其安葬之处的柏树成了“碑”,如文中写道“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由“我大姑牺牲时葬在柏树下,我们四代人居住在南山下的村庄里,长久地守着这片土地,都是有道理的”可以看出,四代人居住在柏树所在的南山脚下始终为之守护,这是一种对亲人的祭奠之情;
其次,由“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家’,用你大姑的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不仅走不脱,而且将会全军覆没”可以看出,爷爷为掩护部队转移牺牲了自己的女儿“玉穗”,是对中华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与尊严的歌颂;
最后,由“穷凶极恶的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挑起地上的婴儿,然后狠狠地朝山石上摔去,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消失在红树林里……”可以看出,密林中的六个月大的婴儿,却逃不过鬼子冰冷的刺刀,体现了对战争中被磨灭的人性的拷问与反思。
乙组:
首先,小说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选择了柏树作为重要的载体,如文中写道“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我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也是有道理的”;
其次,由“次日,附近的村民上山砍柴,发现了山石上凝固了的血迹,发现了一棵柏树下新添的一抔黄土”可以看出,当年大姑牺牲后,爷爷将她安葬在柏树下。多年后柏树高大葱茏,人们必须仰望它,如文中写道“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才能看见不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最后,文中的柏树成了大姑的墓碑,并且“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由此可见,柏树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如崇高的牺牲精神,亲人的悼念与守望,表达出人们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极高礼赞。
10. 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转折,却/假设,如果。句意:委以重任了却又不肯信任。/做人如果没有仁德。
B.正确。形容词使动,使……明亮/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只要务求使他的火光明亮。/做事情只看得见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明辨事理。
C.正确。家庭/卿大夫的封地。句意: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
D.正确。高兴/使……高兴,取悦。句意:太宗非常高兴。/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
11.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可知,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
故选C。
12题
(1)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不己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用己”,不能重用自己;“贱”,看不起;“仇”,仇恨。)
(2)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或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龟”同“皲”,皮肤冻裂;“洴澼絖”,漂洗丝絮。)
13.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详解】由原文“太宗即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可知,唐太宗知道马周世一位有才能得人,就重用他,授予他官职,这体现了管仲“知而用之”的观点。
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可知,唐太宗重用马周之后,对他非常地信任,任用马周推荐的人,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这体现了管仲“任而信之”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的忧患,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一定(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退却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相反,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用火光照蝉捕捉的人,只要务求使他的火光明亮,摇动树身罢了;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用处。现在君主中如果能够彰明自己德行的,天下就会归顺,像蝉归向明亮的火光一样。
材料二: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种过分的做法虽然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怎么做会危害霸业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却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却不能委以重任,有损于霸业;委以重任了却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却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讲政事的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余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符合太宗心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我想出来的,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述奏章,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14.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错,此为古体诗而不是近体诗,并没有工整的格律;这首诗用词华丽,包含夸张、想象、渲染,不属于“恬淡”“清新”诗风。
故选D。
15(1)看到散花楼,进而观赏楼内华丽的装饰,诗人不由惊讶赞叹。(2)拾级而上,凭栏远联,看到辽阔壮美的景色,诗人忧愁随之消散。(3)登临高处,仿佛在九霄云外畅游,诗人忘却尘俗,陶醉其中。(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大意是: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由此可见,看到散花楼,进而观赏楼内华丽的装饰,诗人不由惊讶赞叹。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大意是: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楼阁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诗人拾级而上,凭栏远联,看到辽阔壮美的景色,诗人忧愁随之消散。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大意是: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登临高处,仿佛在九霄云外畅游,诗人忘却尘俗,陶醉其中。
16.(1)人而不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 明月夜, 短松冈
17. ①情有独钟 ②超凡脱俗 ③纷纷扬扬(每空1分)
18. 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喜鹊,它们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
19. 第一处是反问句,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第二处是设问句(选择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穿越风雪的原因的思考,发人深思。(每点2分,总共4分)
20.【示例】①“处处”意为“各个地方;各个方面”,比“处”语意范围更广,文中指便道上的土各处都凝固起来,显得干燥、结实。②“微微”意为“稍微;略微”,比“微”更强调程度,文中指黑土冻得干燥、结实,使得土色稍微发黄。③“早早”指“很早”,比“早”更强调时间,突出祥子很早就出来拉车,显示出祥子此时内心充满希望,拉车充满干劲。三个叠词使语意表达更为准确形象,且富有韵律美。
21.【示例一】第一处:①逗号使三个动作得到强调突出,显示出祥子面对狂风时的倔强、坚强、强壮;②形成三个短句构成排比,节奏感强,读来铿锵有力。
【示例二】第二处:①逗号使动作显得不连贯,突出动作的艰难、缓慢;②侧面写出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祥子战胜狂风的艰辛和努力,也显示出他内心的希望和信心。
四、写作(60分)
限制性:
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真实情景是关于“发声与沉默”的三则名言:一是指出当以声辩声、以言辩言没有什么作用时,沉默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真实情景的限制,阐明了沉默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反击,比发声更有力量;二是强调在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时,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要勇于发声,这个真实情景需考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明确发声的时代意义。三是恰当的沉默与合时的发声的情景限制强调发声与沉默都须应合时宜。这是学生联想与思考的基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自选角度立意,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只关注一方,单一选择写“沉默”或写“发声”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呈现的核心关键词是“发声与沉默”,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蕴含着厚重的时代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考生认真体察生活,关注社会,在思辨中准确把握沉默的意义和发声的时代责任感。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发声与沉默”这一主题包含的是二元关系,如: 林语堂认为有时沉默比发声更有效,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有力回击:而马丁·路德·金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在这两则材料中二者是权衡关系,考生可以据此写作。“发声与沉默”也可以是互补关系,荀子认为选择“沉默”或“发声”,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恰当的沉默和合时的发声,才是智慧的体现。只要扣住“发声”和“沉默”这两个关键词,或辩证思考“发声”和“沉默”的关系,都是正确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站在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延伸思考,联系有关“沉默”与“发声”的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鲁迅的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比如万州公交车事件中乘客选择沉默的悲剧。考生也可以解读“沉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突出“沉默”是为人宽容的一种处世哲学,是暗地里积攒力量有助快速成长的途径。也可以强调“发声”的重要性,与“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入阐述不适当的“沉默”的危害,指出“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对邪恶势力的妥协、对强权的屈服、对正义的戕害,从而指出“发声”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负责的一种行为。当然,也可以全面地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所以说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就这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以“发声与沉默”这样的二元关系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声与沉默”这个主题引导考生的思维方向,是命题人限制所在。材料中三则名言形成一种开放格局,三则名言是引发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引子,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想事例、引用名言、做分析、做取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参考立意]
1.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回击。
2.沉默不是金,应为正义发声。
3.理性审势,不畏发声。
4.以沉默修炼己身,以发声护卫良知。
5.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偏题立意:
1.敢于担当时代责任。(忽略“发声与沉默的主题这个限制。)
2.慎言多智者,入世需通透。 (“慎言”强调是“沉默”,题目规定的主题“发声与沉默”是二元关系。)
[范文展示]
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适时的沉默,体现的是以无声辩有声、以无言辩有言的智慧。可是,集体的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就会让坏人可憎的言行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在熙熙攘攘时适时沉默,在大众缄默时无畏发声。
适时沉默,是韬光养晦的修养哲学,是厚积薄发的无声反击。
古语云:“潜龙在渊,静默无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动则已,一冲飞天。”沉默,并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坚韧、一种内敛、一种沉淀。楚庄王三年无发令、无政为的沉默,并不是懦弱退让,而是为楚国霸业蓄势:倡导用白话文写作的胡适,在遭到讥讽甚至排斥时,也没有选择以声辩声、以言辩言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用沉默来面对谩骂。诚然,沉默不是漠不关心。适时的沉默,守住的,是淡泊中珍贵的坚守。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需在沉默中埋头,用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向世界证明,适时的沉默,也有千军万马的力量。
但,我们不能一味沉默,在真相和正义面前,我们还须不畏发声。
都说“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你看,赵高指鹿为马,多么荒唐!然而一众大臣却以明哲保身的沉默,葬送了秦王朝。坏人可憎的言行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罗一笑之类的闹剧往往根源于好人的沉默。不合时宜的沉默,绝对是滋生祸难的温床。因好人可怕的沉默,悲剧才以不同的剧幕上演。你还记得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吗 因为乘客“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沉默,枉送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啊!
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如果选择沉默,那我们这一代人,终将因为可怕的沉默而感到悔恨。
鲁迅先生正是敏锐地察觉到这点,才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邪恶面前的麻木冷漠,付出的多是血泊的代价。回想“南海仲裁案”“萨德反导弹系统”的挑衅,如果我们选择沉默隐忍,恐怕只会让阴谋家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我们不能做无动于衷的看客,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了避免雪崩惨剧,我们身为社会的一片雪花,要敢于撕开皇帝的新装,为正义发出千钧之声
当然,我们也要谨防非理性的发声,努力做到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要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唯有理性的发声,才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我们既要避免被阴谋营销,错付一腔热血,也要在正义面前,大胆发声,捍卫公平。当你感到语言苍白无力时,不妨安静下来,用沉默替你发声,保持不随大流、不盲目跟风的理智,才能避免被舆论内卷。而当社会需要正义和真相之时,我们亦不畏发声,要敢于为正义代言!
于沉默中发声,于发声中沉默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在林语堂先生看来,沉默似乎比发声更有力量。但马丁·路德·金却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在沉默与发声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沉默中发声,在发声中沉默。
不在发声中沉默,就在发声中淹没。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网络高速发展下,发声的成本越来越廉价,发声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小,很多人没有把握事情的根源就开始发声,带动社会舆论或被带动,沦为乌合之众,在发声的海洋中被淹没、被误导。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众人发声中沉默,在沉默中学会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都说沉默是金,但一味的沉默,只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早在中国近代历程中,清政府对于列强的入侵忍让、沉默,最终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以致民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政府也在沉默中土崩瓦解。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在沉默中发声当HM公司在网上大肆抵制新疆棉时,个个国企和网民纷纷站出来发声。在这发声的背后,不仅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骨气,也体现了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只有在沉默中发声,才不会在沉默中灭亡。懂发声沉默之理,方懂处世之道。
回望过去,中国断壁残垣、百废待兴,而如今强盛的中国,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发声和沉默中建立的。从五四运动时期为国家前途命运,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新青年,他们在发声;在国际会议上,舌战群儒的周总理,他在发声!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呼吁大家待在家中而自己前往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也在发声。
但,当涉及他国主权时,我们沉默了,因为我们坚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当他国对我国恶意抨击时,我们也沉默了,因为我们相信,无声胜有声,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我们懂得沉默和发声的智慧才有了如此雄厚的中国,中国才得以在世界享有如此高的声誉。
《荀子》中有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如今时代交接棒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更应懂得发声和沉默的重要性,努力做到适时而静,应时而动,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
文章对材料内容进行了精准的解读始终抓住材料核心关键词“沉默”与“发声”并通过三个分论点来充分阐述了“沉默与“发声”的利弊,借助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论证分析,有力论证了“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这中心观点,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成都石室阳安学校高 2022 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证接
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
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
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
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
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
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
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通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
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
易》更是对君于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于以厚德载物”。
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
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
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
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
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
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
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
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
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
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
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高二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
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
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
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
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
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
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
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
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
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
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
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
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
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
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
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
B. 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
对君子人格十分认同。
C. 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
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
D.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
者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B. “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但人们都把
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
C. 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
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
D. 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
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
是( )(3 分)
A. 修己以安百姓。 B. 博闻强识而让,教善行而不怠。
C.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D.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4. 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
和论证方法两方面简要分析。(4 分)
高二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5. 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碑
史鑫
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故事里的人们,先是褪去了名,后来又褪去了姓,再后来,
只剩下了性别。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才能看见不
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
小伙伴问我:“恁大姑叫啥?”
“她没名。”我回答。
“没名?俺不信,没名还认定为烈士?”
“真的没名,我大姑牺牲的时候,才六个月,还没来得及起名。”
“那么,她就是无名烈士了?”
“当然不是。她是我大姑,我亲大姑!”我有点儿急眼了。
……
我气呼呼赶回家,跟父亲谈及此事,我问父亲:“我大姑是怎么牺牲的?”父亲并未立刻作
答,而是点燃一根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①我把那烟雾缭绕的形态暗暗地比作硝烟弥漫。
“我也是听你爷爷讲的。由于汉奸通风报信,你爷爷所在的连队遭到鬼子追击。你奶奶怀里
抱着你大姑,那时,你大姑才六个月,估计是饿了,你大姑哇哇大哭。这还了得,鬼子正追得紧,
这一哭,岂不暴露目标了啊!”
“那怎么办?”我追问道。
“战士们都盯着你奶奶和她怀里的孩子,然后,又看看你爷爷,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说
时迟,那时快。只几秒钟的工夫,你爷爷便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你奶奶瞬间泪如雨下……”
“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
“唉!我那可怜的姐姐啊!”父亲的话里带了哭音,“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家’,
用你大姑的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不仅走不脱,而且将会全军覆没!”②说到这
里,我看见父亲把烟头掐灭,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你爷爷把你大姑从你奶奶怀里抱过来,
对大家说,你们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我往西去,天黑前,咱们在弥河滩会合。说完,他大步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流星向南山方向奔去。”
后来,我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南山的东北方向,确实有一大片苹果林,以此为界,穿过苹果
林往东,是蜿蜒流淌的弥河以及河两岸密密匝匝的杨树林;苹果林的西面,则是乱石岗,越过乱
石岗,就是南山。南山上杂木丛生,尤其是每年霜降前后的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
层林尽染的血海,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红啊!很容易令人溢出眼泪来。
我看见,爷爷抱着他的第一个孩子,穿过乱石岗,走进红树林,像走进了火海,走进鲜血染
成的红树林。孩子啼哭不止,枪声吆喝声也越来越近了,他不由得加快脚步,登上南山的一处高
坡,这才停了下来。他把孩子搁在一块石板上,因为啼哭,孩子小脸通红,任由鼻涕眼泪在脸上
滂沱。爷爷摸摸孩子的脸蛋,抹了一把泪,然后,迅速离开。有那么几秒钟,孩子似乎不哭了,
可能因为不再颠簸了,又或许因为爷爷摸了一把她的小脸蛋,可是爷爷一走开,她的哭声更大了。
鬼子很快就围了上来,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个婴儿,这才发觉上当被骗了,穷凶极恶的鬼子端着
明晃晃的刺刀,挑起地上的婴儿,然后狠狠地朝山石上摔去,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
消失在红树林里……
毫无疑问,连队安全转移了,③但天黑前,爷爷并未跟连队会合。入夜之后,爷爷借助皎洁
的月光,返回了南山,在那块大石板附近,他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他浑身颤抖,掩面而泣
啊。爷爷也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他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把孩子就地掩埋。次日,附近的村民
上山砍柴,发现了山石上凝固了的血迹,发现了一棵柏树下新添的一抔黄土。再后来,他们才了
解到,我大姑牺牲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从未见过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也过世了。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村里
人口中了解到的。对我大姑的事情,他们所知甚少,毕竟那是一个仅在世上存在了六个月的婴儿;
但是,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
八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和事都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但是,我跟父亲当年的那段对话,却
牢牢地记了下来,当然,话题仍是关于我大姑的。
“如果我大姑能够活下来,不知道爷爷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
“你二姑叫金穗,你三姑叫银穗,你大姑……应该叫玉穗吧!”
“玉穗?这个不好听,不如叫麦穗。”
“小孩子,你懂什么?一边儿去!”父亲瞪着眼珠子,大声呵斥我。
我想,虽然是假设,但是爷爷给我大姑起什么样名字,都是有道理的。我大姑牺牲时葬在柏
树下,我们四代人居住在南山下的村庄里,长久地守着这片土地,都是有道理的。
正如,红叶的红,是有道理的。
我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也是有道理的。
④您说,对吗?大姑。
高二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开篇写南山上的一座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给人以新奇
之感,并紧扣小说的题目“树碑”。
B. 小说写小伙伴对大姑的“质疑”以及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的不了解,意在提醒人
们赓续红色传统刻不容缓。
C. “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写出了爷爷此刻内心的煎熬;几秒钟之后,爷爷“便做出一个
决定”则凸显他的牺牲精神。
D. 小说描写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营造出悲凉的氛围,暗
示了大姑悲剧性的结局。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句子①中“烟雾缭绕的形态”被比作“硝烟弥漫”,暗示接下来父亲所讲之事弥漫着战争的
气息。
B. 句子②中关于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的刻意停顿和特别强调,引出下文父亲讲
述爷爷的做法。
C. 句子③中爷爷并没有按约定在天黑前和部队会合,是因为大姑被敌人杀害,他悲痛难当,深
感愧对亲人,不愿前去会合。
D. 句子④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您”,转为面对面的倾诉,没有距离感,表现了“我”对大姑的
无限的敬意。
8. 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6 分)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祭奠·颂扬·拷问;乙组提出一
组关键词:柏树·载体。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
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
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高二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
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
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
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
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
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
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
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
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
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
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B. “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老子>四章》中的“自见者不明”的“明”含义不同。
C. “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含义不同。
D. “帝大说”中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 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 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他们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也就不会灭亡。
D. 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2)宋人有不善为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高二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13. 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
态度?(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注]。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注] 双流:县名,今属成都市。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金”“绣”“珠”“琼”等字眼,写出阳光照耀下的楼阁精美华丽。
B. “绿云中”以夸张的手法写散花楼之高,为七、八句写远景做好铺垫。
C. 诗中状物写景灵活生动,从内外、高低、远近等多角度描绘诗人所见。
D. 全诗语言精炼而且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
15. 诗人的情感随登楼过程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 ”,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
而曾子则告诉士人“ ”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2)《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
只有大江急流,从而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 。”
(3)李白的《将进酒》中似乎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包含失望与愤激的句子是:
“ , ”
(4)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营造了悲
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我对雪是 ① 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
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
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 ② ,与众不同。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大雪 ③ ,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
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兴
高采烈,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
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
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2 分)
高二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19.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
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
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
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
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
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
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
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
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
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
有什么不同。(3 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
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
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RQCAoggoABJAARhCEwUSCEGQkACAAIoGhEAIsAAAgA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