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2023一一2024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参考答案】
1.(3分)B
B.“不再关注虚幻世界幸福”错误。据原文第3段“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
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
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
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
2.(3分)C
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
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
B.“所以”错误。原文为“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
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选项因果倒置了。
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材料二“‘乐’在中国哲学中
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
“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3分)D
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
D强调以爱他、利他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理念,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
别。
4.(4分)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
和普通百姓,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
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
创新与发展。
5.(6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
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家庭,开
掘幸福的起点。
③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
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④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
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
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6.(3分)【答案】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
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7.(3分)【答案】C“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
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
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
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
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
利益与功利。
8.(6分)答案: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
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
“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
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
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
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9.(6分)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1分)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
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
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
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两点5分)
(答案可从“妻女对老人的关爱”“老人对艺术的热爱”“老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与严酷
的现实世界的对比”等角度来作答。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同一角度
不重复给分。)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
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
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
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10.(3分)BDF
11.(3分)C(“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意为“即使”)
12.(3分)C.“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因果倒置。根据原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
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
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
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
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
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
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
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
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T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
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
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
越性。
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济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
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
后与天地合为二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
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
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