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最后一课都德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背景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捂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咽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duó hǎo sǒu ào wǔ chéng yào shi qí d?o g?ng yèdū xī fú láng旷课 督学 赚钱
溜冰 气氛 诧异 惨白kuàng dū zhuànliū fēn chà cǎn1本文的题目《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什么特殊含义? 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这最后一课中,整个沦陷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都在这最后一课中迸发了出来。 2.阅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三要素课文情节及结构
一、上课路上
二、上课前
三、上课中
四、下课后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1-6) (7-10) (11-23) (24-29) 一、(1~6)序幕。
二、(7~10)开端。
三、(11~23)发展。
四、(24~29)高潮和结局。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上学路上 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阅读1——6段 阅读第7~10段 阅读、
思考:
小弗郎士
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
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
异乎寻常的情况?
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默读·讨论·理解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默读·讨论·理解教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小结:对课堂气氛的描写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用对比手法,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讨论第11~16段: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
息时,连用两个“最后”,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
情?朗读时语气是否
应该有区别?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1).表现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愤慨的心情。
要读出沉重的语气;
第二个“最后”表现他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读时要把语调稍微提高一点,沉重中
吐出一点希望来。
小结: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依恋,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不懂事——热爱祖国) 。
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分析第17~20段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第21——23段重点研习(24-29段)2.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1.刻画韩麦尔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4.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3.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国 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神态,动作 语言等描写方法,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归纳韩麦尔先生拓展延伸:学习了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新的感受?受到那些启发?拓展延伸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