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新泰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1 10:18:46

文档简介

新泰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2023.11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B D B C D D B C B B C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A D C D C D B D A B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31.图甲:历史时期:西汉。措施:设置管辖河西走廊的四郡;张骞出使西域,沟通“西域”;设管辖西域的“西域都护府”。(6分)
图乙:历史时期:唐朝。措施:唐太宗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6分)
图丙:历史时期:清朝。措施: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制,任用蒙古王公管理;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6分)
32. (1)表现: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8分)
(2)历史作用: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行省长官权力受中央节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8分)
33. (1)变化: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曲辕犁使用,耕作技术进步。(5分)
(2)表现: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原因:新航路开辟,全球经济联系加强;生产力水平提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8分)
(3)不同影响:唐朝:加速经济重心南移;扬州等南方城市的兴起。明朝:催生了一批专业化市镇;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壮大。(8分)机密★启用前
新泰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3.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大致分布情况,据表可知( )
区域 代表文化遗存
陕豫晋邻境地区 仰韶文化
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大汶口文化
湖北及邻近地区 巴蜀文化、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中心 B.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C.当时南北方文化交流频繁 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2、商代,对“四土”并未“授土授民”,但方国“莫敢不来朝”,形成归附臣属关系:西周实行分封,地方诸侯“莫不事王”,周王“授土授民”,形成了政治上的从属关系。这一变化表明,西周分封制( )
A.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 B.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消除了“诸侯坐大”的隐患
3、战国时,部分诸侯国进行了变法。以下措施( )
国别 变法 措施 出处
魏国 李悝变法 尽地力之教 《汉书·食货志》
楚国 吴起变法 三世而收爵禄 《韩非子·和氏》
秦国 商鞅变法 坏井田,开阡陌 《汉书·食货志》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D.使各国实现了国富兵强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与之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D.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5、秦设郡县制,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该制度( )
A.是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完善了三公九卿制度 D.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
6、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7、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长期战乱
C.农牧经济互补性 D.民族交融
8、如下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道武帝时 明元帝时 太武帝时 文成帝时 献文帝时 孝文帝时
37.5% 41.4% 50.8% 52.7% 59.5% 68%
A.民族矛盾完全消失 B.汉化改革是发展目的
C.北朝比南朝发展先进 D.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9、《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10、秦、隋是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军事工程 B.开通了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
C.开创了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 D.注重强化思想控制巩固政治统一
11、隋初,虽确定以三省长官为正式宰相,但已经有以他官参与其事的事情。如“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疑专掌朝政。”炀帝时裴矩、裴蕴也都“知政事”。这一做法( )
A.显示国家用人的科学性 B.意在分散宰相的权力
C.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 D.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1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唐朝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13、唐朝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可以自行报名投考,由此可知,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淡化了等级观念
14、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图,由此可见北宋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
A.强干弱枝 B.分化事权 C.守内虚外 D.文官专权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速北宋衰亡 B.并未富国强兵 C.加重人民负担 D.加强社会管控
16、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B.因俗而治灵活多样
C.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 D.都是兵农合一制度
17、“坊郭户”在唐代泛指城镇人口,到宋代专指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坊郭户”的变化源于宋代( )
A.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8、北宋时期大量铸造货币,并开始出现了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这些措施都( )
A.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B.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C.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9、《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过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20、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入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入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 B.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C.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 D.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21、下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 D.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
22、明朝时,在福建沿海,因田地瘠薄,靠海为生者尤多。面对海禁,他们为了不坐以待毙,必定冒险私自出海,因人数众多,使得统治者有诛不胜诛之感。这表明海禁( )
A.导致中国落后西方 B.断绝中外经济联系
C.损害沿海人民生计 D.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23、面对康乾盛世,有学者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他的惋惜最有可能基于这一时期(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儒学新思想的活跃
C.编撰了《四库全书》 D.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24、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记载:“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这段论述反映了作者( )
A.对忧勤之君的高度维护 B.对皇权高度集中的否定
C.对社会改革的热切盼望 D.对君臣关系的辨证认知
25、如表为某同学收集的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应是明清时期( )
明朝 (苏州)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明朝 (景德镇)工兴则抉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
清朝 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男口、女口、幼童口……雇佣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
A.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C.经济重心的日益南移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6、《大明律·刑律三》“搬做杂剧”条有如下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关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 )
A.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阻断了戏曲世俗化发展方向
C.反映出专制体制的弱化 D.提高了社会风俗教化的水平
27、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区域 松江府 太仓州 嘉定县
占比 50% 70% 90%
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 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8、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下表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一些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思想家 思想观点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者,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王夫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A.宣传西方民本思想 B.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29、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审慎议定”,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合法”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可见,租界的设立( )
A.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 B.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 D.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0、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此举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B.已经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主动反思鸦片战争 D.开始主动了解外部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31、(18分)图甲、图乙、图丙是古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疆域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甲、乙、丙三幅地图西北方位的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分别说明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18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使职官间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等《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初中央政府对地方采取“制约机制”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作用。(8分)
33、(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8分)
同课章节目录